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产良方
见沈氏经验方条。
见沈氏经验方条。
异痘之一。痘疮初见于面部,独鼻梁左右密集,其他部较少的症状,此热毒郁聚于肺,多属险症。治宜内服黄连解毒汤。
病名。出《五十二病方》即蛇咬伤。可分无毒蛇咬伤和有毒蛇咬伤。前者危害不大,按一般外伤处理即可。后者伤后,局部逐渐红肿、疼痛,久则更剧,以至伤处起水泡,甚则发黑形成溃疡,出现头晕、头痛、出汗、胸闷、四肢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①川椒二两,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麦门冬各四两,牡丹皮三两。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温酒或盐汤送下。治阴血亏虚,真火离散,目无精光,至夜昏甚。②椒红四两,巴
【介绍】:参见徐述条。
证名。指内寒所致的气喘。《万病回春》卷四:“寒喘者,四肢逆冷,脉沉细也。”本证多属寒胜阳微,治以温阳降气为主,方如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参冷喘、虚冷上气喘条。亦指外寒所致的气喘。《医林绳墨》卷二:“或因
书名。22卷。清·魏荔彤释义。成书于1720年。魏氏注解《金匮要略》,在汲取前人精义的同时,颇多个人发挥。并对所论病证的病机和治法,分析较详。但在释义中,间或杂有附会、不经之论。
儿科著作。1卷。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小儿慢惊风的治法,作者主张以温补为主,反对用寒凉攻伐。书中列述慢惊风症候,并介绍经验方2首。内容简要,刊本颇多,流传较广。
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经来黄色,详该条。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泻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下入大肠,由大便排出。治以放痧为主,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痧胀玉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木槿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