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4至卷137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134至卷137·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四

耳门

黄帝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愦愦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注 此言烦劳而伤其阳气也。盖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秋冬之阳气收藏于内,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也。】

又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注 五脏为阴,九窍为水注之器,乃精气所注之门户。如阴甚而阳不能胜之,则五脏之气交争于内,而九窍为之不通。】

金匮真言论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注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故曰:心开窍于耳也。】

阴阳应象大论

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

【注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肾气开窍于耳。】

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注 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虚。虚则不能并于上,而耳目不聪明矣。】

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

【注 有余则阳气充,故耳目聪明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注 天不足西北者,阳中之阴不足也。在人则左为阳,而右为阴。阴不足于上,故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注 此言天地阴阳与人身之左右俱有,所不能全也。故人当配天地,以养头足,而勿使邪居之。】

五脏生成篇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注 厥阴肝脏开窍于目,少阳经脉,上出于耳。邪实于下而经气不能上通,是以目冥耳聋。正气虚于上致动视而昏冒,摇掉之甚也。此始伤气而致正虚于上,过在经而复邪实于下也。】

诊要经终论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 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注 手足少阳经脉皆循于耳,经气绝,故耳聋也。少阳主骨,诸节皆属于骨,少阳气终,故百节皆纵。手足少阳之脉,皆至目锐眦,终则牵引于目,故目如惊而邪视也。少阳属肾,肾藏志,目系绝则志先绝,故一日半死也。青者甲木之气,外脱白者,三焦之荣内亡也。】

玉机真脏论

脾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注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今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夫胃为阳土而气强,脾为阴土而气弱。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胃气益强,故曰重强。盖言脾气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胃强脾弱。脏腑之刚柔不和也。】

通评虚实论

凡治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注 暴厥而聋,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塞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外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如不从内之忧怒,外之中风而多病夭者,此缘形弱气衰,墙基卑薄,故肌肉瘦而皮肤薄着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注 夫五脏之气,久逆而不得和平者,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六腑不和,则九窍为之不利。盖脏腑阴阳表里相应,是以证见于外者,病本于内,闭塞于内者,而外窍为之不通。】

热论

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

【注 少阳之气主枢主胆,胆气升则诸阳之气皆升,所谓因于寒欲如运枢也。诸阳之气从枢胁而出于肤表。太阳主表,阳明主肌,少阳主胸胁,胸胁痛而耳聋者,病在气而见有形之经证也。】

其病两感于寒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注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见少阳之耳聋,厥阴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谷气绝也。不知人者,神气伤也。此脏腑皆病,荣卫不行,故尽气终而死也。】

厥论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荣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脉解篇

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注 此言阳气之更盛也。春三月所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是以天地万物之气皆盛上而跃。然而人之阳气亦荣盛于上,是以经脉上壅而耳鸣也。】

太阳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注 此申明经气之有别也。如阳气盛上而所谓耳鸣者,因气而病经也。若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

刺禁论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注 此言刺客主人太过,则误中内陷交过之脉,而为耳内漏而聋也。】

针解篇

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注 发、齿、耳、目共六,齿又为六六之数,而发之数不可数矣。律吕之数,推而广之,可千可万,而万之外不可数矣。此言天地人之相应通变之无穷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

【注 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克金,故金肺受邪。肺乃水之生源,火热铄金,水源已竭,肾开窍于耳,故肾虚而耳聋。】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注 诸庚之岁,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耳无所闻者,肝虚也。】

五常政大论

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目转耳鸣。

【注 目转耳鸣,风淫于上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民病聋瞑。

【注 聋瞑者,风热之气乘于内也。】

厥阴司天,三之气,耳鸣掉眩。

【注 耳鸣掉眩,乃风病行于上也。】

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

【注 耳鸣眩转,乃风气之为病也。】

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

【注 此秋病之常也。】

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

【注 此受司天在泉之制胜,郁极乃发,以报复其岁气,如丁卯、丁酉岁少角木运而上临阳明,壬子、壬午岁太角木运而阳明在泉,则木气皆郁矣。胃脘咽膈,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支两胁,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

至真要大论

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

【注 风木之客气胜于上,故耳鸣掉眩。】

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

【注 耳鸣头眩,木淫于上也。愦愦欲吐,胃气如寒,胃土病也。】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少腹痛下沃赤白。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注 少阳之胜,舍于三焦,故热客于胃。盖三焦之原,皆出于胃间也。三焦与心主包络相合,故烦心,心痛。三焦之脉上入耳中,络目锐眦,故淫上而为耳痛。】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

【注 少阴司天,二之气,乃厥阴风木,耳聋厥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肿,耳聋,血溢,内为瘈瘲。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耳聋等证,皆风火之为病也。】

岁太阴在泉,民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注 太阴在泉,辰戌岁也。民病耳聋等证,乃三焦经病。】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濇为耳鸣。

【注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脉微濇,乃心气虚,故耳鸣。】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注 别气者心肾之气,别走于耳而为听也。】

经脉篇

小肠手太阳,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

三焦手少阳,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

手阳明之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

【注 实则气滞而为龋聋之病。】

经筋篇

手太阳之筋,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其病则耳中鸣,痛引颔。

【注 此太阳之筋所过而为病也。】

脉度篇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注 五脏常内阅于七窍,五脏不和,故七窍为之不通。】

热病篇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注 不知所痛者,外因之热入于内也。耳聋不能自收,口干者,肾脏之热乘于上也。阳热甚阴颇有寒者,内热交争于外也。热在髓者,外热交争于内也。病深入内,故死。】

口问篇

黄帝问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中,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注 肺朝百脉,宗脉者百脉之宗,肺所主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百脉之血气,水谷之所生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脉气下溜矣。脉中之血气有所竭,故耳鸣也。】

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

【注 此言膀胱所藏之津液不足,不能灌精濡空窍,正气不足而生奇邪之病也。】

师传篇

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注 肾开窍于耳,故主为外,言其听之远也。】

决气篇

精脱者耳聋,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

【注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故精脱者耳聋。液淖泽于骨,补益脑髓,故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不能润泽皮肤,故毛色夭焦也。肾主骨而骨髓上通于脑,故脑髓消而胫酸耳鸣。】

海论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注 髓海不足则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

五阅五使篇

耳者,肾之官也。

本脏篇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注 耳者肾之候,故视耳而知肾也。】

卫气篇

足少阳之标,在耳窻笼之前,而出于头气之街。窻笼者耳也。

【注 标犹树之梢杪,足少阳之标,出于头气之街。】

阴阳二十五人篇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耳色美,血气少则耳焦色恶。

【注 手少阳之脉,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颊,上至目锐眦,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耳色美,气血皆少则耳焦色恶也。】

扁鹊难经

耳能闻声之故

四十难曰:肺主声,耳者肾之窍而反闻声,其意何也?然。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注 肺金也,声出于金,故肺主声。鼻属于肺,不能听声。耳属于肾而反能闻声音,果何如邪?肾属北方水申酉戌,申正金临官之地。金在脏为肺,肺主声。耳虽属肾水,水生于肺金之位,故令耳能闻声。】

中藏经 【汉 华佗】

肾气通耳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耳聋

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濇者死。

耳部凶证

黑色起于耳目,渐入于口者死。

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

肾绝耳干者,六日死。

甲乙经 【晋 皇甫谧】

肾气通耳

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经曰,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

耳焦枯

耳焦枯受尘垢者,病在骨。

仁斋直指方 【宋 杨士瀛】

耳聋

肾通乎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气血,风邪袭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转而聋。又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是为厥聋,必有时见眩运之证。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而不宣,是为风聋,必有时见头痛之证。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有能将适得所,血气和平,则其聋暂轻。其或日就劳伤,风邪停滞,则为久聋。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击,其声嘈嘈,眼或见火为虚鸣。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人耳间有津液,轻则不能为害,若风热搏之,津液结纽,成核塞耳,亦令暴聋,谓之耵耳。前是数者肾脉可推,风则浮而盛,热则洪而实,虚则濇而濡。风为之疏散,热为之清利,虚为之调养。邪气并退,然后以通耳调气安肾之剂主之。

疮疡全书 【金 窦汉卿】

耳风毒

耳风毒受在心经,因肾气不流行,壅在心经,致伤于耳。五种耳痔、耳蕈、耳痈、耳湿、耳烂,可用清肝流气饮,后用定痛降气汤治之。如遇耳痔耳蕈,先用针刺破,用红玉膏点之。耳胀痛,用虎耳草汁滴入耳内,痛即止。耳疔以烧酒滴疔根上,方得脱,随用苦茶洗,解酒毒。

耳门痈

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当用煎药治之。

耳根痈

耳根痈受在肾经络,怒气伤心,凝滞肝经,风热壅盛成毒也。当用眉风药治之,或用清肝流气饮活法治之。

发耳

其疮生于耳边,又名热毒发疽。五六日日 原作「月」,据文义改。间,渐长如蜂窠,皮紫者亦热,诸处如火烧,痛不可忍,十日可刺。无脓者十一日死。若疮不硬,刺见白脓者不死。黄脓出者不死。无时出鲜血者及赤脓者死。食不知味,多谎语者亦死。在二十日之间便见凶吉。煎药用千金内托散,随时增损之。

石疽

石疽虽与石痈同,惟石疽深寒客于经络,血气结聚不散,隐于皮内,肿按之如石。此毒连颈项之间,内先溃烂,方出皮肤。恐髓出颈项者即死。用排脓内补十宣散,待脓尽,内补散;恋心,乳香护心散,仍贴金丝膏,渴甚加五味、天花粉、干葛、麦冬、乌梅。初起须用艾火灸患上三四十壮。发于额面者,不可治矣。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耳论治

夫耳者肾之所候,肾者精之所藏。肾气实则精气上通,闻五音而聪矣。若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聩。耳鸣热壅,加之出血出脓,则成聤耳底耳之患。候其颧颊色黑者,知其耳聋也。亦有手少阳之脉动厥而聋者,耳内辉辉焞焞也。手太阳脉动厥而聋者,耳内气满也。大抵气厥耳聋尚易治,精脱耳聋不易药愈。诸证既殊,治各有法。

耳者肾之候。肾乃宗脉之所聚,其气通于耳。肾气和平,则闻五音而聪矣。肾气不平,则耳为之受病也。医经云,肾气通耳。心寄窍于耳,风寒暑湿燥热,得之于外,应乎肾;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焮 原作「掀」,据文义改。肿。六淫伤之调乎肾,七情所感治乎心。医疗之法,宁心顺气。欲其气顺心宁,则耳为之聪矣。宜用局方妙香散,以石菖蒲煎汤调服,以顺心气;参、丹、蜜、砂,以宁心君。调肾之药,苁蓉圆。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耳聋

聋之为病,俗医率以慓悍燥烈之药治之,往往谓肾水虚冷故也。夫岂知水火之阴阳,心肾之寒热,荣卫之盛衰,犹权衡也,一上则必一下,是故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此平治之道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寒病耶?经言足少阴肾水虚,则腹满身重,濡泻,疮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意不乐,大便难,善恐心惕如人将捕,口苦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下血,脊臀股肉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以此见肾虚为病,皆是热证。经又曰: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谓伐腹中之阴气也,水不胜火,以热舍于肾中也。经又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又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槁。凡色黑齿槁之人,必身瘦而耳焦也。所以然者,水虚则火实而热。亢极则害,承乃制,故反兼水之黑也。肾水衰少,不能润泽,故黑干焦槁也。齿耳属肾,故甚也。如疮疡热极无液,则肉干焦而色黑也。然则水衰为热明矣,岂可反言寒耶?故《仙经》以息为六字之气,应于三阴三阳脏腑之六气,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字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所谓六字之气者,肝嘘、心呵、相火唏、脾呼、肺呬、肾本吹也。故吹去肾寒则生热,呵去心热则生寒。故曰春不呼,夏不呬,秋不嘘,冬不呵,四时常有唏,谓三焦无不足;八节不得吹,谓肾脏难得实。然以吹验之,吹去肾水寒气,则阳热暴甚而目瞑昏眩。虚为热证明矣。岂可反言肾虚而以热药养水耶?况水少不能胜火,又服热药,宁无损欤?经言以寒治热,谓寒养冰而泻火,以热治寒,谓热助火而耗水也。经虽或言以热治热,谓病气热甚,能与寒药交争,而寒药难下,故反热服,顺其病热,热病既消,寒性乃发,则病热除愈。如承气汤寒药反以热服之类是也。伤寒同法。经曰: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亦是治热类也。故治病之道,泻实补衰,平而已矣。或谓病热为火实水虚,反言肾虚为冷,心迷正理,不敢用对证寒药,误以食前服其助阳热药,欲令下部水胜,退上焦心火,食后兼服微凉之药而退火热,岂知十益不及一损也?病本热而无寒,又得热药,则病热转甚,食后虽服大寒之药,亦难解其势之甚也,况以微凉乎?岂不详热药证中止言治寒助热,安有养水泻火之言哉?经言五脏以平为期,及夫一法无问五脏生克兴衰,一概言热为实寒为虚者,通言阳气之兴衰也。假令下部寒者,谓下焦火气之虚也,故以热药补之,非助肾水之药尔,由水虚不能反为寒也。凡诸疾之所起也,不必脏腑兴衰变动相乘而病,但乘内外诸邪所伤,即成病矣。大凡治病必求所在,病在上者治其上,病在下者治其下,中外脏腑经络皆然。病气热则除其热,寒则退其寒,六气同法。泻实补虚,除邪养正,平则守常,医之道也。岂可见病已热而反用热药,复言养水而胜心火者?可谓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深可戒哉!所以或言肾虚而下部冷者,非谓肾水虚也。所谓肾有两枚,经曰,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杨上善注《太素》曰:人之脊骨有二十一节,从下第七节之旁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小心也。《难经》言心之原出于太陵,然太陵穴者,属手厥阴包络相火,小心之经也。《元珠》言刺太陵穴曰,此泻相火小心之原也。然则右肾命门为小心,乃手厥阴相火包络之脏也。《仙经》曰:先生右肾则为男,先生左肾则为女。谓男为阳火,女为阴水故也。或言女子左肾为命门者误也。《难经》止言右肾为命门,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岂相反也?然右肾命门小心,为手厥阴包络之脏,故与手少阳三焦合为表里,神脉同出,见手右尺也,二经俱是相火,相行君命,故曰命门尔。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右肾属火而不属水也,是以右肾火气虚则为病寒也。君相虽为二火,论其五行之理,则一于为热也。夫五行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全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是谓兴衰。变乱失常,灾害由生。是以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故俗以热药欲养肾水胜退心火者,岂不误欤?至如或因恣欲而即病,或因久而成病者,俗以为元气虚损而病寒者,皆误也。然诸所动乱劳伤,乃为阳火之化,神狂气乱而为病热者多矣。故经言消瘅热中,及夫热病阴阳变易房劳之病证也。所以热病未复,及大醉以不禁入房而为祸甚速者,阳热易为暴甚故也。夫太乙天真元气,非阴非阳,非寒非热也。是以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由是精为神气之本,形体之充,固则众邪难伤,衰则诸疾易染。何正言元气虚而为寒尔。故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咽嗌不利,支体焦痿,筋脉抱卷,中外燥濇,便溺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热证也。俗悉言老弱为虚冷而无热也。纵见热证,虽云少水不胜多火,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误之由也。但须临时识其阴阳虚实,则无横夭之冤。慎不可妄以热药养其真气,则真气何由生也?故《西山记》曰:饵之金石,当有速亡之患。《内经》言石药发癫狂,热甚之所生也。或欲以温药平补者,经言积温成热,则变生热疾,故药物不可妄服也。夫养真气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无令损害,阴阳和平。自有益矣。《仙经》虽有服饵之说,非其人不可也。况乎齐于气味平和无毒之物,但以调其气尔。真修道者以内事为功,外事为行,非服饵而望成于道也。故《仙经》又曰,服饵不备五味四气而偏食之,久则腑脏偏倾而生其病矣。然则岂可误服热药而求其益?所谓聋者由水衰火实,热郁于上,而使听户元府壅塞,神气不得通泄也。其所验者《仙经》言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其中,故闻之也。或有壅滞则天鼓微闻。天鼓无闻,则听户元府闭绝,而耳聋无所闻也,故一法含浸针砂酒,以磁石附耳,欲导其气令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辛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元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故养生方言药中其效,则如闻攒百乐音,由阳气开冲其中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已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发之;三两服不愈者,则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耳。若聋有热证相兼者,宜以退风散热凉药调之,热退结散而愈。然聋甚闭绝,亦为难矣。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当所宜者,过度则反伤正气。病已则止药。欲求不病,无损而已矣。故经去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常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勿令过度,反伤其正。不尽行复如法。故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实实,无虚虚,而遗人夭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阳气烦劳,积于夏,令人热厥,目盲不可视,耳闭不可听。人参散主之。

