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针灸大全·金针赋》:“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当针刺时,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即为晕针。
病证名。①指胃火炽盛,善饥能食的病证。《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②指多饮多尿的病证。《素问·腹中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王冰注:“多饮
《伤科汇纂》卷八方。百草霜、白芍药各一两,赤小豆、白蔹各一两六钱,炮川乌三钱,白及、骨碎补、当归各八钱,天南星(泡)三钱,牛膝六钱。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温酒送下。治跌扑坠堕,筋
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粘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
详红晕边黑舌条。
指验齿与龈以辨病。叶天士云:“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小儿病看舌后,亦须验齿。”“热邪耗肾液者,齿色必黄,黄如酱瓣宜救肾。热邪耗胃液者,齿色必紫,紫如干漆,宜安胃。齿光燥如石者,胃热;枯骨色者,肾液枯
书名。2卷。明·薛己撰。刊于1548年。上卷列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等15类妇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下卷介绍保胎、小产等15类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每类疾病后附有作者治案。现有《薛氏医案》本。
【介绍】:见葛哲条。
①《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八方。前胡、赤茯苓、桃仁(麸炒)、陈皮、鳖甲(酥炙)、煨诃子各一两,木香、枳实(麸炒)、桂心、槟榔、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微炒)各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姜、
见《疡医准绳》卷三。即流注疬。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