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唐代巫医。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以咒禁为人治病,传说曾为人“换心”以治疗精神病。
病名。系指患牙疳而上下唇破,鼻穿并牙齿落者。《幼幼集成》卷4:“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方。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栀子二十枚,黄芩三两,蒴藋五两。浸煮取汁,帛浸湿贴患处。治丹毒,疮肿热痛。
见《四川中药志》。即李核仁,详该条。
见时疫白喉捷要条。
病名。清·汪喆《产科心法》:“产妇汗多发痉,俗谓产后惊风,实非风也,乃肝血空虚,不能荣筋,以致手足抽搐,有似中风之状,更有口噤咬牙,角弓反张,此气血大虚之恶候。”治法参见产后病痉条。
见《医学正传》卷二。即温清丸,见该条。
见《云南思茅中草药选》。为紫金龙之别名,详该条。
白喉证型之一。见清·余二田《喉症指南》。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的白喉。其症初起无恶寒发热,饮食如常,惟唇白面青,精神疲倦,喉内起白皮或白块,随时增加。治以温经散寒为主。用附桂理中汤。参见阴寒白喉条。
见《滇南本草图谱》。为狗屎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