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蝉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熇熇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不察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为始。肾受气于巳,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长生之道也。

耳鸣

耳鸣有声,非妄闻也。盖耳为肾之窍,交会手太阳少阳、足厥阴少阴少阳之经。若水虚火实而热气上甚,客其经络,冲于耳中,则鼓其听户,随其脉气之微甚而作诸音声也。经言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是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耳箫声

心脏虚邪,热风相合,妄听妄闻,耳箫声。胆与三焦之经同出于耳。《铜人》云:刺关冲出血,泻支沟。脉浮大而弦,初小柴胡汤,后大柴胡汤。此证是太阳与少阳为病,前客后主也。

耳鸣耳聋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矣。

经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耳闭,溃溃乎若坏都。故苍天之气贵清净,阳气恶烦劳。病从脾胃生者一也。

脉弦洪缓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时一濇,其证耳鸣耳聋者,调中益气汤。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胃弱不能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肠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谓混言肠胃之所生,亦有据乎?予曰:经云,脾不及令人九窍不通,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证。此则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足所致耳。

耳之体属肾用属肺

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在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故精脱者耳聋。此明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肾损则受邪也。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耳聋

耳聋皆属于热。少阳厥阴热多,当用开痰散、风热通圣散、滚痰丸之类。

大病后耳聋,须用四物汤降火。

阴虚火动耳聋者,亦用四物汤。

因郁而聋者,以通圣散内大黄酒煨,再用酒炒三次,后入诸药,通用酒炒。

聋病必用龙荟丸,四物汤养阴。

湿痰者,神芎丸、槟榔丸。

耳鸣

耳鸣因酒遏者,大剂通圣散,加枳壳、柴胡、大黄、甘草、南星、桔梗、青皮、荆芥;不愈,用四物汤妙。

耳鸣必用龙荟丸,食后服。

气实人,槟榔、神芎丸下之。

耳内哄哄然,亦是阴虚,亦有气闭者。盖亦是热气闭者,耳乃鸣也。

耳肿痛

耳湿肿痛,凉膈散加酒炒大黄、黄芩酒浸、防风、荆芥、羌活服,脑多麝少。湿加枯矾吹。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耳聋

《黄帝针经》云:精脱者则耳聋。夫肾为足少阴之经而藏精气,通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寒,损于肾脏而精脱,精脱则耳聋也。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脏逆,名之曰厥气。搏于耳之脉故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手少阳之脉动,其气厥逆而耳聋者,其证耳内辉辉焞焞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宜以烧肾散治之。

卒聋

夫卒耳聋者,由肾气虚为风邪所乘,搏于经络,随其血脉上入耳,正气与邪气相搏,故令耳卒聋也,宜以蒲黄膏,治卒聋也。

聤耳

夫耳者宗脉之所聚,肾气之所通,足少阴之经也。若劳伤气血,热气乘虚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谓之聤耳也。

耳中生疮

夫耳内生疮者,为足少阴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则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血相搏,故令耳内生疮也。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耳鸣

耳鸣皆是肾精不足,阴虚火动也。痰火者鸣甚,肾虚者微鸣。宜补肾丸、黄芪丸、大补丸、滋肾通气汤,或六味地黄丸。

奇效良方 【明 方贤】

论耳鸣耳聋

耳聋属足少阴,肾寄窍于耳,而肾之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自聪矣。且耳聋所感不一,有劳伤气血,风邪乘热使精脱肾惫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损而聋者。盖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逆而为厥,厥气搏入于耳为厥聋。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使经气否而不宣,为风聋。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聩聩,为劳聋。或人善调养,气血和平,不妄作劳,其证渐愈。或不能谨避,劳伤精气神,风邪停滞,则为久聋之证。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或见光为虚鸣。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脓汁出焉,为脓耳。俗医多用慓悍燥热之药制之。往往为肾水虚冷故也。夫心火本热,虚则寒矣;肾水本寒,衰则热矣。肾水既少,岂能反为病耶?故一法用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针砂将酒含口中,用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在左塞左,左右塞右,欲导其气而通泄也。或问曰:聋既为热,或服干蝎、生姜、附子、醇酒之类性热之物而或愈者,何也?答曰:欲以开发元府,而令耳中郁滞通泄也。凡治聋者,适其所宜。若热证退而聋不已者,当以辛热之剂发散,疾止即已,不可久服,恐热极而成他病尔。若聋有热证相兼者,宜以退风散热调之,退结散热而愈。然聋甚闷绝,亦为难已。慎不可攻之过极,反伤正气。若非其病,不可服其药。饮食同法。当所宜者,过度则反伤正气。病已即止药。欲求不病,无损而已矣。又言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等证,此皆阳实阴虚之证也。俗言老弱为虚,冷而无热也。纵有热证,或云少水不胜多火,而反言肾水虚则为寒。此乃举世受悞之由者也。

医学正传 【明 虞抟】

耳病

《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耳为肾之外候。又曰:肾通窍于耳。又曰:心通窍于耳。夫肾之为脏,水脏也。天一生水,故有生之初,先生二肾而一阴藏于其内,而又有相火存乎命门之中也。相火每挟君火之势,而侮所不胜,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是矣。其或嗜欲无节,劳役过度,或中年之后,大病之余,肾水枯涸,阴火上炎,故耳痒耳鸣无日而不作也。或如蝉噪之声,或如钟鼓之响,甚为可恶,早而不治,渐而至于龙钟,良可叹哉!治法宜泻南方之火,补北方之水,无有不安者焉。钱仲阳曰:肾有补而无泻,厥有旨哉!

诊法

左寸洪数,乃火上炎;两尺洪数,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泄,两耳或鸣或聋。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耳病

耳为肾窍,耳病皆属于肾。肾虚故耳中或如潮声蝉声,或暴聋无闻。宜鸣聋散,或嚼蜡用酒下,及黄蜡粥食之。

肾经久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兼进安肾丸。

风毒攻耳致生脓者,名聤耳。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耳目受阳气以聪明

人之耳目,犹月之质,必受日光所加始能明,耳目亦必须阳气所加,始能聪明。是故耳目之阴血虚,则阳气之加无以受之,而视听之聪明失。耳目之阳气虚,则阴血不能自施,而聪明亦失。然则耳目之聪明,必须血气相须,始能视听也。

耳病属肾肝

耳以窍言之,肾水也。经云:肾主耳,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云:精脱者耳聋。故罗谦甫以精脱耳聋,必颧颊色黑也。

经云:肝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治用四物汤,加防风、羌活、柴胡、菖蒲、茯神等分,煎服二十余帖,却用杜壬姜蝎散开之,肝虚则生姜补之是也。

运气耳聋有四

一曰:湿邪伤肾三焦聋。经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耳聋浑浑焞焞,治以苦热是也。

二曰:燥邪伤肝聋。经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耳聋无所闻是也。

三曰:火邪伤肺聋。经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耳聋是也。

四曰:风火炎扰于上聋。经云,少阳司天之政,风热参布,云物沸腾,民病聋瞑;三之气,炎暑至,民病热中聋瞑,治以寒剂是也。

运气耳鸣皆属风火

经云:厥阴司天,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三之气,天政布,气乃时举,民病耳鸣。又云,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又云,少阳所至,为耳鸣,治以辛寒是也。

运气耳痛皆属热

经云:少阳之胜,耳痛,治以辛寒是也。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耳聋有新旧之异

耳聋须分新旧。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宜散风热,开痰郁之剂。旧聋多虚,肾常不足故也,宜滋补兼通窍之剂。脉证以肾为主,迟濡为虚,浮动为火,浮大为风,沉濇为气,数实为热。

耳聋有三

厚味动胃火,则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耳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耳聋。三者忿怒为多。

耳聋有痰火风湿气闭虚劳精脱气脱之不同

痰火:因膏粱胃热上升,两耳蝉鸣热郁,甚则气闭渐聋,眼中流火。宜二陈汤加黄蘗、木通、萹蓄、瞿麦;因酒者,通圣散加南星、枳壳、大黄,或滚痰丸。

风聋:因风邪入耳必内作痒,或兼头痛风热,或因郁者,防风通圣散,先将大黄酒煨,又酒炒三遍,后入诸药,俱用酒炒煎服。风壅连头目不清者,清神散;风虚者,排风汤、桂香饮、芎芷散。

湿聋:因雨水浸渍,必内肿痛,凉膈散加羌活、防风,俱用酒炒;或五苓散加陈皮、枳壳、紫苏、生姜。湿痰,神芎丸。痞塞不通必兼眩运,实人因怒者,当归龙荟丸;虚人因思者,妙香散;忧滞者,流气饮子加菖蒲;上盛下虚者,秘传降气汤加菖蒲。

虚聋:因久泻或大病后,风邪乘虚入耳,与气相搏,嘈嘈而鸣。或时眼见黑花阴虚者,四物汤加知蘗、菖蒲、远志,或肾气丸加磁石、故纸、菟丝子、黄蘗。阳虚者,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

劳聋:昏昏聩聩,瘦瘁乏力。因劳力脱气者,补中益气汤加菖蒲;有火者加知、蘗、茯苓;因房劳脱精者,人参养荣汤加知、蘗或补骨脂丸。如久聋肾弱,气虚绝不闻者,难治。

大要:调气与开关通窍。肾水窍,耳而能闻声者,水生于金也。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凡治诸聋,宜先调气开郁,间用磁石羊肾丸开窍。盖聋皆痰火郁结,非磁石镇坠,乌桂、椒辛、菖蒲辛散流通,则老痰郁火难开。然亦劫剂也,愈后以通圣散和之可也。

耳鸣

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惟气闭多不鸣便聋。风热鸣者,解毒汤加生地、知母,或通圣散。痰火鸣甚,当归龙荟丸。挟湿,神芎丸,或青木香丸。肾虚微鸣,滋肾丸,气虚,四君子汤下;血虚,四物汤下。阴虚虎潜丸。

聤耳脓耳耳疼

聤脓疼皆风热凑也。聤耳原有油液,风热搏结成核,以致鸣聋,外用猪脂、地龙、锅煤等分,姜汁和丸,枣核大,绵裹入耳,令润挑去;重者内服柴胡聪耳汤。脓耳风热上壅,外用枯矾五分,陈皮、胭脂俱烧灰各二分,麝五厘,为末吹耳;重者内服犀角饮子。耳疼如虫走者,风盛;干痛者,风热,或属虚火;有血水者,风湿。外用蛇蜕烧存性为末,吹入枯矾末亦可;疼甚用吴萸、乌头尖、大黄捣拦,盦足心;重者内服东垣鼠粘子汤。

古今医鉴 【明 龚信】

耳病论

夫耳者肾之窍也,其为病亦有数种:有气厥而聋者,有挟风而聋者,有劳伤而聋者,有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而为脓耳者,有耳出津液风热搏之结核塞耳,亦令暴聋而为聤耳者。然又有左聋者,有右聋者,有左右俱聋者,不可不分经而治之也。

治法

夫左耳聋者,因有所忿怒过度,则动少阳胆火,故从左起,以龙荟丸主之。右耳聋者,因有所色欲过度,则动太阳膀胱相火,故从右起,以六味地黄丸主之。左右俱聋者,因有所醇酒厚味过度,则动足阳明胃火,故从中起,以通圣散、滚痰丸主之。盖左耳聋者,妇人多有之,以其多忿怒故也。右耳聋者,男子多有之,以其多色欲故也。左右俱聋者,膏粱之家多有之,以其多肥甘故也。总三者而论之,忿怒致耳聋者为多。

痰火上升,两耳蝉鸣渐欲聋,宜加减龙荟丸、针砂酒、通用利气汤、复聪汤。

万病回春 【明 龚廷贤】

耳聋脉证

左耳聋,宜聋胆汤。右耳聋,宜滋阴地黄汤。左右耳俱聋,宜酒制通圣散、清聪化痰丸。

肾虚耳聋,宜六味地黄丸,本方加远志、菖蒲、黄蘗、知母,并盐水炒,亦治阴虚火动而聋。

耳病肾虚,迟濡其脉。浮大为风,洪动火贼。沉濇气凝,数实热塞。久病聋者,专于肾责。暴病浮洪,两尺相同。或两尺数,阴火上冲。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五

耳门

医学凖绳六要 【明 张三锡】

耳鸣聋总论

耳鸣耳聋,须分新久虚实。忽因大怒大醉而聋或鸣者,属痰火,分轻重。治中年及体虚,或病后有此,悉属虚,但分气血耳。古方有用鼠胆、猫尿、凌霄花等,杵汁滴耳者;有用杏仁去皮加盐蒸热,捻油滴者;有用蓖麻子去皮,加枣子一个同捣,加乳汁和丸,绵裹塞耳者;有蒜瓣剜空,纳巴豆炮熟,绵裹塞耳者;有用雄黄、巴豆末,葱涎和锭卷纸塞耳者;有以蜀椒、巴豆、菖蒲、松脂,以蜡镕作筒子塞耳者;有用细辛、蒲黄、曲末、杏仁和丸塞耳者。加有龙脑、椒目者,无非辛热散结,透窍有余,暴起者或可取效;若元气不足,肾阴亏损,虚火挟痰泛上,闭住其窍而聋鸣者,虽日滴时塞,如蚁撼石,终莫能动。须大补气血,滋阴制火,使大气上行充塞乎头,则九窍通利,聋聩咸除。《难经》曰:肾气通于耳,耳和则知五音矣。肾气不得通于耳,则耳不和而聋。得上通于耳,则耳和而聪。观此,则虚实判然矣。

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间进安肾丸。有热者,龙齿散。肾脏风耳鸣,夜间如打鼓声,四肢抽掣痛,耳内觉有风吹奇痒,宜黄芪丸。

耳属肾,人所共知也。然少阳胆经循胁络耳,故伤寒邪传少阳,则耳聋胁痛是也。妇女郁悒既久,则耳前后生瘰疬马刀,暴怒气逆,则耳卒聋,皆相火客于本经而然,不独肾也。

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

少壮悉属痰火,中年必是阴虚。

阴虚耳聋

两尺脉大,或左脉大,或左脉虚大,体瘦色黑。兼见口干肠燥而耳鸣或聋者,手足心必热,属阴虚。六味丸,坎离丸主之。

气闭耳聋

耳聋,着恼而成,通气散效。茴香、木香、人参、延胡索、陈皮、菖蒲各一钱,羌活、僵蚕、川芎、蝉蜕各五分,穿山甲二钱,甘草钱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

肝火耳聋

左脉弦急而数,属肝火。其人必多怒,耳鸣或聋。宜平肝伐木,龙胆泻肝汤;不已,龙荟丸。

痰火耳聋

右关脉滑而数,属痰火郁于上焦。宜清痰降火,二陈、酒芩连、柴胡、枳壳,或竹沥、姜汁下滚痰丸佳。

气虚耳聋

右脉大而无力,或濡而细,证兼倦怠,口中无味等内伤证者,属气虚。恒见劳碌之人,或中年病后得此,宜加减益气聪明汤。

风热耳聋

耳根连牙床肿痛,属上焦风热,阳明少阳二经受病,清胃兼辛凉散之,升、柴、芷、翘、荆、防、薄荷、甘、桔、枳壳、酒芩连、元参、花粉、赤芍、鼠粘、生地等,频频缓服。势盛加酒蒸大黄。肿已消,但出水脓不止,用红末子吹之。耳门疮,鼠粘子汤佳。

耳中忽然大痛,如有虫在内走奔,或出血,或出水,或干痛不可忍,用蛇蜕烧存性,以鹅翎管吹入耳中立止。

大病后及劳碌耳聋或鸣,当作虚治,须分气血,一补阴,一益气。

虚聋

耳出脓汁,或聋而鸣,属上焦风热,蔓荆子散佳。方用蔓荆、生地、赤芍、甘菊、桑皮、木通、麦冬、升麻、前胡、炙甘草、赤茯,姜枣煎服。

耳鸣聋皆是阴虚火动,滋肾丸、虎潜丸、或滋阴百补丸俱好。

肝火耳聋

脉弦而濡或数,其人多饮,属肝经风热,木香槟榔丸。耳根连及项或肿多在左边,脉弦数属肝火,恒见于妇女,宜平肝降火,兼舒郁。柴胡、青皮、香附、抚芎、栀子、酒芩、连、归、芍、贝母、连翘、元参主之。

若肿而发热,有表证者,荆防败毒散主之。

耳下结久,硬且胀,着恼便甚,属郁,越鞠丸主之。

古今医统 【明 徐春甫】

耳聋有六候

诸书论聋证有六候,有气聋、火聋、风聋、厥聋、劳聋、阴聋;又有聤耳、脓耳。大抵耳属足少阴肾经,肾寄窍于耳也。肾通耳,所主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闻而聪。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主耳聋。且十二经脉上络于耳,其阴阳诸经,适有交并,则脏气入于耳而为厥,是谓厥聋,必有眩运相兼。耳者,宗脉之所附,脉虚而风邪乘之,经气痞而不宣,谓之风聋,必有头痛之证。劳役伤于气血,淫欲耗其精元,瘦瘁力疲,昏昏聩聩而哄哄然者,是为劳聋,必兼虚怯等证,此好色肾虚者有之。有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有热乘虚随脉入耳,结为脓汁,谓之脓耳。或耳间有津液,风热搏之,结硬成核塞耳,亦令暴聋,此为聤耳。前是数者皆当推其肾脉。风则浮盛,热则洪大,虚则濇而微。风者散之,热者清之,肾虚者补益之,痰火者凉而降之。各随其宜而治之,岂有不聪听者也?

