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

指针刺耳廓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耳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灵枢》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论述,并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利用针灸刺激耳廓治疗疾病,在《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许多古代文献均有记载,民间亦广为流传,但未形成系统。解放后,广大医务工作者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予针灸,还可施行电针,注射药物或割治等方法,并可用作针刺麻醉。临床操作时,以耳针(或短毫针)对准选定穴位快速刺入,但不可穿透耳壳,捻转数秒钟后留针30~60分钟,其间可运针数次。需较长时间留针,可用皮内针埋置。使用其他方法者,参阅有关各条。本法适应范围很广,凡针刺疗法适应病症均可酌情使用,对疼痛性疾患效果尤佳。为准确选取穴位,有耳穴探测器可供使用。

猜你喜欢

  • 绿菜

    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为石莼之别名,详该条。

  • 圊(qīng 清)

    ①又作清。厕所。《难经·五十七难》:“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②大便。《景岳全书》卷二十一:“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③排泄、泄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必圊脓血。”

  • 肾脏中风

    古病名。亦称肾中风。泛指风邪入中于肾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肾脏中风诸方》:“夫肾气虚弱,风邪所侵,则踞而腰疼,不得俯仰,或则冷痹,或则偏枯,两耳虚鸣,语声浑浊,面多浮肿,骨节痠疼,志意沉昏,喜恐

  • 产后肉线

    见徐润之《最新达生篇》。即产下肉线。详该条。

  • 心愦愤(kuì 愧)

    症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愦,昏乱之意。心愦愦是形容心神昏乱不能自主之状。

  • 鼻梃

    病名。①鼻息肉别名。详见该条。②鼻腔内恶性肿瘤。

  • 化燥

    又称津伤化燥。因津液消耗而出现燥证的病理。由于热伤津液或素体阴亏,内热亢盛等原因,都能使邪气化燥,出现口干口渴、唇焦咽燥、便秘尿少、干咳、咯血或衄血等阴液不足的证候。参见内燥条。

  • 腰背反张

    病证名。腰背高度强直,使身躯仰曲反张如弓状,故名。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幼科》:“足太阳脉夹脊抵腰中,且主周身之气,外邪感之,经络拘急,所以背反张。又肝主筋,肝风盛及肝血虚者,多见此症。”参见小儿痉病

  • 六畜痫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以痫发时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详各条。

  • 妊娠卒心痛

    病证名。《经效产宝》:“治妊娠卒心痛,气欲绝,川芎、当归、茯苓、厚朴。”参见妊娠心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