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剂之一。用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治疗热证作用的方剂。参见寒能制热条。
外伤名。见《千金要方》。即犬噬人伤。详该条。
治法之一。即健脾疏肝。用健脾疏肝药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培土常用山药、苡仁、白术、茯苓等;抑木常用柴胡、白芍、佛手、青皮等。常用方如逍遥散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肉桂,详该条。
【介绍】:见刘纯条。
《传信适用方》卷二方。炒川椒(去子)、熟地黄、枸杞子、荆芥穗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至二十丸,空腹盐汤送下。治风赤翳膜,攀睛倒睫等。
指腧穴。《素问·气穴论》:“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见腧穴条。
指风寒外邪侵袭于体表皮毛,内舍于肺,影响肺卫之气的宣通。主要证候有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咳嗽甚则喘促气急、咯痰清稀、头痛、恶寒、微热、无汗,或只觉恶寒而无发热,舌苔薄白,脉浮。多见于风寒感冒,亦可
古病名。指饮食入胃,先吐后下的病症。多因风邪内干肠胃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病者身背皆热,肘臂挛痛,其气不续,膈间厌闷,食入,则先吐而后下,名曰漏气。此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慓悍
手拇指(或足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相当于手部的拇短屈肌和足部的短屈肌部分)。《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