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外科启玄》卷八。其形如癣,皮肤干燥,瘙痒,破流血水,淋漓秽臭。
病证名。指抑郁嗟伤而致的神志失常。《证治要诀》卷九:“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治宜温胆汤、定志丸、辰砂妙香散等方。本病可见于精神病等患者。参见癫条。
医案著作。清·何游撰。以内科杂病为主。何氏诊病善于辨证溯因,治法推崇叶天士,处方能随症化裁不泥于古,但记叙较为简略。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肾属水,乃天一真精之所生,人之有肾,如树木之有根,而肾又为元气聚会之处,一水不胜二火(君火、相火),所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肾常虚,筋骨难成乳必癯。肾主骨,肾虚则骨髓不满,面白,目
病证名。又称头偏痛、偏头风。《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医林绳墨·头痛》:“有偏头痛者,发则半边痛,然痛于左者属气,此气胜生风也,宜以驱风
是指用陶针在体表特定部位浅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起源很古,现在尚流传于广西壮族地区。临床操作时,一般均选用中锋陶针,慢性虚寒病症用轻刺激,急性实热疾患用重刺激。
病证名。指蓄血是由于内伤所致者。其症胸胁或小腹急痛,宜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随痛之高下选用之。体虚者,可略加桂、附;若下血瘀滞,色晦不鲜者,酌加温补气血之品。参见瘀血条。
【介绍】:明代医生。乐平(今江西乐平)人。攻医学,曾任职太医院。后于1398年返回原籍。著有《太素脉诀》1卷、《医术》20卷,已佚。
按诊。按足心较足背热,或病人自觉足心热。主阴虚火旺。《医学入门》:“脚掌心热否,热则下虚火动。”
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鼻翼凸出处平行两侧,上直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点。主治头面疔疮,直刺0.2~0.3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