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红根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会阴。详该条。
《张氏医通》卷十二方。半夏、赤茯苓、陈皮各一钱,炙甘草五分,苏叶、香附、槟榔(大便溏者不用)、木香、大腹皮、枳壳、桔梗各七分,人参一钱五分,肉桂、厚朴(姜制)各八分,生姜七片,红枣二枚。水煎服。治诸气
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所致。治疗总以补
医案著作。廖伯筠等整理。此书医案分初生儿疾病、时行疾病两类,凡百例案例,均加按语。廖氏诊治小儿疾病,注重望诊,强调治病求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慎重,尤用峻烈之剂,当中病即止,以免伤正。1979年云
病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泛指一切咽喉病的总称。参阅有关各条。
病证名。鼓胀之一。①指气机郁滞所致的鼓胀。《万病回春·鼓胀》:“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小便短涩不利,其病胶固,难以治疗,用分消汤加减。……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术。”②指气虚所致的全身肿胀。《石室秘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唇肿粗厚。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
又称炮炙、修治、修事。泛指药材的加工处理,如切饮片、炙、煅、蒸、淬等。药物炮制,早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至刘宋·雷教著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炮制的目的在于:①清除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