耳聋耳鸣属热者多

俗云:老人多是虚冷而无热,此世之误也。凡老人之气衰多病,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筋痿脉促,二便秘结,此皆阴虚阳实之证。故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惟是孤阳独盛,见证皆火,又以热药与之,是以益火也。大寒之药,故不可服,而惟以温平调理,计出万全。

气虚耳聋当见于大病之后

凡人大病之后而耳聋者,多是气虚。若老人耳听渐重,亦是气虚。重而兼鸣者,亦有痰,不宜峻补。

耳聋当以通气开郁为主

耳聋证,乃气道不通,痰火郁结,壅塞而成聋也。凡用清痰降火之药,须兼味辛行气通窍之药,方得治法之要。古方用酒浸针砂,一日至晚,去针砂,将酒含口中,用紧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左聋塞左,右聋塞右,此欲导其气而通其闭也。若峻用痰火药,则反伤脾胃,亦不能开其塞。若急补气虚,则火愈上而亦不能开。惟以前法,痰火药中佐以辛温之味,缓缓平治,自然痊愈。予见攻之太过,反伤正气,变生他疾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

耳聋治法宜泻南方补北方

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房劳过度则伤肾,肾虚精竭,亦必致耳聋耳鸣,药宜泻南方,补北方,滋阴降火为主。心虚当宁心顺气,宜辰砂妙香散、平补镇心丹选用之。肾虚者,宜益精补肾,肉苁蓉丸。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耳鸣

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证,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证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劳怯等证。

【注 按前证若血虚有火,用四物汤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若血气俱虚,用八珍汤加柴胡。若怒便聋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汤加芎、归、山栀。虚用八珍汤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汤加黄连、山栀。阳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汤加白朮、茯苓。若肾虚火动,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黄丸。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

耳疮

耳疮属手少阳三焦经,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或肝经燥火风热,或肾经虚火等。因若发热焮痛,属少阳厥阴风热,用柴胡栀子散。若内热痒痛,属肝经风热,用小柴胡汤加山栀、川芎。若内热口干,属肾经虚火,用加味地黄丸;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余当随证治之。

医贯 【明 赵献可】

论耳诸病

耳者肾之窍,足少阴之所主。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其余十经络皆入于耳,惟肾开窍于耳,故治耳者以肾为主。或曰:心亦开窍于耳,何也?盖心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尔。以五脏开于五部,分阴阳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窍,阴精主之;在心脾肺居阳,故口鼻舌三窍,阳精主之。《灵枢》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故凡一经一络有虚实之气入于耳者,皆足以乱其聪明而致于聋聩。此言暴病者也。若夫久聋者。于肾亦有虚实之异。左肾为阴主精,右肾为阳主气。精不足,气有余,则聋为虚。若其人瘦而色黑,筋骨健壮,此精气俱有余,固藏闭塞,是聋为实,乃高寿之兆也。二者皆禀赋所致,不须治之。又有乍聋者,经曰:不知调和七损八益之道,早衰之节也。其年未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是可畏也。其证耳聋面颊黑者,为脱精肾惫,用安肾丸、八味丸、苁蓉丸、薯蓣丸,选而用之。若肾经虚火,面赤口干,痰盛内热者,六味丸主之。此论阴虚者也。至于阳虚者,亦有耳聋。经曰:清阳出上窍。胃气者,清气元气,春升之气也,同出而异名也。今人饮食劳倦,脾胃之气一虚,不得上升而下流于肾肝,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邪害空窍,令人耳目不明。此阳虚耳聋,须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主之。有能调养得所,气血和平,则其耳聋渐轻;若不知自节,日就烦劳,即为久聋之证矣。

又有因虚而外邪乘聋者,如伤寒邪入少阳,则耳聋胁痛之类,当各经分治之。

又有耳痛、耳鸣、耳痒、耳脓、耳疮,亦当从少阴正窍分寒热虚实而治之者,多不可专作火与外邪治。耳鸣,以手按之而不鸣,或少减者,虚也;手按之而愈鸣者,实也。王节斋云:耳鸣声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而为鸣,甚则闭塞矣。若其人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祇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证,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必多欲,当见劳怯等证。惟薛立斋详分缕悉,云:若血虚有火,用四物汤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若血气俱虚,用八珍汤加柴胡。若怒便聋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山栀;虚用八珍汤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加黄连、山栀;阳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朮、茯苓。若肾虚火动,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黄丸。

耳中哄哄然,是无阴也;又液脱者,脑髓消,胫酸,耳数鸣,宜地黄丸。

肾虚,耳中潮声蝉声无休止时,妨害听闻者,当坠气补肾,正元饮咽黑锡丹,间进安肾丸。肾脏风耳鸣,夜间睡着如打战鼓,更四肢抽掣痛,耳内觉风吹奇痒,宜黄芪丸。肾者宗脉所聚,耳为之窍,血气不足,宗脉乃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气与之搏,故为耳鸣,先用生料五苓散加制枳壳、橘红、紫苏、生姜同煎,吞青木香丸,散邪风下气;续以芎归饮和养之。耳中耵聍、耳鸣、耳聋,内有污血,宜柴胡聪耳汤。

其余耳痛、耳痒、耳肿、耳聤等证,悉与薛氏论相参用之。

耳疮

罗谦甫曰:耳内生疮者,为足少阴,是肾之经也。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气相搏,故令耳门生疮也。曾青散主之,黄连散亦可,内服鼠粘子汤。

脓耳

耳脓即聤耳,用红绵散、麝香散;内服柴胡聪耳汤、通气散。如壮盛之人,积热上攻,脓水不瘥,红绵散、麝香散不宜用,收敛太过也。宜三黄散效。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论耳

耳属足少阴肾经。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素问》曰:肾在窍为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曰: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故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注:牙车即颊车穴也,在耳下曲颔端陷中。耳偏高者肾偏倾,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元珠》曰:耳薄而黑或白者,肾败也。】

又属手少阴心经。

【《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又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

又属手太阴肺经。

【李东垣曰:耳本主肾而复能听声者,声为金,是耳中有肺,水土生于申也。王太仆曰:手太阴肺之脉,其络会于耳中。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是以耳聋也。】

又属足厥阴肝经。

【《素问》曰:肝病气逆,则耳聋不聪。朱丹溪曰:耳聋属热,少阳厥阴热多。】

又属手足少阳三焦胆、手太阳小肠经之会。

【《灵枢》曰: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窻笼,窻笼者其中也。《素问》曰: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其终者耳聋。啸,耳中鸣如啸声也。胆及三焦脉皆入于耳,故气逆上则耳中鸣。又曰: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则胸胁痛而耳聋;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又《灵枢》曰: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目黄。】

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

【《素问》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灵枢》曰:聋而痛者,取手阳明;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又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

【《素问》曰: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又属手足少阴心肾、太阴肺脾、足阳明胃经之络。

【《素问》曰:此五络皆属于耳中,上络左角,邪客之则病。】

耳前属手足少阳三焦胆、足阳明胃经之会。

【《素问》曰:上部入耳前之动脉,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

耳后属手足少阳三焦胆经之会。

【李东垣曰:少阳者,斜出于耳前后也。】

耳下曲颊,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又属手太阳小肠经。

【《灵枢》曰:手太阳当曲颊。】

曲颊前属足少阳胆、阳明大肠经之会。

前寸许属手阳明大肠经。

曲颊后属足少阳胆经。

【《灵枢》曰: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

赵以德曰: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然心亦寄窍于耳。在人身十二经络中,除足太阳手厥阴外,其余十经脉络皆入于耳中。盖肾治内之阴,心治外之阳,合天地之道,精气无处而不交通,故清凈精明之气上走空窍,耳受之而听斯聪矣。因此耳属二脏之窍也。于是诸经禀其阴阳五行,精明者皆上入之,所以宫商角征羽之五音从斯辨矣。经曰: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是也。若二气不调,则交通不表,故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而阳气之闭塞者,或因烦劳阴虚气浮,或因卫气不下,循脉积聚于上,或得于邪风与阳并盛,或因热淫之胜,或因三焦之火独光,而耳中浑浑焞焞,或因经脏积热所致,或因大怒气上而不下。夫如是者,皆由心气虚实不调,虚则不能治其阳,下与阴交,实则恃阳强而与阴绝。经曰:至阴虚天气绝是也。而地气之冒明者,或忧愁不解,阴气闭塞,不与阳通,或内外湿饮,痞隔其气,不得升降,则耳中亦浑浑焞焞,或肾精脱。若热病之精脱,二者尺脉绝则死。或耳中因二气不和,结干耵聍塞之。夫如是皆由肾气不和,虚则阴气微,不能上交于阳,而阳是暴,实则阴气逆,不纳其阳也。

暴聋之病,与阴阳隔绝之未甚,经脉欲行而未通,冲击其中,鼓动听户,随其气之微甚而作嘈嘈风雨诸声者,则可随其邪以为治,补不足,泻有余,务使阴阳和平,自然清凈之气上走耳中而听斯聪矣。曰:若子所表,言水火同开此窍,何《原病式》之非温补耶?曰:心在窍为舌,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以五脏开窍于面部,分阴精阳气言之。在肾肝居阴,故耳目二窍,阴精主之;在心肺脾居阳,故口舌鼻三窍,阳气主之。所以阴精主者,贵清凉而恶烦热;阳气主者,贵温暖而恶寒凉。洁古老人尝有是论,信耳目之不可以温补也。

风虚耳聋,排风汤、桂星散、羊肾羹、鱼脑膏、磁石丸、姜蝎散。

风热耳聋,犀角饮子、芍药散、犀角散、茯神散。

耳因郁聋轻者,吞来复丹,重者吞养正丹。凡治耳聋皆当调气。

气逆耳聋有三,肝与手太阳、少阳也。经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又云:太阳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罗谦甫云:手太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耳内气满也;手少阳气厥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焞焞,此皆气逆而聋也。治法宜四物汤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是也。

耳聋面颊黑者,为精脱肾虚。罗谦甫云:经曰:精脱者则耳聋。夫肾为足少阴之经,乃藏精而气通于耳。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若精气调和,则肾脏强盛耳闻五音。若劳伤气血,兼受风邪,损于肾脏而精脱者,则耳聋也。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脏气逆,名之曰厥。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其肾病精脱耳聋者,其候颊颧色黑。手少阳之脉动,则气厥逆而耳聋者,其候耳内浑浑焞焞也。手太阳厥而耳聋者,其候聋而其内气满也,宜以烧肾散主之。

烧肾散、益肾散、补肾丸、苁蓉丸、肉苁蓉丸、桑螵蛸汤,肾虚有寒者宜之。

本事地黄汤,肾虚有热者宜之。

耳聋少气嗌干者,为肺虚。东垣曰:脏气法时论云,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注云,肺之络会于耳中,故聋。此说非也。盖气虚必寒,盛则气血俱濇滞而不行也。耳者宗气也,肺气不行,故聋也。宜生脉散嚼下蜡弹丸。

劳聋,宜益气聪明汤。

头目不清,清神散。

气闭不通,通气散、秘传降气汤加菖蒲。

耳发

或问耳轮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十日刺出黄白脓者生,刺之无脓,时出鲜血,饮食不下,神昏狂躁者死。小儿耳窍旁生者,相传指月而生,恐未必然。大抵风湿热毒成疳,故名月蚀疳疮。

耳内疮

或问耳中生毒何如?曰:耳中所患不同,皆由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然。其证有五:曰聤耳,亦曰耳湿,常出黄脓;有耳风毒,常出红脓;有缠耳,常出白脓;有耳疳,生疮臭秽;有震耳,耳内虚鸣,常出清脓。虽有五般,其源一也,皆不寒热。有耳蕈、耳痔则不作脓,亦不寒热,外无拥肿,但耳塞不通。以上缠绵不已,令人耳聋,活命饮、黄连消毒饮治之,若寒热间作,内外红肿,疼痛日增者,为耳痈,用活命饮加升麻、桔梗、紫金丹、乌金丹。壮实者一粒金丹下之。若寒热大作,痛楚难禁者,疔也,作疔治之。

耳后疽

或问耳后一寸三分生疽,古云不治之证。今有一人年二十四岁,耳后结块如拳,肉色不变,亦不甚痛,七日不食何如?曰:此名耳后毒,非瘿也。隔蒜灸之,活命饮加柴胡、桔梗、升麻,八阵散下之愈。

耳根毒

或问耳根结核何如?曰:是名耳根毒,状如痰核,按之不动而微痛,属足少阳胆经,兼三焦经风热所致。用活命饮加升麻、柴胡,水酒煎服;或乌金散汗之。壮实者一粒金丹汗之;老弱者黄芪内托散、十宣散托之。

医方考 【明 吴昆】

耳病方论

耳以司听,匪听弗聪也。君子有思聪之责者,胡然而使褎如乎?故考方论。

肾热,耳中脓血不闻人声者,千金肾热汤主之。盖耳者肾之窍,故肾热则令人病耳,生脓出血,不闻人声也。是方也,磁石能引肺金之气下降于肾,肾得母气,自然清肃而热日愈。生地汁、麦门冬、白芍药,所以滋肾阴而泻肾热。乃葱白者所以引肾气上通于耳也。牡蛎咸寒,能软坚而破结气,得葱白引之入耳,则能开听户而消脓血。乃白朮、甘草、大枣者,健脾之品也,所以培万物之母,益土气而制肾邪尔。

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鸣者,千金补肾丸主之。盖劳聋者,劳火鼓其听户也;气聋者,经气滞塞于听户也;风聋者,风热闭其听户也;虚聋者,气血虚耗而神不用也;毒聋者,脓血障碍妨于听户也;久聋者,病非一日,邪气痹聚也。凡是聋者,势必耳鸣,故总系其耳鸣也。味之甘者,可以补虚,亦可却劳,人参、黄芪、羊肾、山萸、干地黄、菟丝、巴戟、苁蓉、泽泻、芍药、当归、茯苓、甘草,均之味甘之品也,能疗气虚聋劳聋。味之辛者,可以驱风,亦可以顺气,防风、细辛、菖蒲、远志,丹皮、石斛,均之味辛之品也,能疗聋风聋。性之毒者可以开结毒,亦可以疗久痹,蛇床、桂心、附子、干姜,均之辛温微毒之品也,能疗毒聋久聋。

