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肠鸣

肠鸣

证名。出《素问·藏气法时论》。又称腹鸣。《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内经》肠鸣有五。一曰脾虚。经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枳实理中汤加木香。二曰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六君子汤加木香。三曰邪在大肠。经云,肠中雷鸣,气上冲胸,邪在大肠。半夏泻心汤。四曰土郁。经云,土郁之发,肠鸣而为数后是也。平胃散半夏、木香、茯苓。五曰热胜。经云,少阳在泉热淫所胜,病腹中肠鸣,气上冲胸。葶苈木香散。《金匮》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腹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东垣云,如胃寒泄泻,肠鸣,于升阳除湿汤中加益智、半夏各五分,生姜大枣和煎。丹溪云,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乃火激动其水也。二陈加芩、连、山栀;不应,用胃苓汤加减。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葶苈丸加木香。”

猜你喜欢

  • 鬼臾区

    一作鬼容区,又叫大鸿,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据《内经·天元纪大论》载,鬼臾区与黄帝论五行等有关医学的内容,实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 吴世铠

    【介绍】:清代医家。字怀祖,海虞(今浙江常熟)人。撰有《本草经辑要》一书(1809年),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所著《神农本草经疏》一书的辑要。

  • 通玄指要赋

    见流注指要赋条。

  • 小驳骨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驳骨丹之别名,详该条。

  • 病色相克

    指病证与面部色泽相克。是古人根据五行生克的理论,分析面部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情顺逆的一种方法。病色相克,一般属逆证。例如麻疹一类热性病人(病证属火)而见面白(白属金),根据火克金的关系,称为“病克色”

  • 经来吐蛔虫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指妇女于月经期间呕吐蛔虫。王伯龙《养儿宝》:“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蛔虫。宜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 浮气

    浮出于脉外,循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的气,系指卫气而言。《灵枢·卫气》:“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

  • 丹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丹熛、天火、火丹。因患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发无定处者名赤游丹;发于头部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名流火。发于上者多为风热化火;发于下者多为湿热化火;亦有外

  • 三叉明棵

    见《河南中草药手册》。为猪毛菜之别名,详该条。

  • 风热喉痹

    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乃致病。初起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