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发狂附论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发狂附论·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普济方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伤寒发狂附论

夫伤寒心狂热者。缘心属火也。心主于血。阳气盛。则血并于阳。热邪攻于心络。则心神烦乱。或默或歌。或言笑猖狂不已。言语失常。惊悸不安。弃衣而走。此皆热毒之气。壅滞心胸。致令发狂也。重阳者狂。谓阳气独盛也。伤寒热毒既盛。内外皆热。则阳气愤嗔而发为狂越。其病使人狂走妄言。或骂詈不避亲痚。或妄见妄闻。甚则至于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数日不食。踰垣上屋者。盖四肢诸阳之本也。热盛而四肢实。是为重阳。故所止处。皆非素所能。而病乃能也。若乃因火为邪。而发为惊狂。及内有瘀血。而外证如狂。其为病虽不同。然其为阳气有余则一也。伤寒发狂者。狂。猖狂也。谓其不宁也。难经曰。狂之始发也。少卧不饥。而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也。妄行走不休也。狂家所起。皆阳盛致然。内经曰。阴不胜阳。脉留薄疾。并乃狂也。又曰。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喑。难经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病源曰。阳邪并于阳。则狂。阴邪并于阴。则癫。即诸经之狂。为阳盛也明矣。又阳明之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踰垣上屋。其所上之处。皆非素所能者。是谓阳邪并于阳明也。伤寒热毒在胃。并于心脏。使神不宁而志不定。遂发狂也。伤寒至于发狂。为邪热至极也。非大吐下。则不能已。又有热在下焦。其人如狂者。经曰。热入膀胱。其人如狂。谓之如狂。则未至于狂。但卧起不安尔。其或狂言。目反直视。又为肾之绝。汗出輙复发狂也。言不能食。又为失志。死。若此。则殆非药石之所及。是为甚病焉。

活人歌括云。发狂面赤属重阳。葶苈升麻及大黄。血证身黄仍漱水。尿多承气地黄汤。

阴邪并于阴则癫。阳邪并于阳则狂。伤寒热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昏乱。言动急速而发狂也。狂之发作。少卧不饥。妄语妄笑。妄倨妄辨。妄起妄行。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甚则踰垣上屋。皆独阳亢热使之。非吐下不能止。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血。面如狂者。小便必利。特如狂而未至于狂耳。其或熏熨迫汗。灼艾爇。烧针。令人烦躁。卧起不安。则谓之火邪惊狂。凡是数者。各有条例。若夫狂言直视。旋溺自遗。其与汗后热多。脉躁狂言。不食。智者寒心。重阳即阳毒。脉数实。狂走错语。烦躁乾呕。面赤咽痛。潮热发斑。葶苈苦酒汤。阳毒升麻汤。栀子仁汤。三黄汤。大黄散。升麻葛根汤加大黄。狂走者。水调瓜蒂末。吐痰。瓜蒂散亦可。吐血证如狂。脉微而沉。身黄唇燥。漱水不欲下咽。无寒热。小腹革□更满。小便利。大便微利而黑。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桃仁承气汤。或抵当丸。取尽黑物为效。张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下者愈。若外不解。可与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乃以桃仁承气汤攻之。大抵伤寒当汗不汗。热蓄在里。热化为血。故喜怒如狂。阳狂。寒水石、黄连末。各一钱。冷水调下。皆效。发斑妄语。未可下者。龙胆草一物汤。火邪惊狂者。医家以火熏熨迫汗。及烧针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阳烦躁。卧起不安。金匮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又以火劫。腹满微喘。口乾咽烂。或大便不通。言□严语。小柴胡汤。黑豆解火邪汤。

龙骨救逆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脉浮。医以火劫。出汗太过。必亡阳。心生狂热。起卧不安。

龙骨一两 桂心二(一)两 牡蛎二两烧为粉 茯神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甘草二两炙微赤锉 蜀漆一两 右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犀角散 治伤寒有狂热在心。恍惚。或多惊。不得睡卧。

