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炎喘嗽

肺炎喘嗽

证名。出《麻疹活人全书》。系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好发于婴幼时期。临床以热、咳嗽、呼吸急促为特点。在麻疹、感冒或其他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先后天不足,如佝偻病,营养不良,亦易并发和继发。以寒温失常,外感风寒风温之邪为主要发病因素,而以风温之邪为多见。风寒仅见于初期,寒邪化热,故温热占其主要地位。肺为娇脏,性喜清肃,主呼吸。寒温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肺经,轻则为咳,重则为喘。如因温邪化火,寒邪化热,炼液为痰,痰阻气逆,从而导致呼吸困难,产生气促。或因邪郁肺闭,气失宣通,气阻则血滞,故在气急鼻煽的同时,可伴见颜面、口唇、肢端等青紫发绀。心主血脉,肝为藏血之脏,在重证病例中,由于气闭血滞而发生心阳虚衰,肝脏肿大等危象。如因热毒炽盛,内陷营分血分者,可见昏迷抽搐等。若体虚邪恋,可使肺部病变迁延难愈。初期寒邪犯肺,宜辛温宣肺,用三拗汤;属温热者,则宜辛凉,用麻杏石甘汤;痰喘者,宜定喘涤痰,用定喘汤;毒热偏重,宜清热解毒,用三黄石膏汤。正虚邪盛,导致心阳虚脱者,宜回阳固脱,用参附汤。青紫郁血明显,肝脏肿大者,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通络,化瘀生新。

猜你喜欢

  • 风热喉闭

    病名。系指喉闭之因于风热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风热喉闭内外俱肿者,谓其人久积热毒因而感风,风热相搏,发出外来则壅喉间。其人面赤腮肿,身发寒热,喉中有块如拳,外色鲜红。”治宜疏风解毒,泻火消肿。可

  • 漏气

    古病名。指饮食入胃,先吐后下的病症。多因风邪内干肠胃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身背皆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慓悍

  • 舌出

    病证名。出《伤寒论》。因心火炽盛者,症见舌伸出口外不收,肿胀多涎,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用黄连解毒汤加竹沥、大黄、木通。因热病后阴液伤,而热未尽,症见舌伸长吐出口外,无力收缩,舌起裂纹,治宜养阴清热

  • 土气不调

    指脾气失却正常的运化功能。《千金要方》:“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

  • 王兆年

    【介绍】:明代医生。字理和,潜山(今安徽潜山)人。年轻时因病弃科举之途而学医,行医五十年,在当地闻名。对贫穷人医病常不计酬。

  • 运水入土

    小儿推拿方法。操作方法有:①用运法由小儿小指指腹部的肾经穴起,沿手掌的尺侧和掌根部,至大指指腹的脾经穴。因肾属水,脾属土,故名。《小儿按摩经·手诀》:“以一手从肾经推去,经兑、乾、坎、艮土脾土按之,脾

  • 姹女

    ①气功隐语,指肾精。②炼丹术语。指水银。《周易参同契》:“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而飞,不见埃尘。”

  • 妊娠少阳证

    病证名。病因孕后邪中半表半里。症见胸胁满痛,寒热往来,脉弦。治宜和解安胎。方用四物汤加柴胡、黄芩,或黄龙汤(即小柴汤去半夏)主之。

  • 振埃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针刺循行于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治疗。该篇还指出,气满闭塞,咳逆喘息等取用天容,廉泉等穴即属本法,并谓其“病恶埃

  • 陈飞霞

    【介绍】:见陈复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