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门

耳门

经穴名。代号SJ21。①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直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②即耳屏。外耳孔道的小瓣。又名蔽。《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③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

猜你喜欢

  • 胃寒呕吐

    证名。指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胃寒呕吐之症,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多沉迟。真阳不足者,宜

  • 风燥

    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兼以疏风。

  • 火丹瘾疹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五十下酪。即丹毒。详该条。

  • 南雅堂医书全集

    丛书名。又名《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或名《公余十六种》。清·陈念祖撰。刊于1865年。包括《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

  • 郑惠卿

    【介绍】:宋代医生。编有《婴儿病证幼幼方论》十卷。

  • 颊车风

    病名。《喉科心法》:“生于上下牙床尽根之中间,或左或右,初起红肿疼痛,结核如豆,甚则牙紧不开,轻则咀嚼不便。由肾胃两经风火而成。”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消肿。可选用五味消毒饮、知柏地黄汤、仙方活命饮、黄连

  • 耶悉茗花

    出《南方草木状》。为素馨花之别名,详该条。

  • 胃气不降

    又称胃失和降。指胃通降功能受阻的病机。多由饮食所伤、胃火冲逆或痰湿中阻引起。症见不思饮食,胃部胀满作痛,暖气、呃逆、呕吐等。治宜宽中、消导,和胃理气。

  • 地虱

    见《本草纲目》。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 月候过多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过多,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