犀角屑三分 茵陈三分 茯神二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栀子仁半两 赤芍药半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龙齿三分 川升麻半两 子芩三分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核桃承气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病不解。热结在膀胱者。其人如狂。血自下。愈。外未解。不可下。先解其外。解已。但小腹结者。可下之。宜服。内经曰。甘以缓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热甚搏血。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之中也。(方见954页)

羚羊角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热发狂。

羚羊角屑半两 黄芩半两 赤芍药半两 茯神半两 葛根半两锉 鼠尾草半两 栀子仁半两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邪热伤心。恍惚狂言。时有痰逆。不欲饮食。

人参三分去芦头 桔梗半两去芦头 龙齿三分 茯神三分 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远志一分去心 枳实一分麸炒微黄 麦门冬三分去心 沙参半两去芦头 黄耆半两锉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地骨皮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神烦热。狂语不定。

地骨皮 萎蕤 人参去芦头 黄耆锉 麦门冬去心 子芩已上各一两 茯神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生姜汁一茶匙。蜜半合。更煎一两沸。不计时候。温服。

龙齿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热狂言。恍惚。卧不安席。

龙齿二两 犀角屑一两 川升麻一两 茯神一两半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玄参一两 甜竹根三分锉 赤芍药一两半 生乾地黄二两 马牙硝一两半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又方出圣惠方

马牙硝一两 铅霜一分 龙脑一分 朱砂半两 铁粉一两 右都研令细。不计时候。煎竹叶汤。放温。调下一钱。

又方出圣惠方

龙齿半两 牛黄一两(分)细研 马牙硝一两细研 朱砂半两细研 地龙一两微炒 麝香一两(钱)细研 右捣研令匀。不计时候。以生姜蜜水调下一钱。

黄芩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热毒在内。心烦发狂。

黄芩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白薇一两 栀子仁一两 大青 知母 瓜蒌 川硝石 白鲜皮各一两 右捣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二钱。

龙齿丸 治伤寒邪热在心。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志意不安。

龙齿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茯神三分 远志半两去心 黄芩三分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黄连三分去须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冷米泔送下三十丸。

苦参饮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欲发狂。解毒止躁。

苦参一两 黄芩去黑心二两 甘草炙半两 右捣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生地黄汁约半合。搅匀。温服。不拘时候。

大黄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热结在内。心神恍惚。狂妄。

大黄锉炒 芒硝各一两半 桂去粗皮三分 大腹皮锉 甘草炙锉 木通锉各一两 桃仁二十一枚去皮尖双仁麸炒 右粗捣筛。每服四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以通利为度。

犀角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九日至十日。头战掉。大汗出。恍惚。狂走。眼见神鬼。

犀角屑半两 茵陈蒿三分 茯神去木 芍药 麦门冬去心焙 生乾地黄焙各一两半 栀子仁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竹叶三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千金丸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发狂。及癫邪狂走。

猪血一盏生用 不灰木为末 蓝根连叶为末各一两 水银一盏以锡结沙子 鸡子三枚只用清 腻粉半钱 右六味。除猪血鸡子清外。细研。入猪血鸡子清。拌和令匀。入瓷罐子内封闭。腊日合之。掘地坑一尺。培。候端午日取出。旋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生姜汁。及新汲水。化破服。

救逆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脉浮。医以火劫之。亡阳必惊狂。

桂去粗皮 蜀漆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牡蛎熬二两半 龙骨二两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人参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狂言欲走。口乾。或时吐逆。

人参 羚羊角屑 葛根锉 竹茹 前胡去芦头 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甘草炙锉一两 半夏汤浸去滑炒乾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柴胡汤一名加味小柴胡汤 治伤寒过经不解。热结在里。狂言不定。烦躁欲走。

