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大裆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足分开一大步,膝直足实,两手后伸,挺肘翘掌,四指并拢,拇指外分,两目平视。

  • 吐蛔痧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

  • 神不守舍

    证名。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指心神失于藏守,发生神志异常者。《灵枢·邪客》:“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多因七情所伤,痰火犯心,或心气不足等所致。症见精神错乱,妄言妄见,时悲时喜,

  • 气闭

    ①病证名。癃闭之一。指气虚或气滞而使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如香附、枳

  • 食不欲杂

    指在同一时间内,不要进食品种过多的食物,以防某些食物之间有排斥、制约等不良反应,或影响食物吸收效果。见《备急千金要方》引王熙之语:“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或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

  • 支膈

    证名。指胸膈有阻塞不适感。出《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 穿胁痈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中。即胁痈。见该条。

  • 钉节天蛇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蛇节疔。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 通泄

    即通腑泄热的简称。详该条。

  • 点椒

    见《本草纲目》。为花椒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