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大黄、黄连各二钱,黄芩一钱。为粗末,以麻沸汤浸良久,去渣,分二次服。治狐惑,舌白齿晦,面目乍白、乍赤、乍黑,变异无常,四肢沉重,默默多眠,喉蚀声哑,上唇生疮。本方组成与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一方。木香、白术、半夏曲、橘皮、茯苓、砂仁各五分,丁香、炙甘草各一分。为粗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治气虚眩晕。
病名。①足少阴经气是动病之一。《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见王氏医案条。
《症因脉治》卷二方。干姜、肉桂、杏仁、甘草。水煎服。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①属外障。指黑睛上翳如玉色,遮满瞳神。即玉翳遮睛,详该条。②属内障。《审视瑶函》:“眼内障如水晶色,厚而光滑且清白,瞳子隐隐内中藏,视物蒙如云雾隔,”并谓“其名有三,曰
古病名。指气满游于体内,不得宣散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游气候》:“夫五脏不调,则三焦气满,满则气游于内,不能宣散,故其病但烦满虚胀。”参见气病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铺地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
证名。指呕吐之物,挟有粪便。《杂症会心录·吐屎》:“……其标在胃,其本在肾,幽门失开阖之职也。……兹则阴阳错乱,清浊混淆,为医家所不及逆料者,洵为幽门无权,胃液空虚,肾水迫之,又迫而不足以敌直奔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