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灰黑而生干刺。为脏腑实热,律液受伤。症见咽干,口燥,喘满,宜急下存阴。若里结未成,而见烦躁,口渴,胸中胀满,呕吐频作,或常干呕等症,则宜苦寒清热(见《伤寒舌鉴》)。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即光慈菇,详该条。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即坏疽漏。参见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三品。
痿证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又名皮毛痿。详该条。
病名。见《医学准绳六要》。即鼻渊。详该条。
骨之呈长柱状者。如股骨、胫骨等。多中空如管,充藏骨髓。
食疗烹饪专著。二卷。宋·林洪著。撰年不详。本书以笔记形式撰写,书中列一百零四种馔之品,多数由作者亲自品尝和体验过,故颇有心得。本书与宋以前的食疗著作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过去的食方大部分以食配药,食药相混
病证名。指感受寒邪所致的腹痛。多见于阳气虚衰者。见《医方考·腹痛》。《症因脉治》卷四:“寒气腹痛之症,面黄唇白,手足多冷,恶寒不热,二便清利,腹中绵绵作痛,此寒气腹痛之症也。”《张氏医通·腹痛》:“绵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水苦荬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