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辨证施治

《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辨证施治·

本病临床所见多是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既有痰浊瘀阻的实证,又有阴阳气血不足的虚证。证候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多标实而本虚,治宜区分标本缓急。发作时,宜芳香开窍,行气活血,温阳通痹,并兼顾心阴心阳之虚;缓解期,以补虚为主,兼顾祛瘀除痰。可分心脾两虚、气滞血瘀、阴虚阳亢、心肾两虚、心阳虚衰等类型。

1.心脾两虚(多见于隐性冠心病或不典型的心绞痛)

主证:头晕、心悸、气短、胸闷、憋气,偶有阵发性心痛,神疲乏力,自汗,或见肢麻,面色无华,夜睡不宁,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润,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脾,温阳通络。

选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党参15g、白术12g、茯神15g、炙草3g、当归12g、川芎9g、枣仁9g、黄芪15g、薤白12g、桂枝10g、瓜蒌仁15g、枳壳9g。

加减:心慌、心烦,加大枣小麦龙骨;若兼见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脉沉迟者,为阳气虚弱,加附子干姜

2.气滞血瘀(多见于某些心绞痛或心肌梗塞)

主证:阵发性心胸刺痛,痛如针刺刀割,痛引肩背,胸闷,气短,心烦不安,唇暗,目现红丝,舌质暗滞,舌边尖有瘀点,舌苔稍厚或薄白,脉沉弦,涩促或结代。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选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丹参15g、川芎9g、红花9g、桃仁9g、赤芍9g、益母草15g、葛根15g、枳壳9g、柴胡6g、青皮6g、甘草3g。

加减:疼痛剧烈时加蒲黄、田七、当归;如兼见痰多、苔腻、脉滑者,加瓜蒌薤白半夏以祛痰浊。

3.阴虚阳亢(多见于冠心病并发高血压患者)

主证:胸闷憋气,阵发心痛,夜间为甚,心烦易怒,头晕耳鸣,口干苦,目眩,夜睡不宁,偶有盗汗,腰酸膝软,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或干燥,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理气通络。

选方:养阴通痹汤加减。

药物:生地20g、麦冬15g、女贞子15g、丹皮10g、钩藤10g、石决明30g、太子参15g、瓜蒌30g、红花10g、延胡10g、夏枯草15g。

加减:心烦易怒,口苦头痛加黄芩栀子;失眠梦多,盗汗潮热加龙骨牡蛎、枣仁;大便燥结,胸腹胀满加生大黄枳壳

4.心肾两虚(多见于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

主证:胸闷心痛,有时夜间憋醒,心悸气短,甚者喘汗不止,头晕耳鸣,夜卧不宁,食少倦怠,腰酸腿软,恶风肢冷,夜尿频多,或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视物模糊,精神萎靡,皮肤枯萎,毛发无华,舌质紫暗或红,苔白少津,脉弦细或细弱结代。

治法:调补阴阳,理气活血。

选方:炙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党参15g、桂枝10g、炙甘草30g、生姜10g、熟附子10g、薤白12g、生地15g、麦冬10g、黄精15g、当归12g、丹参15g、炒枣仁10g。

加减:失眠多梦加龙眼肉、远志;食纳呆滞加茯苓淮山谷芽白术;胁痛加柴胡白芍郁金

5.心阳虚衰(多见于心肌梗塞合并休克)

主证:心痛持续而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舌质紫暗,苔白,脉微细,血压下降。

治法:回阳救脱。

选方: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四逆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熟附子10g、吉林参15g(另炖)、干姜10g、麦冬10g、当归15g、红花10g、五味子10g、牡蛎30g、炙草10g。

6.外用膏药或喷雾剂

(1)麝香心绞痛膏采用麝香、牙皂、白芷等药制成。每次两张,分别贴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第五胸椎左侧4.8cm处),24小时更

换1次。

(2)冠心止痛膏(邓铁涛教授方)主要药物:蒲黄五灵脂冰片细辛、荜拨等。外贴穴位,膻中、虚里、心虚等任选一穴,交替使用。

(3)宽胸气雾剂由细辛、良姜、荜拨、檀香冰片组成。喷雾缓解心绞痛。亦可定期喷雾,防止发作。

7.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依辨证选穴并选择手法。

主穴:膻中透鸠尾、内关、足三里。

配穴:通里、神门、曲池、间使、乳根、命门。

针刺膻中、内关留针20分钟,捻转3~5分钟,可缓解心绞痛。

(2)耳针疗法:

主穴:心、皮质下、神门、肾。

配穴:枕、额、肾上腺素等。可埋针,每日更换1次。

常用的中药止痛剂有下列各种,可根据病人病情及效果选用,有:口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宽胸丸、心痛丸、速效救心丸、益心丸、麝香含片、心宝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