柴胡去苗 大黄锉炒 朴硝 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取六分。去滓。温服。未利再服。一方。加枳实一钱半。

羚羊角散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汗后。热毒未尽。因有所惊。狂言欲走。

羚羊角屑 犀角屑 防风去叉 茯苓去木 黄芩去黑心 玄参 升麻各半两 龙齿研一两 甘草炙一两 竹茹 地骨皮洗焙 丹参各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香豉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狂欲走。缘风热毒气。内乘于心所致。

豉炒令香熟三两 芒硝烧令白于湿地上用纸衬出火毒四两 右二味。每取豉半两。先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滓。下芒硝末三钱匕。再煎三两沸。空腹。分温二服。如人行三里。更一服。日夜可四服。但初看是风狂者。宜暂缚两手足。三服之后。解之。即无不愈者。

朴硝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狂欲走。是毒气壅于上焦。毒热不散。狂盛。但缚手脚。恐自刑害。及走趁人。其脉左寸洪数。时时伏。

朴硝烧令白于湿地纸衬出火毒一分 豉炒令香熟一合 山栀子仁一分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空腹温服。如人行十里。再一服。如利即止。

大黄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狂言欲走。大小便不通。腹痛胀满。

大黄细锉微炒 木香锉各一分 木通锉三分 升麻 羚羊角屑 白茅根锉 黄芩去黑心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郁金散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阳盛发狂。大小便不通。腹胀满。

郁金 大黄细锉微炒 山栀子仁各三分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锉一分 右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食后。煎葱豉汤调下。

治伤寒得汗。热毒不解心烦躁闷。言语不定。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狂闷欲走方。出圣济总录

大黄细锉微炒 朴硝研各二两 黄芩去黑心 山栀子仁 大青各一两半 龙胆去土 苦参各一两 右捣罗为细末。炼蜜和成剂。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麦门冬汤下。量病势。更加丸数。

金箔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时行发狂。妄见神鬼。

金箔 银箔各一十片 铁落用水淘出沙泥取铁粉四两 青黛半两 砒霜半钱 麝香半钱 右研为细末。入糯米粥为丸。如皂荚子大。新水磨下一丸。如人行五里。吐出涎。立效。

不灰木散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热实发狂。烦躁闷乱。

不灰木二两 滑石 寒水石 蓝根 甘草生各一两 右捣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研生粟米泔。入乳糖一块如枣大。同化调服。不拘时候。

绛雪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发狂。眼通赤。大小便血出。身如金色。兼治六七日狂躁发热。

硝石一两 丹砂一分 右二味。同研如粉。烧粟米饭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沙糖冷水化下。服药后便睡。移时汗出为效。

鹊石散出医方集成 治伤寒发狂。踰墙上屋。

黄连 寒水石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候冷调服。

一方出肘后方 治伤寒发热。阳胜阴。卒发狂。手足温。面红。狂言状如见鬼。

右用青蒿一把。捣碎为末。入水二盏半。送下。立效。一方。老青松蒿子。童便浸三日。乾为末。每服二钱。乌梅一个。煎服。

神白丹出宣明论 治伤寒积热。及风生惊搐。或如狂病。诸药不效。此方不可尽述。

粉霜一两用白面六钱和作饼子炙热同研 铅白霜一分 轻粉半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米饮下。量虚实加减。

风引汤出金匮要略方

大黄 乾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石膏 紫石英各六两 右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去滓。温服一升。

桃仁散出王氏博济方 治伤寒狂乱。痚利脏腑。止霍乱心疼。

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 大黄一两川者以湿纸裹煨两度 桂心一两去皮 甘草半两炙 牙硝一两 右细锉。熟炒。杵罗为末。不拘时候。用温水调下三钱。如伤寒后有余毒。依法服。大效。

