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伏气温病的别称。①指冬令受寒,邪伏至“清明”后始发的温热病。《时病论·晚发》:“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病也。”②指夏受暑湿,留伏至
腹部的俗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此人肚中寒。”
见《广西中药志》。为苦石莲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手心毒。见该条。
【介绍】:清医家。原名鹤琴,字赐君。四川温江人。博学深思,涉猎天文地理,医药术数,为人治病每获奇效。撰有《伤寒读本》4卷,多宗《伤寒来苏集》,并补以《金匮要略》方而成。又潜心考订,删繁正讹,撰《玉函读
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生卒】:十四世纪【介绍】:元代著名医学家。字伯仁,晚号撄宁生。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后迁仪真(今属江苏)和余姚(今属浙江)。自幼习儒学,善长诗文。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滑寿随从学医,精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多因产时劳伤肾气,腰无所主,败血阻滞带脉,真气内虚,外邪乘之;或产后起居不慎,闪挫腰部,伤及肾经带脉所致。产伤肾气者,症见腰部隐痛,耳鸣,治宜壮腰补肾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杜
丛书。清·许豫和撰。刊于1785年。七种中除《重订幼科痘疹金镜录》为明代翁仲仁原作、由作者注释外,其他有《橡村痘诀》、《痘诀余义》、《怡堂散记》、《散记续篇》、《小儿诸热辨》及《橡村治验》六种均为作者
【介绍】:明代医家。字若旸。江苏江阴县人。精于医,活人很多,著《医理发微》,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