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喉科心法》:“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血出不止者不治。由心火挟风,或思虑伤脾,燔灼之毒,留踞而成。”参见舌疳条。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为无患子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5卷。清·朱兰台撰。刊于1892年。朱氏论疫以张仲景六经为主,逐条论析。书中记述疫病、六经治例、瘟病治例以及多种疫证、杂证等内容,并附若干医案。作者融会诸家学说,参以己见和经验,并创用芦根方等效
书名。清·王泰林编。本书系将薛雪《湿热条辨》的方剂汇编成歌诀,并加注说明。现有《王旭高医书六种》本等。
儿科著作。4卷。明·寇平撰。刊于1468年。卷1总论儿科医生之守则,服药须知,小儿的生理、血气、禀赋、保育、调理以及面部与手部望诊等;卷2论小儿脉法、初生儿的护理及常见病;卷3~4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
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咳嗽而有痰涎溢出者。多由风热炽盛,灼液酿成痰涎,上逆而嗽;亦有素体阳虚,肺复受寒,以致痰涎上泛,射肺而嗽。风热炽盛者,治以清热豁痰为主,用温胆汤加竹黄,竹沥,僵蚕之类;阳虚受寒
证名。指外感热病斑出发黑之证。由热毒炽盛所致。证属危重。《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黑斑而光亮者,热胜毒盛,虽属不治,若其人气血充者,或依法
指小肠。《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参受盛之腑条。
《妇科玉尺》卷二方。香附、川芎、当归、白芍药、艾叶、熟地黄、麦门冬、杜仲、橘红、甘草、青蒿。水煎服。治血虚有寒,经水后期。若病甚,并半边头痛,加菊花、藁本、荆芥、童便,去艾叶、杜仲、香附、橘红。
病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多由心经蕴热日久或风热外侵,内外合邪所致。症见大眥睛明穴附近隆起疮核,红肿疼痛,能波及胞睑及颜面部,甚至溃脓穿孔,并可身发寒热。穿孔久不愈者可为瘘。相当于今之急性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