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胡椒菜

猜你喜欢

  • 下合治六腑

    针灸治疗法则。同合治内腑。即六腑的疾病,可用该经的下合穴治疗。详下合穴条。

  • 壁蟢窠

    见《外科全生集》。即壁钱幕,详该条。

  • 吊线风

    见《湖南药物志》。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 厥阴热证

    指邪热之郁于厥阴经而出现热厥、热利等证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又:“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均属厥阴热证。参见厥阴病条。

  • 宋庭臣

    【介绍】:宋代医家。著《黄帝八十一难经注释》1卷,已佚。

  • 阳络

    ①指手足三阳经分出的脉络。②指位于体表或上行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③专指足阳明胃经的络脉。《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

  • 休息痢

    病名。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宜清热化

  • 痧喉

    病名。即喉痧。又名疫喉、疫喉痧、烂喉痧。本病除发热、咽喉疼痛肿烂外,皮肤还出现痧斑,故名。治以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法为主。参见疫喉等条。

  • 湿晕

    病证名。又称伤湿眩晕。《东医宝鉴·外形篇》:“湿晕,冒雨伤湿,鼻塞声重而晕,宜芎术汤。”湿晕有寒湿、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眩晕条。

  • 地骨

    见《新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