三十年久聋,用故铁三十斤,以水七斗浸三日,取汁,入曲酿米七斗,如常造酒法,候熟,取磁石一斤,研末浸酒中三日,乃以饮取醉,以绵裹磁石,内耳中,覆头一卧,酒醒去磁石即瘥。昆谓磁石引铁,物类之相感也。金石之性寒,可使主内热;金石之性重,可使镇祛气。共酿于酒,欲其无所不之,既饮其酒,复以磁石内耳,欲其内外交感而听户随开尔。

耳脓用人发烧灰存性,每用分许,吹入耳中,即瘥。此湿者燥之之意,而必以人发者,近取诸身而自足也。他如白矾、赤石脂、鸽粪,皆可枯灰用之。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耳病

耳病乃三焦肝风妄动而成,大人有虚火实火之分,小儿有胎热胎风之别。虚火者耳内蝉鸣,或兼重听,出水作痒,外无焮肿,此属虚火妄动之证也。四物汤加牡丹皮、石菖蒲及肾气丸主之。实火者耳根耳窍俱肿,甚则寒热交作,疼痛无时,宜柴胡清肝汤治之。又有耳挺结于窍内,气脉不通,疼痛不止,以栀子清肝汤为治,外用黄线药插入挺肉缝旁,化尽乃愈。小儿胎热,或浴洗水灌窍中,亦致耳窍作痛生脓,初起月间不必擦药治早,项内生肿,候毒尽自愈。如月外不瘥,以红绵散治之,则安矣。

百虫入耳

百虫入耳,乃偶然悞入之,如蝇蚊细虫入耳,以麻油数点滴入窍中,虫亦自死,取出。如蜈蚣等大虫入者,以肉炙香安耳边,其虫闻香自出。有虫夜间暗入者,切勿惊慌喊叫,逼虫内攻,宜正坐点灯,光向耳窍,其虫见光自出,对面有人见,其虫不出。

黑疔

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宜先针刺,次行发汗,仍照疔类调治。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耳鸣

人身有九窍:阳窍七,眼耳鼻口是也;阴窍二,前后二阴是也。阳气走上窍而下入于阴位,则有溺泄腹鸣之候;阴气走下窍而上入于阳位,则有窒塞耳鸣之候。故人当五十以外,肾气渐衰于下,每每从阳上逆。而肾之窍开于耳,耳之聪司于肾,肾主闭藏,不欲外泄,因肝木为子,疏泄母气而散于外,是以谋虑郁怒之火一动,阴气从之上逆,耳窍窒塞不清,故能听之用不碍,而听远不无少碍。高年之体,大率类然。较之聋病,一天一渊。聋病者其窍中另有一膜,遮蔽外气,不得内入,故以开窍为主,而方书所用石菖蒲、麝香等药,及外填内攻等法者,皆为此而设。至于年高,阴气不自收摄,越出上窍之理,从无一人言及,反以治少壮耳聋药及发表散气药,兼带阴虚为治,是以百无一效。不知阴气至上窍,亦隔一膜,不能越出窍外,止于窍中汩汩有声,如蛙鼓蚊锣,鼓吹不已,以故外入之声为其内声所混,听之不清,若气稍不逆上,则听稍清,气全不逆上,则听全清矣。昌悟明此理,凡治高年逆上之气,屡有奇效。方中大意,全以磁石为主,以其重能达下,性主下吸,又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而用地黄、龟胶群阴之药辅之,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令阴气自旺于本宫,不上触于阳窍,繇是空旷无碍。耳之于声,似谷之受响,万籁之音,尚可细聆,岂更与人声相拒艰于远听耶?此实至理所在,但医术浅薄之辈,不能知之。试观人之收视而视愈明,返听而听愈聪者,然后知斯言非臆说也。

人两肾之窍虽开于耳,而肾气上入耳际,亦为隔膜所蔽,不能越于耳外,止于耳根下,少则微鸣,多则大鸣,甚且将萦耳之筋触之跳动,直似撞穿耳轮之象者,然实必不可出也。设阴气能出耳外而走阳窍,则阴阳相混,非三才之理矣。故耳之用妙在虚而能受也,外入之气随大随小,至耳无碍,惟内触之气咶咶有声,所以外入之气仅通其半。若郁怒之火动,内气转增,则外入之气转混,必内气渐走下窍,上窍复其虚而能受之体,然后清清朗朗,声入即通,无壅碍也。方书指为少阳胆、厥阴肝二经热多所致,是说左耳分部,然少阳之气能走上窍,其穴皆络于脑巅,无触筋冲耳之理,不当与厥阴混同立说。其通圣散一方汗下兼用,乃治壮火之法。丹溪所取,亦无确见,惟滚痰丸一方,少壮用之多效者,则以大黄、黄芩、沉香乏苦,最能下气,而礞石之重坠,大约与磁石之用相仿也。昌所以不用此方者,以其大损脾胃,且耗胸中氤氲之气也。至于肾虚耳鸣,指作膀胱相火上升,则阳火必能透出上窍而为鸣也,尤见丹溪无据之谈。《易》言水中有火。原说真火坎中一点真阳即真火也。高年之人肾水易竭,真火易露,故肾中之气易出难收,况有厥阴之子为之挹取乎?则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盏中加油而灯焰自小,诚为良法。乃云作肾虚治不效者,知其泛论世人,不为老人立法也。夫收摄肾气,原为老人之先务,岂丹溪明哲而为此等议论乎?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耳聋证,诸家所论虽悉,然以余之见,大都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闲,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凡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哄哄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此证治宜清火,火清而闭自开也。

气闭者,多因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恚怒忧郁,气结而然。治宜顺气,气顺心舒而闭自开也。

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

窍闭者,必因损伤或挖伤,或雷炮震伤者,或患聤耳,溃脓不止而坏其窍者,宜用开通之法以治之也。

虚闭者,或以年衰,或以病后,或以劳倦过度,因致精脱肾亏,渐至聋闭,是非大培根本必不可也。

凡此数者,有从外不能达者,其病在经;有从内不能通者,其病在脏。当各随其宜而治之,自无不愈者。然暴聋者多易治,久聋者最难为力也。

耳聋证总因气闭不通耳。盖凡火邪风邪,皆令气壅,壅则闭也。怒则气逆,逆则闭也。窍伤则气窒,窒则闭也。虚则气不充,不充则闭也。凡邪盛气逆而闭者,实闭也。气有不及而闭者,虚闭也。然实闭者少而虚闭者多。且凡属实邪,固令耳窍不通,使果正气强盛,断不至此。惟经气不足,然后邪气得以夺之,此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谓也。故即系实邪而病至聋闭者,亦无不有挟虚之象。所以凡治此证,不宜竣攻,如古法之用通圣散、神芎丸、凉膈散、木香槟榔丸之属,皆不可轻用。盖恐攻之未必能愈,反伤脾胃,则他变踵至矣。治此之法,凡火壅于上者,自宜清降,兼阴虚者,亦宜补阴,此阳证之治也。若无火邪,止由气闭,则或补或开,必兼辛温之剂,方可通行,此阴证之治也。然此二者,皆当以渐调理,但无欲速,庶乎尽善。

耳鸣当辨虚实:凡暴鸣而声大者多实,渐鸣而声细者多虚;少壮热盛者多实,中衰无火者多虚;饮酒味厚素多痰火者多实,质清脉细素多劳倦者多虚。且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经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半即衰之谓也。又以《易》义参之,其象尤切。《易》曰:坎为耳,盖坎之阳居中,耳之聪在内,此其所以相应也。今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欲求来复,其势诚难,但得稍缓即已幸矣。其惟调养得宜而日培根本乎?

论治

火盛而耳鸣耳闭者。当察火之微甚,及体质之强弱而清之降之。火之甚者宜抽薪饮、大分清饮、当归龙荟丸之类主之。火之微者宜徙薪饮;兼阴虚者,宜加减一阴煎、清化饮之类;兼痰者宜清膈饮主之。

气逆而闭者,宜六安煎加香附、丹皮、厚朴、枳壳之类主之。

气逆兼火者,宜加山栀、龙胆草、天花粉之类主之。

气逆兼风寒者,加川芎、细辛、苏叶、菖蒲、蔓荆子、柴胡之类主之。

伤寒外感,发热头痛不解而聋者,当于伤寒门察证治之,邪解而耳自愈也。但伤寒耳聋,虽属少阳之证,然必因虚所以有之,故仲景亦以为阳气虚也。是以凡遇此证,必当专顾元气,有邪者兼以散邪,且可因耳之轻重以察病之进退。若因治而聋渐轻者,其病将愈;聋渐甚者,病必日甚也。其有聋闭至极而丝毫无闻者,此其肾气已绝,最是大凶之兆。

虚闭证,凡十二经脉皆有所主,而又惟肝肾为最。若老年衰弱及素禀阴虚之人,皆宜以大补元煎,或左归、右归丸、肉苁蓉丸,或十全大补汤之类主之。

若忧愁思虑太过而聋者,宜平补镇心丹、辰砂妙香散之类主之。

若阳虚于上者,宜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之类,凡诸补剂中,或以川芎、石菖蒲、远志、细辛、升麻、柴胡之类,皆可随宜加用,但因虚而闭或已久者,终不易愈。

窍闭证韭因气血之咎而病在窍也,当用法以通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耳聋

耳聋者,肾经病也。论理该用六味地黄丸,内加柴胡五钱,甘菊、白芍各二两,当归、枸杞、麦冬各三两,北五味三钱。今不用此而用鼠胆一枚,龙齿、冰片、麝香、朱砂各一分,乳香、潮脑各半分,各研为绝细末,以人乳为丸,如梧子大,外用丝绵裹之,不可太大,塞入耳之深处,至不可受而止。塞三日取出,即耳聪,永不再聋,不必三丸。但鼠胆最难得,觅一大鼠,先以竹笼养之,后以纸为匣子,引其藏身,内用果品,令其自食,久之忽然用棒椎击死,立时取胆,则胆在肝中也,否则再不可得也。干者可用,只消用水调化,俱入药末中,则一样也。实耳聋者,亦用此方神效。又方用珍珠一粒,外用龙骨末一分,以蜜调之,丸在珠上,外用丹砂为衣,绵裹塞其中即愈,神方也。一月后取出,再用六味地黄丸一料,永不再聋。

耳痒

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觉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予立一方,用龙骨一钱,皂角刺一条,烧灰存性,冰片三分,雄鼠胆一枚,先将前药为末,后以鼠胆水调匀,而后以人乳再调,如厚糊一般,将此药尽抹入耳孔内,必然痒不可当,必须人执其两手,痒定而自愈矣。愈后服六味丸三十斤可也。

耳鸣

耳中闻蚂蚁战鬬之声者,此则非祟,乃肾水耗尽,又加怒气伤肝所致。方用柴胡、白芥子、栀子各三钱,熟地、山茱萸、白芍各三两,麦冬一两,水煎服。方中纯是补肾平肝之圣药,饮之数日,其战鬬之声渐远,服一月即愈。

补中益气汤 【东垣】 治气虚,清气下陷,浊气上升,耳聋不闻声。

黄芪一钱 白朮 人参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 当归身酒制 橘皮 升麻 柴胡各二分 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咳嗽去人参。

四物汤 治血虚耳聋。

熟地二钱 川芎八分 当归身 白芍各一钱 右为粗末,水煎。

四君子汤 治气虚耳聋。

白朮二钱 人参 茯苓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枣水煎。

八珍汤 治气血两虚而聋者。

人参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熟地黄 当归 白芍 川芎 水煎服。

六味丸 治肾经不足,头运耳聋等证。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肉 干山药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三两 右各另为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汤下。

大安肾丸 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常服补元阳益肾气。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川乌头炮去皮脐,各一斤 桃仁麸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去心 山药 茯苓 肉苁蓉酒浸,炙 石斛去根,炙 萆薢 白朮 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

小安肾丸 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精神昏愦,耳作蝉鸣等证。

川练子盐四两,水四升同煮,候干切焙 香附子 川乌头各一斤 蘹香十二两 熟地黄八两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四两右六味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临卧盐汤酒任下。

滚痰丸 治耳聋、耳鸣、耳痒等证之由于痰火实盛者。

大黄蒸少顷,翻过再蒸少顷,取出,不可过 黄芩各八两 沉香 青蒙石煅如金色 百药煎,各五钱 右为末,水丸,如梧桐子大,白汤食后空心服。此方用百药煎,乃得之方外秘传。盖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摄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甚有奇功。

沉香降气散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耳窍闭塞。

沉香二钱八分 砂仁七钱五分 香附子盐水炒,去毛,六两二钱五分 甘草炙,五钱五分 右为极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

指迷七气汤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耳窍闭塞。

香附子二钱 青皮去瓤 陈皮去白 桔梗 蓬朮 官桂 藿香 益智仁 半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各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锺,食远服。

流气饮子 治五脏不和,三焦气壅,耳闭无闻。

紫苏叶 青皮去白 当归 芍药 半夏汤洗 乌药 茯苓 桔梗 川芎 黄芪 枳实麸炒,各一钱 木香 防风去芦 槟榔 陈皮去白 炙甘草 大腹子连皮 枳壳麸炒,各五分 生姜三片,红枣一枚,水煎,不拘时服。

苏子降气汤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耳聋等证。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五分 前胡去芦 炙甘草 厚朴去皮,姜炙炒 陈皮去白,各一钱 当归去芦,一钱五分 沉香七分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养正丹 治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元阳亏损。

水银 黑锡去滓,净秤,与水银结砂子 磺黄研 朱砂研细,各一两 右用黑盏一只,火上镕黑铅成汁;次下水银,以柳条搅;次下朱砂,搅令不见星子,放下少时方入硫黄,急搅成汁和匀。如有焰,以酢洒之。候冷取出,研极细末,煮糯米糊丸,绿豆大,每三十丸,盐汤枣汤任下。

复原通气散 治气不宣流,或成疮疖,耳聋耳痒。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蛤粉炒 延胡索 陈皮 白牵牛炒 甘草炙,各一两 木香不见火,两半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食后服。不用酒者煎南木香汤调下。

防风通圣散 治证同上。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去节 连翘 芒硝各五钱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一两 滑石三两甘草二两 荆芥穗 白朮 栀子各二钱半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六分,温服。

排风汤 治风虚冷湿,邪气入脏,重耳不闻人声。此汤聪耳明目,通脏腑。

白藓皮 当归酒浸一宿 肉桂去粗皮 防风 白芍药 杏仁去皮尖,麸炒 炙甘草 芎藭 白朮各二两 独活 麻黄去节 茯苓各三两 右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四片,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不换金正气散 治耳疮出脓水。

苍朮炙 橘皮去白 半夏曲 厚朴姜炙 藿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服。

正元散 治证同上。

红豆炒 干姜泡 陈皮去白,各三钱 人参 白朮 炙甘草 茯苓去皮,各二两 乌药去木 附子炮,去皮尖 山药姜汁浸炒川芎 干葛各一两 黄芪炙,一两五钱 肉桂去粗皮 川乌炮去皮,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姜三片,枣一枚,盐少许,煎七分,食前温服。

木香槟榔丸 御药 治证同上

木香 槟榔 枳壳麸炒 杏仁去皮尖,炒研 青皮去瓤,各一两 半夏曲 皂角去白,酥炙 (木郁)李仁去皮,各二两 右为细末,别以皂角四两,用浆水一碗,槎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许,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越鞠丸 治证同上。

香附炒 苍朮米泔水浸一宿,炒 川芎各二两 山栀炒 神曲各一两五钱 右为末,滴水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下。

平补镇心丹 【《和剂》】 治虚人耳聋。

酸枣仁去皮炒,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五味子 茯神去木,各一两二钱半 龙齿 熟地黄酒蒸 天门冬去心 山药姜汁炒 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各一两半 人参 朱砂细研为衣,各五钱 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温酒任下。

五苓散 【仲景】 治痰水上逆,耳聋耳聤。

猪苓 茯苓 白朮炒,各十八铢 肉桂半两 泽泻一两六铢半 右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

