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痈疽

痈疽

①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②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③《灵枢经》篇名。本文专论痈疽,故名。篇内首先讨论痈疽的病因、病机。其次,分别叙述十八种痈疽的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最后,阐述痈和疽在发病的机制、形状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

猜你喜欢

  • 痘疹大全八种

    丛书。明·吴勉学辑。刊于1601年。包括宋·钱乙《类证注释钱氏小儿方诀》,宋·闻人规《痘疹论》,宋·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明·蔡维藩《痘疹方论》,《陈蔡二先生合并痘疹方》,明·魏直《博爱心鉴》,佚名

  • 壮阳

    补法之一。用温补药强壮心、肾阳气的治法。适用于阳气虚衰之症。分壮心阳与壮肾阳。壮心阳多用人参、附子;壮肾阳多用肉桂、鹿茸、附子。

  • 舒肝调气丸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陈皮、延胡索、郁金、菖蒲、牵牛子、五灵脂(醋炒)、莪术(醋炒)、牡丹皮、白芍药各500克,枳实((麸炒)1500克,龙胆草、青皮各1000克,郁李仁、沉香各250克

  • 精虚三消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情志、房劳损伤阴精所致的三消。悲哀过度伤肺为上消。症见干渴而饮水不多,气怯喘咳。治以生脉散、人参固本丸等方。思虑太过伤脾为中消。症见时食时饥,饥不欲食。治以地黄膏、琼玉

  • 阳精

    天地间温热的精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夭。”

  • 八号大有方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丸,见该条。

  • 阎孝忠

    【介绍】:北宋儿科医家,又名季忠,字资钦,许昌(今河南许昌)人。因自幼屡患重病,经钱乙拯救治愈,遂致志于钻研钱乙的学术思想。1107年(大观初),于亲友间得钱乙有关婴幼论说以及医方等,并参酌当时流传京

  • 温疹

    病名。《医学衷中参西录》卷四:“温疹之证,西人名为猩红热,有毒菌传染……。”即烂喉痧。详该条。

  • 干咳嗽

    病症名。又名干嗽、干咳。指咳嗽无痰或少痰者。《赤水玄珠·干咳嗽》:“干咳嗽者,无痰出而款咳连声者是也。此本于气涩。涩之微者,咳十数声方有痰出,涩之甚者,虽咳十数声,亦无痰出。”多因火郁伤燥或脏腑亏损所

  • 狗屎豆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望江南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