伤寒潮热附论

夫伤寒热毒不退。伏留于脏腑而不能散。即攻于表。随其王衰而作发歇。遍身壮热。或进或退。故谓之潮热也。诊其脉。各脉各随其五脏六腑洪数者是也。伤寒潮热者。谓潮作有时。由邪气入里。故病有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者。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有潮热而咳逆者。有结胸而潮热者。大凡潮热。皆以邪气内实也。制方者。宜酌其轻重。伤寒潮热者。若潮水之潮。其来不失其时也。一日一发。指时而发者。谓之潮热。若日三五发者。即是发热。非潮热也。潮热属阳明。必于日晡时发者。乃为潮热。阳明者胃。属土。应时则旺于四季。应日则发于未申。经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盖邪气入胃。谓之入府。府之为言聚也。若府库之府焉。邪气入于胃而不复传。邪气郁而为实热。随王而潮。是以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惟其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经曰。潮热者。实也。又曰。潮热者。此外欲解也。可攻其里焉。又曰。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即此观之。潮热属于胃者。昭然可见焉。虽然。潮热为里实可下之证。抑或脉浮而紧。与其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皆热未全入府。犹带表邪。当和解其外。外解已。而小便利。大便硬者。乃可攻之。或谓潮热有属太阳、少阳者乎。少阳王于寅卯。太阳王于巳午。若热于此时发者。为邪未入胃。岂得谓之潮热。必待日晡所发者。乃谓之潮热。见其邪在胃也。遇疾值病。详而验之。始见得真也。潮热者。大率当下。仲景云。潮热者。实也。大承气汤证云。其热不潮。未可与也。则知潮热当下无疑矣。虽然。更看脉与外证。脉若弦若浮。及外证兼恶寒。犹有表证。且与小柴胡汤以解之。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微和其胃气。勿令大泄也。仲景云。日晡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大承气、大柴胡也。脉虚者。桂枝也。纵使潮热当行大承气。亦须先少与小承气。若不转失气。不可攻之。后发热复硬者。大柴胡下之。若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小柴胡加芒硝主之。又有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者。又有微发潮热而大便溏者。或潮热而咳逆者。皆当用小柴胡也。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已而微利。潮热者。实也。先服小柴胡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下之。阳明潮热。大便溏。胸满不去者。柴胡主之。冬阳明潮热。当行黄芩汤。冬阳明病。脉浮而紧。必发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者。必盗汗。黄芩汤主之。已上潮热。并属阳明也。

太阳有潮热。仲景大陷胸汤一证。结胸有潮热者。为大结胸属太阳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但发热言□严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者生。涩者死。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证见阴脉者死。病人有阳证而脉涩者。慎不可下。

歌曰。已成下证热须潮。病在阳明里欲焦。若有结胸并表证。莫将承气胃中调。

又歌曰。潮热属胃下之和。大结胸家本例图。咳逆利溏并表证。勿攻只有小柴胡。

潮热属阳明。一日一发。日晡而作也。若非日晡所发。是谓其热不潮。盖阳明王于未申故尔。惟属阳明。故潮热为可下之证。苟其脉或弦或浮。大便或溏或利。小便艰涩。外证犹有恶寒。则其热未全入府。并不可下。但以小柴胡和解之。是必表证已退。大便革□更结。小便如常。乃可攻也。日晡潮热甚者。循衣摸床。独语如怪。直视微喘。脉弦者可治。脉涩者不治。脉不实不虚。但有小柴胡汤寒热。

往来寒热间阴阳。大小柴胡及桂姜。结热心烦仍喜呕。渴而头汗用之良。

阳不足。则先寒而后热。阴不足。则先热而后寒。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交争而作也。盖阳不足。则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若邪气在半表半里之间。则外以邪入于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出入无拘。所以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大抵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此又可以知其受病之处。用药固自有条。然小柴胡。最主寒热。寒多者加桂。若热结者。加大黄。脉不甚实。而大便涩者。加枳壳。寒热相半。只守本方。是亦活法。虽然。寒热之方来。如波涛之汹涌。其势有不容通者。当进之一二日。候少定而图之。经所谓其盛者。可待衰而已。是又不可不知。病至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大柴胡汤下之。心烦喜呕。胸胁满。不欲食。寒热往来。小柴胡汤。或血气弱。腠理开。邪正交争。痰呕甚者。二陈汤。汗下后。不呕而渴。头汗出。胸胁满。小便不利。寒热往来。柴胡桂姜汤。