二陈汤 治痰火耳聋。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二片,水煎服。

青木香丸 治痰水耳聋。

黑牵牛二百四十两,炒令香,取头末一百二十两 槟榔用酸粟米饭裹,湿纸包,火中煨令纸焦,去饭 补骨脂炒香 荜澄茄各四十两 木香二十两 右为细末,清水滴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汤热汤任下。

小柴胡汤 【仲景】 治虚人肝火耳聋。

柴胡八两 半夏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 甘草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粒金丹 【东垣】 治耳鸣耳聋,或耳中生疮。

荜茇以猪胆汁拌匀,入胆内悬,待阴干 青黛 延胡索 白芷 川芎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无根水为丸,每用一丸,以无根水化开口 畜鼻内,更以铜钱咬口内出涎。

人参散

人参 炙甘草 龙齿各二两 犀角屑 生地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五钱 右口 父咀,每服五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妙香散 【《良方》】

山药姜汁炒 茯苓 茯神 黄芪炙 远志炒,各一两 人参 桔梗 炙甘草各五钱 木香煨,二钱五分 辰砂三钱,另研麝香一钱,另研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乌金散 【《三因》】

黄丹炒 细墨烧,各一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三钱。食后先用水漱口,待心中热渴欲水,便以冷水调下。

归脾汤 【《济生》】

人参 茯神 黄芪炙 酸枣仁炒研 龙眼肉 白朮各二钱五分 木香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锺 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锺服。薛新甫加远志、当归各一钱。

四生散 【《和剂》】

黄芪 川羌活 蒺藜 白附子各等分,生用 右为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

凉膈散

栀子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一两五钱 大黄 芒硝各五钱 右为粗末,每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逍遥散 【《元戎》】

当归 白芍 白朮 柴胡 甘草 茯神各等分 右,姜水煎服。

紫金丹 【《本事》】

淡豆豉好者二钱,用水略润少时,以纸挹干,研膏 白砒水飞,半钱 右用豉膏子和砒,同杵,极匀,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

调中益气汤 【东垣】

黄芪一钱 人参 甘草 当归 白朮各五分 五味子十五粒 白芍 柴胡 升麻各三分 橘皮二分 右,水二盏,煎一盏,去滓,服食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六

耳门

桂星散 【《准绳》,下同】 治风火闭塞,耳窍不闻。

辣桂 川芎 当归 石菖蒲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蒺藜炒,去刺 麻黄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芷梢 天南星煨制,各一钱五分 右,水二锺,葱白二根,紫苏五叶,姜五片,煎至一锺,食后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一钱。

磁石羊肾丸 治风虚不爽,时有重听,或有风痹之状。

磁石二两,火煅醋淬七次,用葱子一合,木通三两入水同煎,一昼夜去葱并木通 川椒去目 防风 石枣去核 远志肉 白朮炒 白茯苓 细辛 菟丝子酒浸 川芎 山药炒 木香 当归身 鹿茸酒浸一宿,炙 黄芪制 川乌炮,各一两 石菖蒲一两五钱 肉桂六钱五分 熟地黄九蒸,二两 右为细末,用羊肾两对去膜,以酒煮烂,和诸药末捣,以煮肾酒打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仍服清神散,二药相间服。忌牛肉鸡鸭子。

清神散 治气壅,头目不清,耳常重听。

甘菊花 白僵蚕炒,各半两 羌活 荆芥穗 木通 川芎 防风各四钱 木香一钱 甘草 石菖蒲各一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磁石浸酒方 治风邪之气干于脑,或入于耳,久而不散,经络痞塞,不能宣利,使人耳中悾悾然,或作旋运。

磁石五两,捣碎,水淘,去赤汁 山茱萸 天雄炮去皮脐,各二两 木通 防风 薯蓣 远志去心 菖蒲 芎藭 细辛 蔓荆子 白茯苓 肉桂干姜炮 甘菊花各一两 熟地黄三两 右銼细和匀,以生绢袋盛,用酒二斗浸七日,每日任性饮之,以瘥为度。

鱼脑膏 治风聋,年久及耳鸣。

鲤鱼脑二两 当归焙 白芷 菖蒲 细辛 附子炮去皮脐,各半两 右除鱼脑外为细末,以鱼脑置银器中,入药在内,微火煎候香,滤去滓,倾入磁器中,候凝,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一方无菖蒲,有羊肾脂同鱼脑先熬,次下诸药。

羊肾羹 治证同上。

杜仲去粗皮,炙黄 黄芪各半两 磁石五两,捣碎,水淘,去赤汁,绵裹悬煎,不得到铛底 羊肾一只,去脂膜,切 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去皮炙干 右以水三大碗,先煮磁石,取汁二大碗,下杜仲等又煎,取一盏半,去滓,入羊肾、粳米一合,葱白姜椒盐酢,一如作羹法,空心服。

磁石丸

磁石煅,酢淬,七次 防风 羌活 木通 白芍 黄芪盐水浸焙 桂心各一两 人参半两 右为末,用羊肾一对,去脂膜捣烂,打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

姜蝎散 治耳聋,气塞肾虚等证。

全蝎四十九个,去毒,泡湿 右以糯米半升,于大瓦上铺平,将蝎铺米上焙,令米黄为度,去米不用;又切生姜四十九片,每片置蝎,再焙,姜焦为度,去姜不用,将蝎研为细末。三五日前,每日先服黑锡丹三五服,临服药时,令夜饭半饱,服时看其人酒量,勿令大醉,服已,令熟睡勿得叫醒,却令人轻唤,如不听得,浓煎葱白汤一碗,令饮,五更耳中闻百十攒笙响,便自此闻声。一方无糯米制银石器中炒。

犀角饮子 治风热上壅,耳内聋闭,臖肿掣痛,脓血流出。

犀角镑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 赤芍药 元参 赤小豆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右,水二锺,姜五片,煎至一锺,不拘时服。

芍药散 治热壅生风,耳内痛与头相连,脓血流出。

赤芍 白芍 川芎 木鳖子 当归 大黄 甘草各一钱五分 右水二锺,煎至一锺,食后服。

犀角散 治风毒壅热,心胸痰滞,两耳虚聋,头重目眩。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 枳壳麸炒黄 羌活 石菖蒲 泽泻 木通 生地黄各五钱 麦门冬去心,二两 甘草炙,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食后温服。

茯神散 治上焦风热,耳忽聋鸣,四肢满急,胸膈痞闷不利。

茯神 麦门冬各一两 羌活 防风 蔓荆子 苡仁 石菖蒲 五味子 黄芪各五钱 薄荷 甘草各二钱五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去滓,食后温服。

解仓饮子 治气虚热壅,或失饥冒暑,风热上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

赤芍 白芍各五钱 当归 炙甘草 大黄蒸 木鳖子去壳,各一两 右銼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后临卧服。

槟榔神芎丸 治湿痰耳聋。

大黄生 黄芩各二两 牵牛 滑石各四两 槟榔二两 右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十丸,次加十丸,白汤下。

烧肾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一两,煅,酢淬七次,研飞 附子一两,炮去皮 巴戟一两 川椒一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 右为末,每服用猪肾一枚,去筋膜,细切,葱白、韭白各一分,入散药一钱,盐花一字和匀,用十重湿纸裹,于煻灰火内煨熟,空心细嚼酒解,薄粥下之,十日效。《宝鉴》方无巴戟。

苁蓉丸 【《济生》,下同】 治肾虚耳聋,或风邪入于经络,耳内虚鸣。

肉苁蓉酒浸,焙 山茱萸肉 石龙芮 石菖蒲 菟丝子酒浸,蒸,焙 羌活 鹿茸去毛,酒蒸,焙 石斛 磁石火煅,酢淬,水飞 附子炮,各一两 全蝎去毒,七个 麝香半字 右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

益肾散 治肾虚耳聋。

磁石制 巴戟 川椒开口者,各一两 石菖蒲 沉香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猪肾一只,细切,和以葱白少盐并药,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熟,空心细嚼,温酒送下。

补肾丸 治肾虚耳聋。

巴戟去心 干姜炮 白芍药 山茱萸 桂心远志去心 细辛 菟丝子酒制 泽泻 石斛 黄芪 干地黄 当归 蛇床子 人参 甘草 牡丹皮 肉苁蓉酒浸 附子炮,各二两 防风一两五钱 石菖蒲一两 茯苓五钱 羊肾二枚 右为细末,以羊肾研烂,细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肉苁蓉丸 治肾虚耳聋。

肉苁蓉酒浸,焙 菟丝子酒浸 山芋 白茯苓 人参 官桂 防风 熟地黄 白芍药 黄芪各五钱 附子炮,去皮脐羌活 泽泻各二钱半 羊肾一对,薄切去筋膜,炙干 右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桑螵蛸汤 治虚损耳聋。

桑螵蛸炙,十枚 当归 白朮米泔浸,炒 官桂 白茯苓去皮 附子炮 荆子 磁石火煅,酢淬 菖蒲 干地黄焙,各一两大黄銼,炒 细辛 川芎 牡丹皮各五钱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匕。先以水三盏,煮猪肾一只,取汁一盏,去肾入药,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羊肾丸 治肾虚耳聋,或劳顿伤气,中风虚损,肾气升而不降,或耳虚鸣。

山茱萸 干姜 巴戟 白芍药 泽泻 桂心北细辛 菟丝子酒浸 远志 干地黄 黄芪 石斛 附子 当归 牡丹皮 蛇床子 甘草 苁蓉酒浸 人参各二两 菖蒲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茯苓五钱 右为末,以羊肾一对研细,以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食前盐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立效。

安肾丸 治虚弱耳聋。

大安肾丸四两 真磁石五钱,酢煅 石菖蒲 羌活各五钱 右三件为末,为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盐汤温酒任下。

地黄丸 治劳损耳聋。

大熟地黄洗焙 当归 川芎 辣桂 菟丝子酒浸三日,蒸干,捣末 川椒出汗 故纸炒 白芷 白蒺藜炒,杵去刺 胡卢巴炒 石菖蒲 杜仲姜制炒,去丝,各二钱五分 磁石火煅酢淬七次,研细,水飞,三钱七分五厘 右件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以葱白温酒空心吞下,晚饭前再服一服。

蜡弹丸 【《三因》】 治肺虚耳聋。

白茯苓二两 山药炒,三两 杏仁炒,一两五钱,去皮尖 右三味,研为末和匀,用黄蜡一两镕和为丸,如弹子大,盐汤嚼下。有人止以黄蜡细嚼点好,建茶送下,亦效。山药、茯苓、杏仁皆入于太阳,山药大补阴气。惟杏仁利气,乃补中有通也。少气嗌干者,门冬、人参,五味汤嚼下。

通气散 治气闭耳聋。

穿山甲二钱 茴香 木香 全蝎 元胡索 陈皮 菖蒲各一钱 羌活 白僵蚕 川芎 蝉蜕各一钱 甘草一钱五分 右件药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候温酒调下。

复元通气散 治诸气濇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甘草炙三寸半 连翘一两 右为末,热酒调服。

菖蒲散

石菖蒲一两,一寸九节者 苍朮五两,生用 右銼成块子,置瓶内,以米泔浸七日,取出苍朮,只将菖蒲于甑上蒸三两时,取出焙干,捣为细末,每服二钱,糯米饮调服,日三次。或将蒸熟者作指头大块子,食后置口中,时时嚼动,咽津亦可。

通神散 治耳聋。

全蝎一枚 地龙 土狗各二个 麝香一字 明矾半生,半煅 雄黄各五钱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葱白蘸药,引入耳中,闭气面壁坐一时,三日一次。

通耳法

磁石紧者,豆大一块 穿山甲烧存性为末,一字 右二味,用新绵裹了,塞所患耳内,口中衔少生铁,觉耳内如风雨声即愈。

追风散 治耳聋。

藜芦 雄黄 川芎 石菖蒲 全蝎 白芷 藿香叶 鹅不食草 薄荷 苦丁香各等分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每用些少吹鼻中。如无鹅不食草,加片脑少许。

蓖麻丸 治耳聋。

蓖麻子去壳 松脂 黄蜡 杏仁去皮、双仁,炒,各五钱 乳香 食盐巴豆炒,各二钱五分 右件药捣如膏,捻如枣核样,以黄蜡薄卷之,大针札两三眼子,两头透用塞耳,经宿黄水出愈。

透耳筒 治证同上。

椒目 巴豆 菖蒲 松脂各一钱 右件药为末,摊令薄卷作筒,塞耳内,一日一易。

雄黄散 治证同上。

雄黄 防风 礜石 石菖蒲 乌头 川椒开口者,炒出汗,各二钱五分 大枣核十枚 右为末,以香炉中安艾一弹子大,次着黄蘗末半钱于艾上,复以药二钱匕着艾上火燃之,以筒引耳熏之。

耳聋方

一豆三猫不出油,麝香少许用真修,炼蜜为丸麦粒大,绵裹梃子耳中投。

鲫鱼胆膏 治证同上。

鲫鱼胆一个 乌驴脂少许 生油半两 右和匀,内楼葱管中七日,滴入耳内。

蝎梢膏 治证同上。

蝎梢七枚,焙 淡豆豉二十一粒,拣大者,焙干 巴豆七粒,去心膜,不去油 右,先研蝎梢、淡豉令细,别研巴豆成膏,同研匀,捏如小枣核状,用葱白小头取孔,以药一粒在内,用薄绵裹定。临卧时置其中一宿取出,未通再用,以通为度。

鼠胆丸 治证同上。

曾青一钱 龙脑五分 凌霄花三钱 右为细末,每用一字吹入,后,用鼠胆滴入,随用绵子塞之,从晚至鸡鸣取出。

蓖麻子丸 治久聋。

蓖麻子二十一个,去油用 皂角煨,取肉半锭 生地龙中者一条 全蝎二个,焙 远志去心 磁石火煅,酢淬七次,研细,水飞 乳香各二钱 右为细末,以黄蜡镕和为丸,塞耳中。

久聋方

天雄二钱五分 附子一枚 右为细末,将鸡子开一孔,取出黄,用清和药,仍入壳中封固,令鸡抱之,俟雏出药成取出,以绵裹塞耳中,取瘥为度。

耳聋鸡卵方

新鸡卵一个 巴豆一粒,去心膜 右先以鸡卵上开一孔,将巴豆纳卵中,以纸两重面粘贴盖,却与鸡抱,以其余卵雏出为度。取汁滴耳内,日二次。

通耳丹 治耳聋。

安息香 桑白皮 阿魏各一两五钱 朱砂五分 右,用巴豆七个,蓖麻仁七个,大蒜七个,研烂入药末,和匀,枣核大,每用一枚,塞耳内。

通气散 治耳聋。

穿山甲 蝼蛄各五钱 麝香一钱 右为细末,以葱涎和剂塞耳。或为细末,葱管盛少许,放耳中。

耳聋方

水银二钱五分 蚯蚓中者一条 右就楼葱丛内以一茎去尖头,入水银、蚯蚓在内,即系却头,勿令倾出,候蚓化为水,滴入耳中。

胜金透关散 善治前证。

川乌头炮一个 细辛各二钱 胆矾五分 鼠胆一具 右为细末,用鼠胆调和匀,再焙令干,研细入麝香,半字,鹅毛管吹入耳中。吹时口含茶清,待少时。

蒲黄膏 治卒耳聋。

细辛 蒲黄各一分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 曲末各三分 右为细末,研杏仁如膏,和捻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日一易。

龙脑膏

龙脑一钱二分,研 椒目五钱 杏仁二钱半 右件捣研合匀,绵裹,枣核大,塞耳中,日二易。

芦荟丸 【《良方》,下同】 治疳积火盛,耳闭耳鸣耳疮等证。

芦荟 胡黄连 黄连炒焦 木香 白芜荑炒 青皮各五钱 当归 茯苓 陈皮各一两五钱 甘草炙七钱 右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米汤下。

龙齿散 治肾虚热毒,乘虚攻耳,致耳内常鸣如蝉声,不可专服补药。

龙齿 人参 白茯苓 麦门冬 远志各半两 丹砂 铁粉 龙脑 牛黄 麝香各二钱半,另研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半钱匕,食后用沸汤调服,日三次。

