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气逆证

肝气逆证

证名。指肝脏气机不和,出现上逆或横逆等证候。《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肝气逆面青多怒。”《类证治裁》卷二:“胁痛吐血者,肝气逆也,化肝煎。”又卷三:“怒郁伤肝气逆,解肝煎。”《西溪书屋夜话录》谓肝气逆上冲心,热厥心痛者,宜泄肝,药如金铃、延胡吴萸川连;兼寒,去川连加椒、桂;寒热俱有者,仍入川连,或再加白芍;肝气上逆冲肺,猝得胁痛,暴上气而喘者,宜抑肝,药如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红之属;如肝气横逆乘脾,脘腹胀痛者,治宜培土泄木,用六君子汤加吴萸、白芍、木香;肝气乘胃,症见脘痛呕酸者,二陈加左金丸,或白蔻金铃子等。

猜你喜欢

  • 土续断

    出《续古今考》。为建兰根之别名,详该条。

  • 马咬成疮

    病名。见《肘后方》卷七。伤处红肿疼痛,出血甚至染毒成脓。治宜先清洗创面,用益母草切细醋炒研细涂疮口。或马齿苋捣烂外敷并煎汤内服。

  • 醉乳

    乳母酒醉后哺儿,令儿致病。因酒性燥烈,儿饮其乳,故病恍惚多惊(《证治准绳》)。

  • 蛔结痧

    痧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蛔结痧,痧毒攻胃故蛔死,入于大肠与宿粪相结,腹中大痛,是为蛔结。又有痧毒入胃,胃必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或蛔结腹痛,不大便,或入大肠由大便而出

  • 毛对山

    【介绍】:见毛祥麟条。

  • 溃疡去腐法

    外治法之一。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二。即用以除去各类痈疽、疮疡溃后之腐肉脓毒的方法。临证若病程长,溃疡面积大,腐肉多,则应手术切除,若面积小,可外用提脓去腐药,如五五丹直撒在溃疡面上,或掺于膏药、油膏上

  • 丝毛草根

    见《中药志》。为白茅根之别名,详该条。

  • 阳胜则热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 太医局局生

    宋代医生的一种职称。太医局的学生,开始称为太医局九科医生,南宋时改为此名,至隆兴时(1163年)废。

  • 里证出表

    指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主要表现为先有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等里证,继而发热汗出,皮肤痧疹逐渐透露,烦躁减轻,显示病邪由里出表的趋势,多属病情好转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