鳖甲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歇潮热。头痛烦渴。四肢无力。胸膈痰滞。不思饮食。

鳖甲一两半去裙襕生用 恒山三分锉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地骨皮一两 石膏二两 麦门冬二(一)两去心 知母半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小麦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不退。每发口乾渴逆。饮食全少。四肢无力。

人参一两去芦头 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芦根一两半 麦门冬半两去心 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黄耆三分锉 赤芍药 白术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粳米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

麦门冬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往来。口乾烦躁。头目疼痛。

麦门冬二两去心焙 葛根一两锉 麻黄三分去根节 黄芩 川大黄锉碎微炒 川朴硝各三分 右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用新汲水调下一钱。

葛根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口乾头痛。四肢烦疼。

葛根锉 黄芩 石膏 柴胡去苗 知母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一名柴胡桂姜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经十日已上。潮热不解。日晡即发。壮热如火。胸满呕逆。亦治劳疟。

柴胡一两去苗 桂心半两 黄芩三分 瓜蒌根半两 牡蛎一两烧为粉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济名六味柴胡汤。外台秘要。用乾姜。无生姜。

黄芩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烦闷体痛。呕逆。

黄芩 柴胡去苗 人参去芦头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各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麦门冬一两去心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秦艽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不退。发歇无时。

秦艽一两去苗 鳖甲一两去裙襕涂醋炙令黄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豉半合。葱白二茎。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济名秦艽汤。

知母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数日潮热不退。口乾烦躁。或多痰逆。

知母 人参去芦头 柴胡去苗 石膏 葛根锉 赤茯苓已上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济名柴胡人参汤。及治汗下后潮热。

百合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已经二七日外。潮热不退。四肢无力。昏沉如醉。恐变成百合病。

百合 葛根各一两 麻黄去根节 麦门冬去心 黄芩各半两 前胡三分去芦头 石膏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石膏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胸壅闷。潮热。头痛。肢节拘急。

石膏一两 前胡去芦头 柴胡去苗 甘菊花 赤茯苓 赤芍药 防风去芦头 蔓荆子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三分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萎蕤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数日头痛。潮热不退。或发憎寒。

萎蕤 柴胡去苗各一两 羚羊角屑三分 石膏二两 桑根白皮锉 川朴硝各一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羚羊角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潮热。头痛。四肢拘急。烦疼。

羚羊角屑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萎蕤 柴胡去苗 栀子仁已上各二(一)两 桑根白皮三分锉 石膏二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龙胆丸 治伤寒潮热不退。四肢沉重。不欲饮食。胸中隘塞。小便赤涩。

龙胆一两去芦头 前胡三分去芦头 白鲜皮一两 黄连三分去须 子芩半两 栀子仁三分 川大黄一两半锉微炒 川升麻三分 大麻仁一两半别研如膏 鳖甲去裙襕涂醋炙令微黄 川芒硝各一两 右捣罗为细末。入麻仁。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浆下三十丸。

柴胡厚朴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潮热不退。或时头痛目眩。此是腹中有结燥。

柴胡去苗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朴硝研各一两 大黄锉炒一两半 枳壳去瓤麸炒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柴胡石膏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十日已上。潮热不退。

柴胡去苗 石膏碎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术 萎蕤 羚羊角镑各一两 栀子仁一分 桑根白皮锉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前胡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差后。已经十余日。潮热不退。身体沉重。昏昏如醉。

前胡去芦头 百合 葛根锉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焙半两 石膏碎 麻黄去根节各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柴胡鳖甲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过经。潮热不解。或时作寒如疟状。

