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胁痈

胁痈

病名。出《医学入门》卷六。又名穿胁痈胁疮。指生于胁部的痈。由肝胆经郁火而成,多发于体虚之人。此证易发于软胁部,初起如梅、如李,逐渐长大,色红焮痛,易脓易溃,脓多稠。治宜解郁泻火,服柴胡清肝汤;或用地榆双花各五钱,川贝母当归各二钱,穿山甲(炮)、赤芍各三钱,皂刺连翘白芷各钱半,甘草二钱,夏枯草一两,牛子钱半,地丁一两,鲜菊花根一两,煎服;已成脓者服托里透脓散,并切开排脓。参见外痈条。

猜你喜欢

  • 肌肉

    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参脾主肌肉条。

  • 石竹根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竹凌霄之别名,详该条。

  • 上焦

    ①三焦之一。三焦的上部,从咽喉至胸膈部分。《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上焦的主要功能是敷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

  • 痰注发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痰注发,形如布袋,坚硬如石,不红不热……。”在病因方面认为系痰伏所致,故名。此病生于脊背部,属无头疽。治疗参见无头疽条。

  • 脾阴

    ①指存在于脾脏的阴液(包括血液、津液等)。②指脾脏本身,与胃阳相对而言,脾脏为阴,胃腑为阳。③每脏皆有阴阳,脾阴与脾阳相对而言。

  • 阳盛阴伤

    根据阴阳消长的规律,阳热过盛的病证,往往耗伤阴津。如气分热盛,治宜甘寒生津;胃肠热结,治宜急下存阴;营血热盛,治宜清营养阴,或兼凉血解毒。对于阳热过盛的一切病证,谨防阴津的耗损,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 类聚祛风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三方。硫黄、寒水石、枯矾、贯众各二两,蛇床子一两,朴硝五钱。为细末,猪油捣烂调敷。治大麻风。

  • 寒则气收

    寒性收缩,使阳气不得宣泄。故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闭束,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又“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 狗屎豆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为望江南子之别名,详该条。

  • 卵胀

    病名。见《备急干金要方》卷二十四。阴之一。即疝气,俗称小肠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病者劳役无节,及跨马坐车,致卵核肿胀,或偏有大小,上下无常,名曰卵胀。亦属不内外因。”治宜蒺藜汤等方。参见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