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喉科种福》卷三:“初起微有寒热,微觉咽痛头疼,面目如常,口无痰涎。寒热悉退,惟喉间略有阻碍,故人皆忽之,喉间或现黄块、黄条,不一其形,并不一其处,总以黄如鸡膏凸越成瓣为真。”疫喉的一种类型。宜
刺法术语。指针刺应根据气血盛衰而施行补泻之法。《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乃复侯其方吸而转针,乃复侯其方呼而徐引针,故
湿润。《素问·气交变大论》:“四维有湍润埃云之化。”指四方有湿润的气候。
证名。筋挛的别称。《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故筋挛亦曰筋瘛。”详筋挛条。
即黑神散第一方,见黑神散条。
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手背中央,与掌心劳宫穴相对处。主治落枕,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
骨名。即脊柱骨。详该条。
治法。使用芳香化湿的药物治疗湿浊内蕴的方法。症见脘腹胀闷,泛恶欲呕,大便溏薄,体倦乏力,口腻觉甜者,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等;如兼头晕而胀,舌苔白腻,可加菖蒲、鲜荷叶、陈皮、法夏、大腹皮等。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方。高良姜一两,炮附子、炮姜、炒胡椒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橘皮煎汤或米饮送下,不拘时服。治脾脏冷气,腹内虚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