柴胡去苗 鳖甲去裙襕醋炙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黄芩去黑心 知母焙 桑根白皮锉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秦艽柴胡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余毒。潮热不解。

秦艽去土 柴胡去苗 知母焙 青蒿各一两 大黄锉炒 鳖甲醋炙去裙襕 鬼臼 常山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

常山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潮热不退。

常山锉三分 乌梅肉炒 鳖甲去裙襕醋炙 黄耆锉各一两 大黄锉炒 甘草炙各半两 柴胡去苗二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小麦一匙。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日三服。

治伤寒后。不了了。朝夕有热如疟状方。一名知母桂心汤

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 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一方用生姜煎服。

柴胡汤出易简方 治伤寒瘟病。身热恶风。头项强急。胸满胁痛。及烦渴呕哕。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潮热有不除。非汗非下之证。并宜服之。及治瘥后劳复。及发热头疼。或往来寒热。妇人伤寒。经血适来。或是经血适断。发热恶寒。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寒热如疟。此药治之。妇人有经事来少。日晡发热。大便秘。别无虚证者。宜用此药加大黄。减柴胡各等分。加桃仁。减甘草。数各一半。服之微利为效。小儿温热。亦能治疗。此药非止治伤寒。其它发热。并宜服之。

柴胡二两 半夏 黄芩 人参各三分 甘草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半两。心下悸。去黄芩。加茯苓一两。若不渴。外有热者。去人参。加桂三分。温被盖覆。令有汗则解。若咳嗽。去枣。加五味子三分。乾姜半两。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半两。渴者。去半夏。加瓜蒌根一两。胸中痞革□更者。去枣。加煅了牡蛎粉一两。伤寒十三日不解。胁满而呕。日晡则发潮热。已而微利。及医以丸药利之。利之。非其治也。宜芒硝一两。伤寒十余日。结热在里。往来寒热。或心下急。郁郁微烦。或舌生白胎。大便不通。或发汗出。或腹中满。或日晡发热如疟。或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大实也。去人参。加枳实半两。大黄一两。名大柴胡汤。服之以利为度。热除。不宜遽服补药。仍忌酒、羊肉、腰子。及难化之物。或有所伤。是名食复。难以治疗。饮食须是大段节省。不可多食。谨忌两月。仍避房室。

治伤寒烦热出本草方

以乌梅水渍。饮汁。

伤寒心悸附论

夫伤寒心悸者。谓心下悸动也。此由伤寒病。发汗已后。因又下之。内有虚热发渴。渴则饮。水气乘心。必振寒而心下悸也。太阳病。小便不利者。为多饮水。心下必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夫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下之则身体重。心必悸也。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微。里虚表实。津液自和。当自汗出愈也。伤寒心下悸者。谓悸动不定也。伤寒饮水过多。水停心下。肾气乘心。则心气虚弱。故为之悸动也。此皆由发汗已后。又下之。津液燥少。若内生虚热。热则饮水。水气停积。故必振寒而心下悸也。伤寒心悸者。心忪是也。筑筑踢踢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伤寒二三日。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者。四逆散。加桂五分。是气虚而悸者也。饮水多。必心下悸。是停饮而悸者也。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言□严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协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噎。溢于皮肤。则为肿。渎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其水。与茯苓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活人书曰。水气乘心。振寒而悸。茯苓甘草汤。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发汗。脐下悸。欲作奔豚。自有本条。发汗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发汗出。仍发热。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少阴不可发汗。汗则言□严语。此属胃。胃不和。故悸。小柴胡汤。中风往来寒热。或心下悸。小柴胡汤。厥而心下悸。悸者。怔忪也。宜先治水。茯苓甘草汤。次治其厥。自有本条。

