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即目常日夕昏。详该条。
见《内蒙古中草药》。为黄蓬花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指蝶骨大翼颞面。《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扶桑骨,即两额骨傍,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正七品上。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全》。位于舌系带中点处。主治呕吐,重舌肿胀,呃逆,喉闭,腹泻,消渴等。点刺出血(图114)。图114
见《中药志》。为龙牙草根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即窝儿七,详该条。
五疳之一。又名惊疳。是因小儿恣食肥甘,积滞生热,热传心经所致。症见患儿面红,眼白中有红丝,高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燥渴饮,口舌生疮,胸膈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热重者宜清心泻火,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白牛膝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