黄芪丸 治证同上。

黄芪一两 沙苑蒺藜炒 羌活各五钱 黑附子大者一个 羯羊肾一对,焙干 右为细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葱盐汤下。

芎归饮 治证同上。

川芎 当归 细辛各五钱 石菖蒲 官桂 白芷各三钱 每服三钱,水二盏,入紫苏、姜枣,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服。如虚冷甚者,酌量加生附子。

柴胡聪耳汤 治其中干盯耳鸣致聋。

柴胡三钱 连翘四钱 水蛭五分,炒研 蝱虫三个,去翅足,研 麝香少许,研 当归身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右,除另研外,以水二盏,入姜三片,煎至一盏,稍热下水蛭等末,再煎一二沸,食远稍热服。

芎芷散 治风入耳虚鸣。

白芷 石菖蒲炒 苍朮 陈皮 细辛 木通 厚朴 半夏制 辣桂 紫苏 炙甘草各一分 川芎二分 右銼散,每服三钱,姜五片,葱白二根,食后临卧服。

麝香散 治耳内虚鸣。

麝香五分 全蝎十四个 薄荷十四叶裹麝香、全蝎,瓦上焙干 右为细末,滴水捏作梃子,塞耳内,极妙。

耳鸣沸闹方

吴茱萸 巴豆去皮,炒 干姜 石菖蒲 磁石 细辛各一分 右为末,用鹅膏和少许,以绵裹塞耳中,以盐五升布裹,蒸熨耳门,令暖气通入耳内,冷即易之,如此数次,瘥。后常以乱发卷塞耳中,慎风。一方无磁石。

生犀丸 治耳中策策疼痛。

犀角镑 牛黄研 南星 白附子炮 干姜炮 丹砂研 半夏洗 龙脑研 没药研 乳香研 乌蛇酒浸,去皮,炙 官桂各二钱半 防风 当归焙 麝香研,各五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

解热饮子 治气虚热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

赤芍 白芍各五钱 当归 川芎 炙甘草 大黄蒸 大鳖子去壳,各一两 右銼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临卧服。

鼠粘子汤 治耳内痛生疮。

桔梗五钱 桃仁一钱 柴胡 黄芪各三分 连翘 酒黄芩 鼠粘子 当归梢 生地黄 黄连各二分 蒲黄 炙甘草龙胆草 昆布 苏木 生甘草各一分 红花少许 右,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后忌寒药,利大便。

白龙散 治小儿肾脏盛而有热,热气上冲于耳,津液结滞则生脓汁。有因沐浴水入耳内,水湿停积,搏于血气,蕴积成热,亦令耳脓汁出,谓之聤耳。久而不愈则成聋。

白矾枯 黄丹 龙骨各五钱 麝香一钱 右研极细末,先以绵杖子展尽耳内脓水,药一字分掺两耳,日二次,勿令风入。

杏仁膏 治耳中汁出,或痛或脓。

杏仁不拘多少,炒令赤黑 右研成膏,薄绵裹,内耳中,日三四度易之。或乱发裹塞之亦妙。

菖蒲梃子 治耳中痛。

菖蒲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五钱 右为细末,每用不以多少,油调滴耳内效。一法用酢丸如杏仁大,绵裹置耳中,日三易。一法捣菖蒲自然汁灌耳,神效。

通气散 治聤耳。

(木郁)李仁去皮研 芍药 人参各五钱 大黄 山芋 官桂去皮各一两 槟榔三枚 牡丹皮 木香 细辛去苗 炙甘草各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一钱匕,空心温酒调服。

蔓荆子散 治内热,耳出脓汁。

蔓荆子 赤芍药 生地黄 桑白皮 甘菊花 赤茯苓 川升麻 麦门冬去心 木通 前胡 炙甘草各一钱 右,水二盏,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盏,食后服。

松花散 治前证。

枯矾五钱 麻勃 木香 松脂 胭脂各二钱半 右捣,罗细末,先以绵杖子净拭后,用药吹入耳。

白连散 治前证。

枯矾 鰞鲗骨 黄连去须 龙骨各一两 右为细末,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中,日三易。

麝香散 治前证。

桑螵蛸一个,炙 麝香一字 右为末,研令匀,每用半字掺耳。如有脓,先用绵杖子捻干。一法用麝香少,黄丹多,研匀入耳。

禹余粮丸 治前证。

禹余粮火烧酢淬,七次 鰞鲗鱼骨 釜底墨 伏龙肝各二钱五分 生附子 右件为末,以绵裹如皂角子大,塞耳,日再易之。如不瘥者,内有虫也。

葱涎膏 治耵聍塞耳,聋,不可强挑。

葱汁三合 细辛去苗 附子炮,去皮,各二钱 右以细辛、附子为末,葱汁调如枣核大,塞耳中。

耳聤方

龙骨 枯矾 胭脂 海螵蛸各等分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先缴耳净,将药干吹。

菖蒲散 治前证。

菖蒲焙 狼毒 磁石火煅,酢淬 附子炮,去皮 枯矾各五钱 右为细末,以羊髓和少许,绵裹塞耳中。

竹蛀散 治前证。

苦竹蛀末 枯矾各二钱 胭脂五分 麝香一钱 右研极细,以绵杖子拭之,用鹅毛管吹一字入耳。

蝎倍散 治前证。

全蝎烧存性,三钱 五倍子炒,一两 枯矾一钱 麝香少许 右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吹耳中。一方加干胭脂。

立效散 治前证。

陈橘皮灯上烧黑,一钱,为末 麝香少许右研匀,每用少许,先以绵拭耳内,脓净吹之。

香附散 治前证。

香附去毛,研为末 右以绵杖送入耳。

附子丸 治耳聋出脓,疼痛及耵聍塞耳。

附子炮,去皮脐 菖蒲米泔,浸焙 蓖麻仁另研 枯白矾 松脂各一两研 干胭脂半两 杏仁二两,去皮尖双仁,炒,另研 右为细末,研匀,镕黄蜡和捻如枣核大,针穿一孔,令透,塞耳中,日一换。或治聤聍,不用黄蜡,只捣成膏,绵裹如枣核大,塞耳。

耳脓方

密陀僧一钱 轻粉五分 麝香一字 右为细末,先以绵拭耳内,脓却掺药。

三黄散 治耳内流脓。

雄黄 硫黄 雌黄各等分 右为细末,以少许吹入耳中。

二圣散 治耳内出脓水。

羌活 白附子炮,各一两 右为细末,用猪、羊肾各一只,切开,每只入药末五分,不得着盐,湿纸裹煨熟,五更初,温酒嚼下,续吃粥压之。

无忧散 治前证。

黄芪 木通 桑白皮 陈皮各一两 胡椒 白朮 木香各五钱 牵牛头末,四两 右俱为细末,每服三五钱,食后以姜汁调下。

曾青散 治耳内疮。

雄黄七钱五分 曾青五钱 黄芩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研匀,每用少许纳耳中,有脓汁,用绵杖子拭干用之。

黄连散 治前证。

黄连五钱 枯白矾七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纳耳中。

柴胡栀子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耳内作痒,生疮或出水疼痛,或胸乳间作痛,或寒热往来。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各一钱 茯苓 芍药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一名栀子清肝散。

当归川芎散 治手足少阳经血虚疮证;或风热耳内痒痛,生疮出水;或头目不清,寒热少食;或妇女经水不调,胸膈不利,腹胁痞痛。

当归 川芎 柴胡 白朮 白芍药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二分 牡丹皮 白茯苓各八分 蔓荆子 甘草各五分 右水煎服。若肝气不平,寒热,加地骨皮。肝气实,加柴胡、黄芩。气血虚,加参、芪、归、地。脾虚,饮食少思,加苓、朮。脾虚,胸膈不利,加参、芪。痰滞,胸膈不利,加朮、半。肝气不顺,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满攻痛,加青皮。肝血虚,胸膈不利,或小腹痞满,时作痛,加熟地。肝血虚寒,小腹时痛,加肉桂。日晡发热,加归、地。

加味地黄丸 治肝肾阴虚疮证,或耳内痒痛出水;或眼昏痰气喘嗽,或作渴发热,小便赤濇等证。

干山药 山茱萸肉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 熟地黄 生地黄 柴胡 五味子各另为末,等分 右,将二地黄掏碎,酒拌湿杵膏,入前末和匀,加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下。不应,用加减八味丸。

立验散 治蜒蚰入耳。

川芎 白芷 夜明沙炒 猪牙皂角炙 南星炮,各七钱五分 百部 白丁香 藜芦各四钱 草乌五钱 砒霜另研 荜茇各二钱 海金沙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研匀,临时更用铅丹调色匀,磁器收。如蜒蚰入耳,取少许酢调,以细翎蘸药入耳,微吹,令药气行,立出。药不得多,多即蜒蚰成水不出。如蝎螫,先点少酢在螫处,掺药半字许,擦令热即效。

加减龙荟丸 【《医鉴》,下同】 治痰火上升耳鸣。

麝香五分 草龙胆酒洗 当归酒洗 栀子炒 黄芩 青皮各一两 木香二钱半 大黄酒蒸 青黛 柴胡各五钱 芦荟 牛胆南星各三钱 右为末,神曲糊和丸,菉豆大,姜汤下二十丸,日三服,七日后用针砂酒,以通其气。一本无牛胆。

针砂酒 治证见上。

针砂一两 穿山甲末一钱 右,以穿山甲拌针砂,养一昼夜,拣出山甲,将针砂以酒一碗浸三四日,噙酒口内,外用磁石一块绵裹,塞耳。忌怒。

通明利气汤 治虚火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痰火炽盛,痞满烦躁。

贝母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二分五厘 黄连 黄芩并酒浸,又用猪胆汁拌炒,七分五厘 黄蘗酒炒 栀子炒 元参酒洗,各一钱 苍朮盐水炒 白朮 香附童便炒 生干地黄姜汁炒 槟榔各五分 川芎四分 木香二分五厘 甘草二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入竹沥五匙服。

复聪汤 【丹溪】 治痰火上攻,耳鸣耳聋。

半夏 赤茯苓 陈皮 甘草 萹蓄 木通 瞿麦 黄蘗盐炒,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

大补丸 【《医鉴》】 治耳鸣欲聋。

黄蘗八两,銼,人乳拌匀晒干,再用盐水炒褐色 右捣为末,水丸,梧子大,空心盐汤下百丸。一名独胜丸。

滋肾通气汤 【《回春》,下同】 治肾虚耳鸣欲聋。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干地黄酒炒,各一钱 知母 黄蘗 黄芩并酒炒 柴胡 白芷 香附炒,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空心,水煎温服。

龙胆汤 治忿怒动胆火,致左耳聋。

黄连 黄芩炒 栀子炒 当归 陈皮 牛胆南星各一钱 龙胆香附各八分 元参七分 青黛 木香各五分 干姜炒黑,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入元明粉三分,服。

滋阴地黄汤 治色欲动相火,致右耳聋。

熟地黄一钱五分 山药 山茱萸肉 白芍药 当归 川芎各八两 牡丹皮 泽泻 白茯苓 石菖蒲 远志 知母盐酒炒 黄蘗盐酒炒,各六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空心。亦治大病后耳聋。

清聪化痰丸 治饮食厚味,挟怒气以动肝胃之火,致耳聋耳鸣,壅闭不闻声音。

橘红去白,盐水洗 赤茯苓 蔓荆子各一两 片芩酒炒,八钱 黄连酒炒 白芍药酒浸,煨 生地黄酒洗 柴胡 半夏姜制,各七钱 人参六钱 青皮酢炒,五钱 生甘草四钱 右为末,葱汤浸,蒸饼和丸,菉豆大,茶清下百丸。

黄龙散 治沐浴水入耳中成脓耳。亦治小儿聤耳。

枯白矾 龙骨煅黄丹水飞 干胭脂烧灰 海螵蛸煅,一钱 麝香少许 右为末,先以纸捻拭干脓水,乃以绵捻蘸药入耳,日日易之。

补骨脂丸 【《入门》】 治劳损耳聋。

磁石煅酢淬,一两二钱五分 熟地黄 当归身 川芎 肉桂 菟丝子 川椒 破故纸 杜仲 白蒺藜 胡卢巴 白芷 菖蒲各二钱 右为末,蜜丸,梧手大,空心葱白汤下五十丸。

聪耳汤 【《医鉴》】 治耳重听不清。

黄蘗酒炒,一钱 当归身酒洗 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酒洗 川芎 知母酒炒 陈皮 乌药 白芷 防风 羌活酒洗独活酒洗 薄荷 蔓荆子 槁本酒洗,各一钱 细辛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服。服后低头睡一时。

地黄汤 【《本草》】 治肾经热,右耳听事不真,每心中着意,则转觉重虚而鸣疼痛。

磁石煅淬为末,二两 生干地黄酒洗,一两五钱 甘草五钱 枳壳 羌活 桑皮 防风 黄芩 木通各一两 右为粗末,每四钱,水煎,日二服。

荆芥连翘汤 【《回春》】 治两耳肿痛,由肾经有风热。

荆芥穗 连翘 防风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柴胡 枳壳 黄芩 栀子炒 白芷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温服。

红绵散 【丹溪】 治脓耳。

枯矾 海螵蛸各一钱 干胭脂五分 麝香一字 右研匀,先以绵捻子拭去耳脓水,尽却,以纸捻蘸药掺入耳中,即干。一方无海螵蛸。

抵圣散 【东垣】 治耳中脓出,经年不愈。

鰞鲗骨三钱 乳香二钱 枯白矾 干胭脂 轻粉各一钱 麝香五分 右细末,或掺入,或吹入耳中。

明矾散 【丹溪】 治肾经热上冲于耳,使津液凝滞为稠脓清汁,或沐浴水入耳停滞为脓,但不疼。若不差,变成脓。

枯白矾 龙骨各三钱 黄丹二钱 麝香少许 干胭脂一钱 右为末,先去脓水,次吹药入。

吹耳散 【《回春》】 治肾经风热,耳内出脓汁。

干胭脂 海螵蛸 枯白矾 龙骨 赤石脂 密陀僧煅 胆矾 青黛 硼砂 黄连各一钱 龙脑二分 麝香一分右为细末,先去脓水,次吹药入。

元参贝母场 【《医鉴》】 治耳热出汁作痒,乃痰也,肾火上炎也。

防风 贝母 天花粉 黄蘗盐水炒 白茯苓 元参 白芷 蔓荆子 天麻 半夏制,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塞耳丹 【《得效》】 治气壅塞聋聩。

石菖蒲一寸 巴豆肉一粒 全蝎一个 右为末,葱涎和,如枣核大,绵裹塞耳。

柴胡清肝散 治肝胆三焦风热疮疡,或怒火憎寒发热,或疮毒结于两耳前后,或身外侧至足,或两胸乳小腹下,或股内侧至足等证。

柴胡 黄芩炒 人参各三分 山栀炒 川芎各五分 连翘 桔梗各四分 甘草三分 右,水煎服。

麝香佛手散 治五般耳出血水者。

麝香少许 人牙煅过存性,出火毒 右为细末,每用少许吹耳内,即干。及治小儿痘疮出现面靥者,酒调一字服之,即出。

水银膏 治月蚀疮在两耳上及窍旁,随月盈虚以为消长。

水银二钱五分 胡粉研 松脂 黄连去须为末,各五钱 右,先熬猪脂令沸,下松脂诸末及水银,搅令匀,磁盒盛。先以盐汤洗净疮,涂敷,日三五度。

胡粉散 治月蚀疮。

胡粉炒微黄 白矾 虢丹煅 黄连净 轻粉各二钱 胭脂一钱 麝香少许 右为末,先以温浆水入盐洗拭,后掺药;如疮干,麻油调敷。

黄芪内托散 治耳肿痛。

川芎 当归 黄芪各二钱 白朮 金银花 天花粉 皂角针各一钱 甘草 泽泻各五分 右,水三锺,煎八分,食前服。

仙方活命饮 治前证。

穿山甲蛤粉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 花粉 归尾 乳香 没药 川贝母 皂角刺 甘草各一钱 金银花 陈皮各三钱 酒一碗,煎数沸,温服。

托里消毒散 治前证。

人参随证加减 黄芪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白朮炒 白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甘草 连翘各五分 右,水煎服。