又歌曰。心悸三阳证自详。粪坚言□严语胃调汤。冒旋甘桂瞤真武。小建中兼炙草方。

动悸多生于停水。或阳气向弱。心下虚空。正气内动致之。或汗下以后。正气内虚。邪气与之击搏而然也。此盖心悸而气动。其与惊惕不同焉。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膀胱里急也。并用五苓散。小半夏茯苓汤主之。阳明病。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伤风往来寒热。或心下悸。小柴胡汤。少阳病。脉弦细。头痛。发热。误汗之。必言□严语。转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大便硬属胃。调胃承气汤。然调胃承气汤太峻。证治论。只用小柴胡汤。粪革□更者。可加大黄。烦躁者。可入芒硝些少。凡调胃承气证。以此法代之。尤为稳当。太阳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肌体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或理中汤加茯苓。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与小建中汤。经云。先烦而后悸者。为热。先悸而后烦者。为虚。惟虚则小建中主之。少阳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妄加吐下。则悸而惊。可与小建中汤。如有热证。即以小柴胡继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少阴四逆证。其人或悸。以四逆散加桂主之。心下水气。厥而悸。当先治水。茯苓甘草汤。然后治厥。有本条。不然。水入胃。必下利也。伤寒多因吐下。或火熏。或温针。以致惊惕。太阳病。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言□严语。身重难以转侧。用柴胡牡蛎龙骨汤。不可发汗。汗多则亡阳。风温脉阴阳俱浮。妄用火熏。以致发黄。剧则惊癵。时时瘛痵。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合用金匮风引汤。

大柴胡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二三日。心中悸。呕不止。心急郁郁微烦者。尚不解。

柴胡二两去苗 黄芩一两 赤芍药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赤茯苓 枳实麸炒令黄 白术已上各一两 槟榔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白茯苓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里虚。心下悸。腹中气不和。

槟榔一两 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白茯苓半两 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桂心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人参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汗。热不解。心下悸。头眩。身瞤振。

人参去芦头 赤芍药 附子炮裂去皮脐 白术已上各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赤茯苓一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桂心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发汗过多。其人以手扪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心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 白术 赤茯苓已上各一两 枳实半两麸炒令微黄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芎?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已得汗。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痛目眩。心神烦喘。

芎? 桔梗去芦头 前胡去芦头 石膏 人参去芦头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已上各一两 旋覆花半两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甘草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脉结代者。心下悸也。

甘草炙微赤锉 茯神 远志去心 苍术已上各一两 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未得汗。心悸而烦。头目不利。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桂心一两锉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生姜一分切 大枣五枚去核 饴糖一两 右件药。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次入饴糖。更煎三五沸。去滓。不计时候。分为二服。

桂枝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桂去粗皮二两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 白术一两 甘草炙锉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赤茯苓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饮水过多。心下悸动不定。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 白术三分 半夏汤浸七遍切焙二两 枳壳麸炒去瓤半两 人参一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取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茯苓半夏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呕哕。心下悸动。胸膈有滞水。往往头眩。

赤茯苓去黑皮二两 半夏汤洗七遍炒乾二(三)两 陈橘皮汤洗去白焙一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晚再服。

茯苓白术汤 治伤寒吐后。心下逆满。忪悸不定。起即头眩。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白术二(三)分 桂去粗皮三分 芎?一两 甘草炙锉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茯苓桂枝汤 治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下悸动。

赤茯苓去黑皮 桂去粗皮 半夏汤洗七遍炒乾各一两重 甘草炙锉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桂心汤 治伤寒心下有饮。悸动不定。

桂去粗皮一两 槟榔锉 半夏汤洗七遍炒各半两 右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治伤寒脉结代者。

右用甘草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七合。日三。

炙甘草汤 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炒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 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升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麻黄丸 治心下悸者。

