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位于头部中线,当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处;或于百会穴后1寸取穴。主治中风,头痛,眩晕,癫痫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书名。4卷。补篇1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对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均有所记述,并批评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书中杂有炼丹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出《名医别录》。即棘针,详该条。
见《江苏药材志》。为鸭舌草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DU27。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位于上唇尖端,当人中沟下端皮肤与上唇粘膜之移行处。布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及上唇动、静脉。主治癫狂,口唇动,齿龈痛,鼻塞,鼻出血;以及口腔炎,鼻炎
①见《泉州本草》。为一枝黄花之别名。②见《杨氏经验方》。为百部之别名。各详该条。
证名。指寒症与热症间代而作,日发一次或数次的症状。为伤寒少阳病主症。《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类证活
病证名。指叫呼太过伤肺所致的咳嗽。见《不居集·叫伤咳嗽》。《医学入门·咳嗽》:“叫呼伤肺,咳而呕吐白沫,口燥声嘶者,润肺丸、人参清肺饮。”参见咳嗽、劳咳条。
见《本草纲目》。为马鞭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汪连仕《采药书》。为马牙半支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