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胎瘐

胎瘐

出《幼科全书》。即胎怯。详该条。

猜你喜欢

  • 史载之

    【介绍】:见史堪条。

  • 子仪

    【介绍】:战国时医家,扁鹊的弟子。曾著《本草经》一卷,不传。

  • 脾王不受邪

    王,通旺。指脾胃健旺则正气充足,不易受病邪侵害的道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 诊病奇侅

    书名。2卷。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以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多能联系各科病症予以分析。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 附骨痰

    流痰病的一种。见《疡科心得集》卷中。多为先天不足,三阴亏损,或有所伤,致使气血凝滞所致。多发于小儿,常见于大腿内侧或外侧处。初起全身寒热间作、食少、困倦、无力、面黄、形体消瘦,腰痛腿酸,朝轻暮重,甚则

  • 信水

    见《血证论》。即月经。详该条。

  • 中痞

    证名。指中焦闭塞不通所致的痞症。《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证并方第四十六》:“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大黄、槟榔、木香等药。参见痞有关条。

  • 通因通用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用通利的方法治疗通证。通泄的病证,一般应采用固涩的治法。但对某些现象是“通”,而本质是瘀热或积滞的病证,则不但不能温补固涩,反而要通利,故称。如湿热引起的小便频数

  • 湿痰眩晕

    病名。见《证治汇补·眩晕章》。因湿痰壅遏清阳所致。证见头目昏重,胸闷纳呆,恶心呕吐,体多肥胖,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化痰。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等方。兼见气虚者,宜六君子汤。参见痰晕条。

  • 表里俱虚证

    证名。表里同病之一。见《万病回春·伤寒总论》。指营卫肌表和脏腑气血等俱见虚弱症象者。详虚证、表虚证、里虚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