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即莼,详该条。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妄言,走呼,腹满,面赤,名阳明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见六经厥、厥证条。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由于血热凝滞所致。皮损形如细砂,焮赤疼痛,抓后有少量滋水。治宜内服当归饮子。类似痒疹。
病证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本症黑睛生翳,呈星点状,或大或小,或聚或散。通常以稀疏的一、两点浮现于黑睛,不扩大、不溃陷者为轻;数颗密聚,或互相连缀,或溃陷者为重,甚至可溃破黑睛。参见
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女人漏下赤白,月经不调,灸交仪三十壮,穴在内踝上五寸。”《针灸资生经》作蠡沟穴别名。
即胸骨。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详该条。
病证名。①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的总称。见《肘后备急方》卷四。又称五鬲气。详各条。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的总称。见《外台秘要》卷八。详各条。③忧膈、思膈、怒膈、恐膈、喜膈的总称。见《三因
①指足阳明胃经。《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②指胃。《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③指冲脉。《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
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血会膈俞。”膈俞位居心俞和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本穴居中,血液聚会,故名。凡血之为病,皆可酌情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