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重楼玉钥》卷上。多因风痰上涌,肺气壅塞,阻于咽喉所致,症见咽喉肿痛,甚或颈项亦肿,咽喉缩紧感,呼吸迫促等。《重楼玉钥》:“先咽喉作紧,风痰上涌,多有绵涎,内紧外浮肿,不能饮食,渐至咽喉紧闭,
见《本草纲目》。为鸦片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人面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华山矾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顋唇亦歪在一边……亦曰唇睑相邀。”详风牵斜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海带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呕血由气逆而致者。多因情志过分激动,肝火随气上逆而然。常伴见胸胁满痛、烦躁而渴等症。《金匮翼·诸血统论》:“气逆失血者,血从气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经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指根据病情选取有效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道选穴、循经选穴、辨证选穴等法。
病证名。①见《丹溪心法·消渴》。又称肾消、消肾。《医学纲目》卷二十一:“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本症多因肾衰不摄所致。主要症候为小便特多,或如膏油,或甜,口渴多饮,面黑耳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