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瓜藤
见《江苏中医》(5):31,1960。为甜瓜茎之别名。详该条。
见《江苏中医》(5):31,1960。为甜瓜茎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谓其病因是:“由脏腑虚而寒冷之气所干,邪气与脏气相搏,上下冲击,上则为心痛,下则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心腹痛指胃脘部(心窝部)至腹部的疼痛,突然发生兼有肢冷,脉迟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治用点烙法或内服犀角散方。《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病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瞳变黄色者名曰黄风,变绿白色者名曰绿风,变黑色者名曰黑风,变乌红色者名曰乌风,变青色者名曰青风。”即五风变内障。详该条。
即胖舌。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黄鳅痈。见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开窍于耳,耳为肾之官,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气衰则耳鸣、耳聋。《灵枢·脉度》:“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通于脑,脑为髓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失于濡养
出《灵枢·经水》。即手太阴肺经,见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又名产后溺血。多因产后血气虚而热乘之,血得热则流散,渗入膀胱,故血随小便出。治宜发灰、滑石,地黄汁调下。若小腹痛者,属败血流入膀胱,宜用小蓟汤主之(归尾、小蓟根、红花
壮族医疗法专著。黄瑾明等根据龙玉乾祖传经验整理而成。本传着重介绍壮医药线点灸法的特点、腧穴的体表定位法、取穴原则、施术要点以及在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应用。1986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
出清·阎诚斋《临产须知评正》:“在子宫口开全后不破水,卒致胎儿包被囊膜而出者,是曰被膜儿,又曰幸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