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的症候。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其症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①即五味所禁的简称。详该条。②《灵枢经》篇名。主要论述针刺治疗中五禁、五夺、五逆、五过、九宜的意义。文中着重介绍了针刺五禁的内容,故名。
【生卒】:十一世纪【介绍】:北宋大臣。字唐夫。四川阆中人。真宗赵恒时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检校太傅同平章事。据《宋史》记载,在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因见岭南病者求神不求药,遂将所集验方刻于州驿石柱上
病名。出《尔雅》。又名大脖子、瘿气。《说文》:“瘿,颈瘤也。”瘿瘤的名目较多,《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有五瘿,即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发病与水土因素有关,或忧思郁怒,肝郁不舒,脾失健运而致气滞痰凝
①指卫气在人身运行一个周次。《灵枢·卫气行》认为卫气在人身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以日行于阳为例:从足太阳膀胱的起点睛明穴开始,环周于六阳经而终于肾经,复合于睛明,称为一周。②《难经·一难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即无莿根,详该条。
《济生方》卷二方。人参寸许,胡桃(取肉)五个。加生姜五片,水煎,临卧服。治胸满喘急,不能睡卧。《医说》卷三曾载此方,并注为《夷坚志》方,又名观音人参胡桃汤。
病名。《太平圣惠方》卷六十:“连滞经久,差而复发,故名久痔。”多因脏腑久积热毒,流注于大肠而致。证见肛边肿痒,或生疮瘘,脓血间下,经久不愈或愈而复发。
证名。《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甲乙经》:“耳焦枯受麈垢者,病在骨。”系指耳廓焦枯、无华,乃阴虚气血少之象。
【介绍】:见张宗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