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即膈消、上消。《兰室秘藏·消渴门》:“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参见上消、膈消条。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十八。多因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败血扰心;或外感风寒,恶露不行;或产伤气血,心气大虚所致。症见言语颠倒,眼见异物,狂乱胡言。产后失血,心血不足,则宜芎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
指面部足部浮肿。为水肿病常见证候之一。《素问·评热病论》:“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王冰注:“庞然,肿起貌;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马莳注:“胕,足面也。”参见水肿、附肿条。
指热乳伤胃而致的吐泻。《幼科发挥》:“伤热乳者,物出热,面赤唇燥者是也。”临床多伴有四肢温,口渴等。治以清利和胃为主,宜六一散,煨生姜煎汤调服。
【介绍】:见高士亿条。
见《医述·阴证分传中》。传,指传经;中,指直中。《医学入门·伤寒》:“有风寒自背入者,直中太阳少阳;自面入者,直中阳明;有首尾只在太阳经而不传诸经者;有间传一二经者;有不传而罢者;有不罢再传者;有不自
见灵枢经条。
指心中空虚,容易恐惧的一种证候。多因心血或心气不足,胆气怯弱所致。与精神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可见于某些虚弱证、贫血、神经官能症等。治宜养心安神或温胆安神。
见《江苏药材志》。为白果叶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期宋齐间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对针灸、小儿科、本草等均有研究。著有《针灸要钞》、《疗少小百病杂方》、《疗脚弱方杂》、《解寒食散方》、《杂疗方》、《本草病源合药要钞》等,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