参芪内托散 治前证。

人参 黄芪蜜炙 当归 川芎 厚朴姜炙 防风 桔梗炒 白芷 紫草 官桂 木香 甘草等分 右,入糯米一撮。水煎服。

十宣散 治前证。

人参 黄芪制 当归各二钱 川芎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防风 厚朴各一钱 桂心三分 右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木香汤下。

黄连消毒散 治前证。

黄连炒 羌活各一分 黄芩 黄蘗 桔梗 槁本 防己各五分 当归尾 连翘 防风 独活 知母炒 生地黄各四分 人参 甘草各三分 黄芪 苏木 陈皮 泽泻各二分 右(口父)咀,为粗末,煎服。

远志酒 能托散诸毒。

远志不拘多少,用米泔浸洗,椎去心 右为末,每服三钱,用好酒一锺调,迟少顷,澄清饮之,以滓敷患处。

清肝流气饮 【《疮疡全书》,下同】 治耳痔、耳蕈、耳痈、耳湿、耳烂。

枳壳 桔梗 黄芩 小柴胡 青皮炒 前胡 羌活 薄荷 生地黄 乌药 甘草生 防风 川芎 白芷 石膏 赤芍 右(口父)咀,水煎服。

定痛降气汤 前证服流气饮后,即服此方。

紫苏叶 厚朴 陈皮 甘草生 半夏 前胡 川芎 防风 白芍药 白芷 当归身 黄蘗 知母 乳香 柴胡 右,姜三片,枣一枚,煎服,不拘时。

炼石散 治耳旁石疽,坚如石块,其色不变。

鹿角烧灰,八两 白蔹三两 粗厉黄石二斤 右,用好酢五升,先烧石通红,淬酢中,再烧再淬,酢尽方止,为末,加二味末,将剩下酢调如泥,涂上,消软。炙处亦涂之。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七

耳门

单方

耳肿风毒肿起,出血:取柳虫粪化水,取清汁,调白矾末少许,滴之。【《肘后》】

聤耳出水:苦竹蛀屑、狼牙、白蔹等分为末,和匀,频掺之。【《圣惠》】

耳脓作痛,因水入耳内者:如圣散用箭干内蛀末、腻粉各一钱,麝香五分为末,以绵杖缴尽,送药入耳,以绵塞定。有恶物放令流出。甚者三度必愈。【《普济方》,下同】

聤耳出脓水:枣蠹虫屎研末,同麝香少许吹之。

蜈蚣入耳:炙猪肪掩耳,自出。

百虫入耳:椒末一钱,酢半盏,浸良久,少少滴入自出。【《续千金方》】

老人耳聋:猪肾一对去膜,切,以粳米二合、葱白二根、薤白七根、人参二分、防风一分为末,同煮粥食。【《奉亲养老方》】

蚰蜒入耳:湿生虫研烂,涂耳边,自出;或摊纸上作捻,安入耳中亦出。【《卫生宝鉴》】

肾虚耳聋:用鹿肾一对去脂膜,切,以豉汁入粳米二合煮粥食,亦可作羹。【《圣惠方》】

卒耳聋: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茶汤下。 【《普济方》】

耳聋:用鹅油半匙,磁石一小豆大,麝香少许和匀,以绵裹成锭子,塞耳中,口含生铁少许,用三五枚,即有效。【《青囊》】

疳耳出脓:用天鹅油调草乌末,入龙脑少许,和敷立效。无则以雁油代。【《通元论》】

聤耳出脓:蜈蚣末吹之。 【鲍氏】

肾虚耳聋:乌雄鸡一只,治净,以无灰酒三升煮熟,乘热食三五只效。

聤耳出汁:陈皮烧研一钱,麝香少许为末,日掺之。

聤耳出汁:青橘皮烧研末,绵包塞之。

聤耳流水或脓血:取柑子嫩叶七个,入水数滴,杵取汁滴之,即愈。

聤耳出汁:胡桃仁烧研,狗胆汁和,作梃子绵裹塞之。【《普济方》】

伤耳成疮出汁者:用胡桃杵取油内入。 【同上】

聤耳出脓:槟榔末吹之。 【鲍氏方】

聤耳出脓:楠木烧研,以绵杖缴入。 【《圣惠方》】

耳卒热肿:楝实五合捣烂,绵裹塞之,频换。

耳痛有脓:柳根细切,熟捣封之,燥即易之。

耳卒聋闭:巴豆一粒,蜡裹针刺孔通气,塞之取效。【经验方】

耳鸣耳聋一二十年者:用柘根二十斤,菖蒲五斤,各以水一石,煮取汁五斗,故铁二十斤煅赤,以水五斗浸取清水,合水一石五斗,用米二石,面二斗,如常酿酒成,用真磁石三斤为末,浸酒中三宿,日夜饮之,取醉而眠,闻人声乃止。

聤耳出脓:蝉蜕半两烧存性,麝香五分研[研 原作「炒」,据文义改。]为末,绵裹塞之,追出恶物效。 【《海上方》】

耳卒聋闭:蚯蚓入盐安葱内,化水点之立效。 【《胜金方》】

聤耳出脓:生地龙、釜上墨、生猪脂等分研匀,葱汁和,捻作梃子绵裹塞之。《圣惠方》用地龙为末吹之。

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白蚯蚓入葱管中,化为水,滴耳令满,不过数度,即易挑出。

蜒蚰入耳:地龙为末,入葱内,化水滴入,则蜒蚰亦化为水。【《圣惠方》】

耳聋气闭:蚯蚓、川芎各两半为末,每服二钱,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立效。【《圣济总录》】

月蚀耳疮:望夜取兔屎纳虾蟆腹中,同烧末敷之。 【《肘后方》】

聤耳出汁:故绵烧灰,绵裹塞之。 【《圣惠方》】

聤耳出脓:用狗胆一枚,枯矾一钱,调匀,绵裹塞耳内,三四次即瘥。一方加腊猪脂调和。【《奇效良方》】

滴耳聋闭蜗牛膏:用蜗牛一两,石胆、锺乳粉各二钱五分为末,瓷盒盛之,火煅赤研末,入片脑一字,每以油调一字滴入耳中,无不愈者。【《圣惠方》】

蜒蚰入耳:蜗牛椎烂置于耳边即出也。 【《瑞竹堂方》】

耳中有物不出:用弓弩弦长三寸,打散一头,涂好胶,拄着耳中,徐徐粘引出。【《圣惠方》】

久聋不听:炼松脂三两,巴豆一两,和捣成丸,薄绵裹塞,一日二度。【《梅师方》】

耳聋:鼠脂半合,青盐一钱,蚯蚓一条同和化,以绵蘸捻滴耳中,塞之。【《圣惠方》】

耳聋不听:鸡矢白炒半升,乌豆炒一升,以无灰酒二升乘热投入服,取汗。耳如鼓鼙勿讶。【《外台方》】

耳中恶疮:鸡矢白研敷之。 【《圣惠方》】

聤耳有虫脓血日夜不止:用鲤鱼鲊三斤,鲤鱼脑一枚,鲤鱼肠一具,洗切,乌麻子炒研一升,同捣入器中,微火炙暖,布裹贴耳,两食顷,有白虫出尽即愈。慎风寒。【《千金》】

耳聋:取鲤鱼胆汁滴入耳中。 【《本草》】

耳聋:取生鲤鱼脑髓,绵裹塞耳。 【《直指》】

又方:用竹筒盛生鲤鱼脑,于炊饭处蒸之,令烊,注耳中。

耳暴聋:以鲤鱼脑髓二两,粳米三合,和盐酱煮粥食。【《入门》】

久聋:取鼠胆汁,令病人侧卧,沥汁入耳,令尽,须臾胆汁从下耳出,初灌益聋,半日乃瘥。能治三十年老聋。但鼠胆难得,鼠纔死胆便消矣。或三月初三日前有之。【《入门》】

鼠脑髓,绵裹塞耳,亦治聋。 【《直指》】

耳聋:取蛇膏塞耳中,神效。 【《千金方》】

耳内忽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血水流出,痛不可忍:蛇脱皮烧存性为末,吹入耳中,立愈。【《正传》】

耳痛出脓水:取杏仁熬赤为末,葱涎和丸,绵裹入耳中,日三易。【《本草》方】

耳聋:用芥子捣为末,人乳汁和丸,绵裹塞耳,日两易。【《本草》方】

耳聋:取雄猫尿滴入耳中,左滴左,右滴右。如猫不放尿,取生姜擦其齿,即放尿。【《纲目》】

气闭耳聋:真麝香为末,以葱管吹入耳内,后将葱塞耳内,耳自聪。【《回春》】

积年耳聋:取驴生脂和川椒熟捣,绵裹塞耳,妙不可言。一方用生姜,不用川椒。【《本草》】

耳聋:用巴豆一粒去心皮,螌蝥一枚去翅足,二物合捣膏,绵裹塞耳中,再易,甚验。

耳卒肿出脓,并底耳及治耳聋出脓:用枯矾研细,每以苇筒吹少许入耳中,日三四度;或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一方先以食盐掺之,次入矾末,尤妙。一方先以纸缠去耳中汁,次以矾末粉耳中,次以食盐末粉耳中,食久乃起,不过再度永瘥。一方不用盐。

又方:商陆生者洗净,以竹刀削如枣核大,塞耳中。亦治耳内生疮。

脓水出耳中:白矾煅为末,入麝香少许,绵裹塞耳中。【《本草》】

耳内流脓,肿痛已消,脓尚不止,用此方掺之神效。用上白明矾煅枯三钱,干胭脂二钱,麝香一分五厘,共研为极细末,磁罐密收,用时先以新绵作球,绞尽耳内脓,再用湿绵毯滚药,送入至耳底,日二三次自愈。【《外科正宗》。】

又方:磁石生研细,绵裹纳聋耳中,别用铁砂末纳不聋耳中,自然通听。【《直指》】

耳聋:石菖蒲一寸,巴豆肉一粒,合捣作丸绵裹塞耳,日一易。

耳痛:取菖蒲自然汁灌耳,神效。 【《本草》下同】

耳聋、耳鸣:生地黄灰火煨,绵裹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

水入耳:取薄荷自然汁点入立效。 【经验】

耳聋、耳鸣:蓖麻子去皮四十九粒,大枣肉十个,入人乳和捣令匀,每取作枣核大,绵裹塞耳中,觉热为度,一日一易。名枣子锭。【《得效》。】

久聋:甘遂半寸,绵裹塞耳中,甘草半寸,嚼口中即通。【《纲目》】

又方:甘遂末吹入左耳,甘草末吹入右耳,亦效。须两人各处修制乃效。【丹溪,下同】

又方:巴豆肉十四个研烂,鹅脂半两,镕化作丸绵裹塞耳中。

久聋:取得龟尿,盛青葱管中滴入耳中。取尿法以明镜照龟,淫发放尿;又艾灸其尻亦放。

又方:用蜡纸一张,剪作四片,每一片于箸上紧卷,抽却箸。以蜡纸卷之,安耳中然之,待火欲至耳,急除去,当有恶物出在残纸上,日一角,用了以蜡塞定。

又方:用附子以醇酢煮一宿,削如枣核,以绵裹塞耳中。

又方:取龟一枚,安于盒中荷叶上,养之,专看叶上有尿,收取滴耳中。

耳中有虫:鲤鱼脑和桂末捣匀,绵裹塞之。 【《千金方》】

聤耳出脓:石首鱼头中石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集周方》】

耳疳出汁:鸡子黄炒油涂之甚妙。 【谈野翁方】

耳疳出脓:用抱出鸡子壳炒黄为末,油调灌之,疼即止。【《杏林摘要》】

蚰蜒入耳:牛乳少少滴入即出。若入腹者,饮一二升,即化为水。【《圣惠方》】

底耳出脓:海螵蛸半钱,麝香一字为末,以绵杖缴净,吹入耳中。【《澹寮方》】

耳疮肿痛:五倍子末冷水调,涂湿,则干掺之。 【《海上名方》】

聤耳出脓:五倍子末吹之,或用五倍子焙干一两,全蝎烧存性三钱,为末,掺耳中。

耳卒痛:盐三五斤蒸热,裹以青布枕之,冷复易热者立效。【《纲目》】

聤耳出汁:夜明沙二钱,麝香一字为末,拭净掺之。【《圣惠方》】

底耳疼痛:桑螵蛸一个烧存性,麝香一字研末,每用半字掺入神效。有脓先缴净。【经验方。】

百虫入耳:小便少少滴之。 【《圣惠方》,下同】

劳聋已久:童子小便,乘热少少频滴之。

熏耳治聋:蚕退纸作捻,入麝香二钱,入笔管烧烟熏之,三次即开。【《肘后方》】

百虫入耳:人乳滴之即出。 【《圣惠方》】

多年耳聋,重者用三两度,初起者一上便效:用驴前腿胫骨打破,向日中沥出髓,以瓷盒盛收,每用绵点少许入耳内,侧卧,候药行。其髓不可多用。以白色者为上,黄色者不堪。

又方:驴前腿胫骨髓,以针沙一合,水二合,浸十日,取清水少许,和髓搅匀,滴少许入耳中。外以新砖一块烧赤泼酢,铺磁石末一两在砖上,枕上至晚,如此三度即通。【《普济方》】

塞耳治聋:芫青,巴豆仁、蓖麻仁各一枚,研末,丸枣核大,绵裹塞之。【《圣惠方》】

聤耳出脓:蜘蛛一个,胭脂坯子半钱,麝香一字为末,用鹅翎吹之。

耳暴聋闭:全蝎去毒为末,酒服一钱,以耳中闻水声即效。【《雅堂杂钞》】

脓耳疼痛:蝎梢七枚去毒焙,入麝香半钱为末,挑少许入耳中。日夜三四次,以愈为度。【《杨氏家藏》】

物入耳中:以麻纁剪令头散着胶粘上,徐引出之。 【《千金》】

百虫入耳:蓝汁、葱汁、韭汁、莴苣汁、鸡冠血、酸酢、香油、稻秆灰汁,俱灌入耳中。【《本草》,下同】

又方:桃叶挼细塞耳。

又方:白胶香烧烟,熏入耳。

又方:猪肉少许,炙香置耳孔边。

又方:麻油作煎饼,侧卧,以耳枕之。

又方:以火照之。

又方:以刀两口于耳上,相击作声。

又方:白矾、雄黄等分为细末,香油调成膏,每用皂角子大塞耳。

蜒蚰入耳:硇砂、胆矾等分研细,鹅翎管吹一字入耳中,虫化为水。

又方:鸡一只去毛足,以油煎令黄,箸穿作孔,枕之。

又方:绿矾为末,水调灌耳。

又方:雄黄为末,酢调灌耳。

又方:驴乳三合灌耳中,其虫 左耳入,右耳出。

蜈蚣及蚁入耳:猪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边即出。

又方:用生姜汁或韭汁灌耳中,即出。

又方:大蒜汁灌耳中,即出。

又方:鲮鲤甲烧灰为末,水调滤过,滴入耳中。

飞蛾入耳:酱汁灌入耳即出;或以鹅管极气吸之出,或击铜器于耳边。

苍蝇入耳,最害人,速用皂子虫研烂,生鳝血调灌入耳中。

耳中出血,名曰耳衄:以龙骨吹入。若左关脉弦洪,内服柴胡清肝散;尺脉躁或弱,服六味地黄丸。

聤耳脓血:绵裹车辖脂塞之。 【《外台秘要》。】

诸虫入耳:车缸脂涂孔中自出。 【《梅师方》】

多年老聋,《卫生家宝》方,胜金透关散:用活鼠一枚系定,热汤浸死,破喉取胆,真红色者是也。用川乌头一个,炮去皮,华阴细辛二钱,胆矾半钱为末,以胆和匀,再焙干研细,入麝香半字,用鹅翎管吹入耳中,口含茶水,日二次,十日见效,永除根本。

