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五。由血热为外寒所束,血瘀凝结而成。其证肿如高埂,长若鱼形,色紫作痛。治宜用砭法,兼用二黄散香油调敷,内治参见委中毒条。
见平乐郭氏正骨法条。
【生卒】:?~581【介绍】:南北朝至隋代之间医生。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北齐名医徐之才之弟。
综合性医书。2卷(一作4卷)。明·程玠(一作程介)撰。刊于1600年。上卷论述伤寒及伤寒诸证,并将各脏(包括五脏及命门)脉证及24脉,以图说、提要的形式予以介绍,附治疗方剂165首;下卷分述多种内科杂
书名。①宋·陈自明撰。3卷。刊于1263年。本书主要以李迅、伍起予及曾孚先等人的外科学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编成。全书共60篇,重点叙述痈疽发背的诊断、鉴别及灸法、用药等,内容简要。作者认为外科用药,
经穴名。代号BL54。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骶正中线旁开3寸,与骶管裂孔相平处。或于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取穴。一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布有
书名。4卷。清·唐宗海撰于1873年。本书为医学普及读物,作者希望使读者“一见而能”,故名。卷首诊治,其余各卷为内、妇、儿、外各科病证证治及救急各方。内容以病痛部位分门,便于不知医者查阅。书中并用歌诀
我国最早的一种药物学专著。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一说战国时期)。本书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药物学的成就。原书早已失传,其文字则经辗转引录,仍保存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即涕。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阴阳学说在治疗上运用的方法之一。①“阳胜则阴病”,阳热盛的病证,耗损了阴津,治宜甘寒生津,保存津液;又如温病后期,肝肾阴伤,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手足心热,脉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