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针刺、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简称针灸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达到温通经脉、扶阳散寒的目的。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它具有简便、效验、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针刺原起于砭石;艾灸萌芽于火燎。冶金术的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燃艾而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晋代的皇甫谧,把《黄帝内经》中的针灸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并参考《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结合自己的经验,撰《针灸甲乙经》12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流传国内外,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隋唐时期,针灸学有很大发展。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内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从事针灸专业。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并绘彩色针灸图;王焘编《外台秘要》注重灸法。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考经穴,并创铸铜人,教授针灸。这一时期,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元明时期,针灸著作日益增多。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考证经络;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集诸家之说,广搜博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影响较大,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清代还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和《针灸集成》等著作,其中《针灸逢源》首列经穴361数,为今所循。从晚清至民国,针灸学术比较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开展针灸教学,成立研究机构,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经络研究的深入,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 地黄姜

    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盾叶薯蓣之别名,详该条。

  • 短气不足以息

    指呼吸短促困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暴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盖

  • 户门

    七冲门之一。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

  • 骶端

    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 清经四物汤

    《古今医鉴》卷十一方。当归一钱五分,生地黄、黄芩、香附各一钱,黄连(姜炒)、白芍药各八分,川芎、黄柏、知母各五分,艾叶、甘草各三分。为粗末,水煎,空腹服。治血虚有热,月经先期而至者。

  • 揉耳摇头

    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捧耳摇头。详该条。

  • 起泡

    即发泡。详该条。

  • 肺经咳嗽

    病名。又称肺咳。①指风寒束肺之实咳。《不居集》卷十五:“肺经咳嗽。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麻黄汤主之。”②指真阴不足、肺脾素燥、劳伤或七情动火等伤肺而致咳者。《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肺经咳

  • 青缸花

    见《外科正宗》。为青黛之别名,详该条。

  • 郁燠(ào 奥)

    蕴积薰蒸。指郁热内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