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辨证施治·
1.心脾两虚
主证:溃疡数目少,时重时轻,劳倦加重。溃疡面呈灰白色,渗出物较多,周围不红肿或微红肿,疼痛轻。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纳食不香,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心脾、益气血。
选方:归脾汤(《济生方》)。
药物:黄芪20g、人参5g(另煎冲服)、白术10g、茯神10g、龙眼肉8g、炒枣仁9g、木香6g、炙甘草5g、当归10g、炙远志10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溃疡周围红者,加麦冬、玄参、胡黄连;溃疡渗出物多而粘稠加银花藤、蒲公英、栀子;睡眠甚差加合欢皮、夜交藤。
2.心肾阴虚虚火上炎
主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或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溃疡大小不等,数量少而分散。溃疡面色白或黄白,周围有明显红晕,微肿,有灼热样疼痛,但较轻。患者常有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而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心肾,养阴降火。
选方: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剂》)。
药物:人参5g(另煎冲服)、生地10g、丹参10g、玄参12g、茯苓10g、五味子8g、远志9g、桔梗8g、当归9g、天冬9g、麦冬9g、柏子仁15g、酸枣仁10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芒硝;溃疡疼痛较重者加知母、黄柏、地骨皮;失眠较重加合欢皮、夜交藤。
3.肝肾阴虚虚火上亢
主证:溃疡数目少,表面假膜呈黄白色或黄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灼热痛。并见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口苦咽干,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清热降火。
药物:熟地10g、山茱萸10g、山药12g、泽泻9g、茯苓10g、丹皮9g、知母10g、黄柏8g。
加减: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加枸杞子、女贞子、白蒺藜,充蔚子养肝补血;口苦、灼热痛甚者加黄芩、栀子、地骨皮清肝经火热。
4.脾肾阳虚湿浊上蕴
主证:溃疡面灰白色而量少,周围不红不肿,此起彼伏,疼痛轻,久治不愈。并可见面色?白,形寒肢冷,喜温,全身乏力,腰酸冷痛,纳少便溏,或五更泻泄。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化浊利湿。
选方: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药物:肉豆蔻6g、补骨脂10g、五味子8g、吴茱萸3g、茯苓10g、白扁豆12g、石菖蒲9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溃疡面灰白,形寒肢冷甚者加制附子、肉桂;大便稀溏、五更泄泻加黄芪、党参、赤石脂。
5.脾胃虚寒水气犯逆
主证:溃疡面色白而量少,周围不红肿,疼痛不甚,时发时愈,或久治不愈。口淡食少,脘腹冷痛,得温则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润,脉沉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除湿。
选方:理中汤(《伤寒论》)。
加减:溃疡面苍白而久治不愈合加丹参、赤芍;胃脘痞满者,加桂枝温散寒气上逆;四肢寒冷,大便清稀加附子散寒温肾。
6.心脾积热热毒上攻
主证:发病急,病程短,溃疡数较多,甚者融合成片。溃疡表面呈黄色,周围粘膜鲜红肿胀,灼热剧痛,饮食、说话不便。可有口臭或口苦,口渴饮冷,发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泄心火,通腑解毒。
选方: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连翘10g、黄芩10g、山栀子8g、淡竹叶10g、大黄10g、芒硝5g另包冲服、薄荷3g、甘草3g。
7.脾胃热盛伏火熏蒸
主证:口、唇、舌及牙龈等多处生疮,数目多,疮面腐物较多,周围红肿,灼热剧痛。可有多食善饥,烦渴饮冷,口臭而粘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腻,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去腐止痛。
药物:生地10g、当归8g、丹皮10g、黄连3g、升麻8g、藿香10g、山栀子10g、生石膏15g、防风10g、甘草3g。
加减:大便干结不解者加大黄通腑泄热;苔厚腻者加石菖蒲醒脾利湿。
8.肝郁化火
主证:溃疡大小不等。数量较多,散在分布或聚集簇拥,表面黄白色,周围粘膜充血水肿。可有胸胁胀痛,胃脘痞闷,纳差,口苦咽干,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舒肝理血。
选方:丹栀逍遥散(《医统》)。
药物:丹皮10g、栀子8g、柴胡10g、当归9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煨姜3片、薄荷2g。
加减:溃疡面深而红,疼痛明显者加夏枯草、黄芩、龙胆草;胸胁胀满,胃脘痞闷剧烈者加合瓜萎、枳实、厚朴。
9.外用药物
(1)溃疡面涂药:将药面直接涂敷在溃疡面上,以达祛腐生肌、解毒生新、清热止痛之功。实火口疮可以选用锡类散、珠黄散等,虚火口疮可选用赴筵散、养阴生肌散等。其方法是将药末涂撒在溃疡上,每日3~4次。
锡类散市面上有售。
养阴生肌散(验方):煅石膏、雄黄、蒲黄、青黛、薄荷、甘草、黄柏、胆草、冰片。
(2)足心敷药:吴茱萸粉适量,用醋调成糊,敷两足心,一夜为度。
(3)肚脐敷药:细辛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剂,敷脐,一夜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