久聋:腊月取鼠胆二枚,熊胆研一分,水和,施取菉豆大,滴耳中,日二次。【《圣惠方》】

虚损昏聋:大羊尾骨一条,水五碗,煮减半,入葱白五茎,荆芥一握,陈皮一两,面三两,煮熟取汁,搜面作索饼,同羊肉四两,熟和五味食 【《多能鄙事》】

暴耳聋者:川椒、巴豆、菖蒲、松脂,以蜡镕为筒子,内耳中,一日一易。或用雄黄一钱,巴豆肉一个,研细,葱涎和作锭子纸卷,塞耳中。或用凌霄花叶杵自然汁,滴耳中。

冻耳:用橄榄烧灰,清油调敷;雀脑亦可。

冻耳成疮:用柏叶三两,微炙为末,杏仁四十九枚,汤浸去皮,研成膏,乱发两鸡子大,食盐乳香各半两,细研,黄蜡一两五钱,清油一斤。右,先煎油令沸即下乱发,以消尽为度;次下诸药煎,令焦黄,滤去滓,更以绵重滤过,再以慢火煎之;后下乳香、黄蜡等,搅令稠稀得所,于磁器盛。每用鹅翎旋取涂之。

又方:桕白皮、榆白皮、桑白皮、杏仁汤浸去皮各二两,甘草一两,羊脑髓半斤,俱銼,以羊脑髓煎令黄,滤去滓,于磁器盛,每日用鹅翎蘸药涂之。

诸虫入耳:鸡冠血滴入即出。 【《胜金方》】

蜒蚰入耳:生油调鸡心血滴入,即出。 【《总录》】

耵聍年久,耳聋:用炼成鸡肪五两,桂心十八铢,野葛六铢,同以文火煎三沸去渣,每用少许,以苇筒炙镕倾入耳中。如此十日,耵聍自出长寸许也。【《千金翼》】

耳中出血:龙骨末吹入之。 【《三因方》】

诸虫入耳:以纸塞耳鼻,留虫入之耳不塞,开口不言,少顷,虫当出也。【《集元方》】

聤耳出脓:穿山甲烧存性,入麝香少许吹之,三日,水干即愈。【《鲍氏小儿方》】

耳内疼痛:穿山甲三个,夹土狗二个,同炒焦黄为末,每吹一字入耳内,亦治耳聋。【《普济方》】

耳鸣耳聋卒聋,及肾虚耳内如风水钟鼓声:穿山甲一大片,以蛤粉炒赤,蝎梢七个,麝香少许为末,以麻油化蜡,和作梃子,绵裹塞之。【《摄生方》】

耳衄血一月不止:刺羊血热饮,即瘥。 【《圣惠方》】

滴耳治聋:鲫鱼胆一枚,乌驴脂少许,生麻油半两和匀,纳入楼葱管中,七日,取滴耳中,日二次。【《圣惠方》】

擦落耳鼻:头发瓶盛,泥固煅过,研末,以擦落耳鼻乘热蘸发灰缀定,软帛缚住,勿令动,自生合也。【《经验良方》】

耳痛不可忍:用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北山经》:宪翼之水,其中多元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水,佩之不聋。【《山海经》,下同】

《西山经》:符禺之山,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阴山之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针灸

《素问》曰: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去者。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是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灵枢经》云: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又云: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

又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审守其输,调其虚实。

又云:手太阳之筋,其病肩髀引颈而痛,耳中鸣,其痛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度,以痛为输。

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士者脾也。

《甲乙经》曰:手太阳厥逆耳聋,治主病者。

耳中有干擿,禁不可灸。

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

颈痛项不得顾,耳目不明,风池主之。

肩背痛暴聋,气蒙耳目不开,天牖主之。

热病汗不出,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耳聋鸣,窍阴主之。

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束骨主之。

头风耳后痛,完骨主之。

癫疾多言耳鸣,实则聋,偏历主之。

耳鸣,取耳前动脉。

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

耳鸣,百会及颔厌、颅息、天窻、大陵、偏历、前谷、后溪皆主之。

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

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液门、阳谷主之。

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

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髎主之。

聋耳中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耳聋填填如无闻,憹憹嘈嘈若蝉鸣,頞颊鸣,听宫主之。下颊取之,譬如破声刺此。

聋,翳风及会宗、下关关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无闻,天窗窗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嘈嘈无所闻,天容主之。

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聋及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耳浑浑焞焞无所闻,外关主之。

卒气聋,四渎主之。

《千金方》曰:耳痛,耳聋嘈嘈,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窻、阳溪、关冲、液门、中渚。

耳聋嘈嘈若蝉鸣,天容、听会、听宫。

耳暴聋,天牖、四渎。

耳前痛,少商。

耳痛,曲池。

浑浑焞焞,聋无所闻,外关、会宗。

耳鸣,前谷、后溪。仍取偏历,大陵。

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闻,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

风聋鸣,商阳,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医学纲目》曰:耳聋耳鸣,或疼或痒,或聤耳,听会主之。穴在耳珠前陷中,泻八吸。

翳风针入半寸,泻七吸;或合谷,或三里。

又法:翳风在耳前陷后,按之引耳中,令病人先以钱二十四文,口咬侧卧,取之针透,令病人闭口摇头,其怒气从耳出。

听会、中渚、临泣,针法如前。

耳虚鸣,肾俞、太溪。

灸耳暴聋,苍朮长七分,一头切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耳中,于平头上灸七壮,重者二七壮,觉耳内热即效。

《景岳全书》曰:风聋,灸上星七壮,令气通耳中,即愈。

耳聋痛,翳风,灸七壮。

耳聋,合谷灸七壮;或外关、听宫、肾俞、偏历。

《东医宝鉴》曰:耳鸣,取液门、耳门、中渚、上关、完骨、临泣、阳谷、前谷、后溪、阳溪、偏历、合谷、大陵、太溪、金门。

耳聋,取中渚、外关、和髎、听会、听宫、合谷、商阳、中冲。

导引

《养性书》曰: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郭,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

养耳力者常饱。

《保生秘要》曰: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

时常将两耳返听于归元取静,或存息闭口鼻气,意想从耳出,又收返听,耳自然聪。耳病凡搓掌心五十度,热闭耳门空观,次又搓又闭又观,如此六度,耳重皆然,兼以后功,无不应验。

用意推散其火,男则逆收藏于两肾间,女则逆归于两乳下,或耳中。或按耳门,内若蝉鸣,咽津液降气,自安。

耳痛,想火烧两肾,又升肾水洗之,或按耳户,使鸣数次,咽津液,气下即安。

耳病以意散其火,逆归藏于两肾内,或耳中有物,即以意取出之。

《景岳全书》曰: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导引,恐因而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医案

《丹铅续录》云: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良愈。

沈存中云:予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旁黯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丘革相见,问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瘥,闾里号为圣散子。予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是时孙和甫学士帅镇,闻予说,大喜曰:吾知所以自治目矣。向久病目,尝见吕吉甫参政云:顷目病久不瘥,因服透冰丹乃瘥。如其言修合透冰丹一剂,试服了二三十服,目遂愈,乃知透冰丹亦疗肾风耳。

《圣惠》曰:有人耳痒,一日一作,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此乃肾脏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服透冰丹,勿饮酒啖湿面蔬菜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不能戒无效。

《墨客挥犀》:虫之类能入耳者,不独蜒蚰,如壁虱、萤火、叩头虫、皂荚虫皆能入耳为害。余有外亲曾为虫入耳,自谓必死,乃极家其所有恣情耗荡,凡数年,家业遂破。虫出疾愈,验之,乃叩头虫也。又有人为蜒蚰入耳,遇其极时,不觉以头撞柱,至血流不知,云痒甚不可忍。蜒蚰入耳,往往食髓,至冬又能滋生。凡虫入耳者,惟用生油灌之为妙。

《薛己医案》曰:先君尝睡间,有虫入耳,痛瞀。将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耳内,虫即出而愈。

百户张锦谓予曰:耳内生疮,不时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诊其脉皆安静,予谓非疮也。话间痛忽作,予度其有虫入耳,令回,急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痛。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则虫亦出,但俱不及猫尿之速也。

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寒热作痛,此属三焦风热也。但中气素虚,以补中益气,加山栀、炒黄芩、牛蒡子治之而愈。

一儒者因怒耳内作痛出水,或用祛风之剂,筋挛作痛,肢体如束,此肝火伤血也,用六味丸料,数服愈。

举人毛石峰子年二十,耳内出水或作痛,年余矣,脉洪数,左尺益甚。此属肝肾二经虚热也,用加减八味丸料一剂而愈。

一男子每入房,耳内或作痒,或出水,常以银簪探入,甚喜阴凉。此属肾经热也,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即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以手按之痛稍止,怒则胸胁乳房胀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此皆属肝火血虚也,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证悉退;又以补中益气加五味而全愈。

一妇人经行后,因怒气劳役,即发寒热,耳内作痛。余以经行为血虚,用八珍汤加柴胡;怒气为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劳役为气伤,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愈。

一妇人耳内作痛,或肿焮,寒热发热。面色素青黄,经行则变赤。余以为怒气伤肝,郁结伤脾,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而愈。

一妇人耳内肿痛,寒热口苦,耳内出水,焮连颈项,饮食少思。此肝火甚而伤脾也,用小柴胡汤加山栀、牡丹皮,稍愈;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柴胡、山栀、牡丹皮,调补肝脾而全愈。

一孀妇,或耳内外作痛,或项侧结核,内热晡热,月经不调,唾痰少食,胸膈不利。余以为郁怒伤肝脾,朝用归脾汤以解脾郁,生脾气;夕用加味逍遥散,以清肝火,生肝血而愈。

太卿魏庄渠,癸卯仲冬,耳内作痛,左尺洪大而濇。余曰:此肾水枯竭,不能生肝木,当滋化源。彼不信,仍杂用兼补之剂。余谓其婿陆时若曰:庄渠不能生肾水,来春必不能起。至明年季春十八日,复请治。昏愦不语,颐耳之分已有脓矣,且卵缩便数,方信余言。求治辞不克,用六味丸料壹锺,--舒出,小便十减六七,神思顿醒。余曰:若砭脓出,庶延数日,为立嗣之计,否则脓从耳出,死立待矣。或谓不砭可生者,余因辞归。翌日果耳内出脓,至二十一日己未火日而卒。

宪副姜时川癸卯冬,右手寸口浮数而有痰,口内若有疮然。余曰:此胃火传于肺也,当薄滋味慎起居以御之。甲辰秋,尺脉洪数而无力。余曰:此肺金不能生肾水,无根之火上炎也,宜静调养滋化源以治之。彼云,今喉耳不时燥痛,肢体不时发热,果是无根之火,殒无疑矣。后会刘古峡云:姜公之病,已如尊料,遂拉同往视,喉果肿溃,脉愈洪大。又误以为疮毒,而投苦寒之剂。卒于仲春二十八日,乃药之促其亡也,否则尚能延至仲夏。

一男子耳后漫肿作痛,肉色不变,脉微数,以小柴胡汤加芎、归、桔梗四剂,肿少起;更以托里消毒散数剂,脉滑数,此脓已成矣,宜针之,彼畏而不肯用。因痛极始针之,出脓碗许,以托里药两月余而始愈。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而及时针之,不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良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若脓成,其肿亦高寸余,疮皮又厚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肿,高必有三四寸,入针止于寸许,况患处肉已坏矣,何痛之有?何伤之虑?怯弱之人,及患附骨疽,待脓自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亡者为多矣!

《证治准绳》曰:一人劳倦,耳下焮肿,恶寒发热,头疼作渴,右脉大而软,当服补中益气汤,彼自用药发散,遂致呕吐,始信。予用六君子汤更服补中益气汤而愈。大抵内伤荣卫失守,皮肤间无气滋养则不任风寒,胃气下陷则阳火上冲,气喘发热,头痛脉大,此不足证也,误作外感,表实而反泻之,宁免虚虚之祸?东垣云:内伤右脉大,外感左脉大,当以此别之。

一妇耳下肿痛,发寒热,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表证悉退;以散肿溃坚汤数剂,肿消大半;再以神效瓜蒌散四剂而平。

一人肝经风热,耳下肿痛,热脉浮数,以薄荷丹治之而消。

一妇因怒,耳下肿痛,以荆防败毒散,加连翘、黄芩四剂而愈。予尝治此,旬日不消者,以益气血药及饮远志酒并效。无脓自消,有脓自溃。

一妇因怒,耳下焮痛,头痛寒热,以荆防败毒散加黄芩,表证悉退,但饮食少思,日晡发热。东垣云:虽有虚热,不可大攻,热去则寒起,遂以小柴胡加地骨皮、芎、归、苓、朮、陈皮十余贴愈。次年春,后复肿坚不溃,用八珍汤加香附、柴胡、地骨皮、桔梗,服至六七贴,以为延缓,仍服人参败毒散,势愈盛,又服流气饮,则盗汗发热,口干食少,至秋复求诊视,气血虚极,辞之,果殁。

一人每怒,耳下肿或胁作痛,以小柴胡汤加青皮、红花、桃仁四剂而愈。

一女性急好怒,耳下常肿痛,发寒热,肝脉弦急,投小柴胡汤加青皮、牛蒡子、荆芥、防风而寒热退,更以小柴胡汤对四物汤数剂而肿消。其父欲除病根,予谓肝内主藏血,外主荣筋,若恚怒气逆则伤肝,肝主筋,故筋蓄结而肿,须要自加调摄,庶可免患。否则肝逆伤不能藏血,血虚则难瘥矣。后不戒,果结三核,屡用追蚀,不敛而殁。

一人远途劳倦发热,脉大无力,耳下患肿,此劳损也,宜补中益气养荣汤,自然热退肿消。彼不听,服降火药及必效散,果吐泻不食而死。夫劳倦损气,气衰则火旺,火乘脾土,故倦怠而热,此元气伤也。丹溪曰:宜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不可汗下;若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而辄用峻厉之剂,鲜不危矣。

通府耳后发际患肿一块,无头,肉色不变,按之微痛。予谓痰结脉软而时见数,经曰,脉数不时见,疮也非痰也。仲景云:微弱之脉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又曰:沉迟软弱,皆宜托里。遂用参、芪、归、朮、川芎、炙甘草以托里,少加金银花、白芷、桔梗以消毒。彼谓不然。内饮降火消痰,外贴凉药,觉寒彻脑,患处大热,头愈重,食愈少。复请治,以四君子汤加藿香、炮干姜数剂,食渐进,脓成刺之,更以十全大补汤去桂,灸以豆豉饼,又月余而愈。

罗宗伯耳后发际患毒焮痛,脉数,以小柴胡汤加桔梗,牛蒡子,金银花四剂而愈。

一人耳后患毒,脉证俱实,宜用内疏黄连汤,彼以严冬不服寒剂,竟至不起。

一人耳后寸余发一毒,名曰锐疽,焮痛寒热,烦躁喜冷。此胆经蕴热而然,先用神仙活命饮一剂,势减二三。时值仲冬,彼惑于用寒之禁,自用十宣托里之药,势渐炽,耳内脓溃,喉肿闭,药不能下而殁。

《寓意草》曰:王玉原昔年感证,治之不善,一身津液尽为邪热所铄,究竟十余年,热未尽去,右耳之窍常闭。今夏复病感,缠绵五十多日,面足浮肿,卧寐不宁,耳间气往外触,盖新热与旧热相合,狼狈为患,是以难于去体。医者不察其绸缪胶结之情,治之芒不中窾。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自退。然浅者可退,深者莫繇遽退也。面足浮肿者,肺金之气为热所壅,失其清肃下行之权也。卧寐不宁者,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内荣其魂魄也。耳间大气撞出者,久闭之窍,气来不觉,今病体虚羸,中无阻隔,气逆上冲,始知之也。外病虽愈,而饮食药饵之内调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为凡病感者明善后之法焉。盖人当感后,身中之元气已虚,身中之邪热未净,于此而补虚,则热不可除,于此而清热则虚不能任,即一半补虚,一半清热,终属模糊,不得要领。然舍补虚清热外,更无别法,当细辨之。补虚有二法:一补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法:初病之时,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黄、牡舟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合法。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虚热,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义也。设误投参、芪、苓、朮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目下虽精采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养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有鉴于此,宁食淡茹蔬,使体暂虚而邪易出,乃为贵耳。前药中以浮肿属脾,用苓、朮为治;以不寐责心,用枣仁、茯神为治,总以补虚清热之旨未明,故详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