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经验医库》。指呕吐因脾胃虚弱所致者。《石室秘录》卷三:“胃吐出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宜用附子理中汤等。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噫哕,喘逆,瞻视目黄。举腋取之。”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于“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并治心内膜炎,肝病,胸
见深师方条。
①指疾病呈相持状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②指切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③指操作针刺术。《灵枢·邪客》:“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疟疾之一。①因外着雨露,内停水湿所致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热,身重,骨节烦疼,胀满,濈濈自汗,善呕。因汗出复浴,湿舍皮肤,及冒雨湿,名曰湿疟。”治用术附汤、草果厚朴汤等。②即暑疟。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唇口蠕动。唇为脾之华,脾虚则唇口蠕动。治宜补脾健胃。用七味白术散。
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它认为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循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盛衰开阖的不同;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这种学说从总
即脑。见该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吹口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