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伤寒烦喘附论

夫伤寒喘。其证不一。有邪气在表。表未解。无汗而喘者。有邪气在里。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当汗之。在里者。宜下之。至于心下有水而喘。则又当利其小便也。若乃阴证发喘。是为无阳。非灸之不可。伤寒太阳病。下之后喘者。外未解故也。夫发汗后。饮水者必喘。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或饮水过多。入肾亦喘也。伤寒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攅肩。摇身滚肚。是为喘也。伤寒喘者。为邪气在表。气不利而喘者。有水气之气。射肺而喘者。各不同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仁佳。太阳病。骨节疼痛。头疼腰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伤寒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喘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子主之。是欲发散水寒也。经曰。喘而汗出者。与葛根黄芩黄连汤。以利之。汗出而喘者。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以发之。二者。如何而然也。盖邪气内攻。气逆不利而喘者。因喘而汗出。见其邪气在里也。虽表未解。未可和之。若邪气外盛壅遏。使气不利而喘者。虽汗而喘不已。见其邪气在表也。虽经汗下。亦可发之。此亦古人之奥义。伤寒止于邪气在表而喘者。心腹必满而不坚。设或腹满而喘。则又为可下之证。经曰。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为因腹满而喘矣。又或邪气内盛。正气欲脱。气壅上逆。亦主喘也。经曰。直视言□严语。喘满者死。又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绝。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此为命绝。皆为不治之喘也。省疾问病。更宜消息。

活人歌云。喘不执□水执□水解表家。汗多潮热里攻邪。满胸合病尤须汗。水嗽青龙杏去麻。

经云。肺气实则喘。上气。所以气逆者。邪气为实耳。伤寒发喘。邪气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证无汗。法当汗之。邪气在里者。心腹胀而为满。外证有汗。法当下之。又有水气作喘。心下怔忪。即水为邪。是以有小青龙之证。若经汗下。逐水不获。至于喘促上攻。壅塞而不得息。可以瓜蒂散从权吐之。吁喘时病之常也。其或直视谵语而喘。汗出发润而喘。身汗如油而喘。皆不可救。此邪气内盛。而正气欲绝也。临机对境。盍消息焉。麻黄专主喘。喘家汤剂。多用麻黄。太阳证无汗而喘。麻黄汤。或误下之。利不止。脉促。有汗而喘。葛根黄芩黄连汤。下之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阳明证汗出不恶寒。气短腹满。潮热而喘。小承气汤。若脉浮无汗而喘。即汗之。用麻黄汤。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勿下。可麻黄汤。水气嗽喘。乃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主之。小腹满者。小青龙去麻黄。加茯苓。阴证喘。则必脉促伏而厥。返阴丹。五味子汤。鼻息鸣喘。气逆上冲。孙用和用麻黄汤。加橘皮、杏子。久喘咳嗽。感冒鼻涕。易简九宝汤。

麻黄散 治伤寒烦热喘促。

麻黄去根节 木通锉 紫苏茎叶 赤茯苓 生乾地黄 枳实麸炒令微黄 天门冬去心焙已上各一(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紫苏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烦喘。胸膈满闷。不思饮食。

紫苏茎叶 赤茯苓 桔梗去芦头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 川大黄锉碎微炒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柴胡去苗 前胡去芦头 大腹皮锉 麦门冬去心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 诃黎勒皮已上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生乾地黄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烦。喘急咳逆。多涎唾。有血者。

生乾地黄一两 赤茯苓一两 紫苏子微炒 桔梗去芦头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头痛壮热。涕唾稠粘。鼻塞气喘。心烦。宜服此方。效。出圣惠方

麻黄一两半去根节 前胡一两半去芦头 白前一两半 桑根白皮一两半锉 石膏二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杏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右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二茎。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贝母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汗出而喘促。烦热头痛者。

贝母三分煨令微黄 百合三分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赤茯苓三分 麻黄一两去根节 石膏二两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人参一两去芦头 柴胡一两去苗 右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汗出不解。曾经吐下后。心胸痞满。烦喘不除。宜服此方。

桑根白皮一(二)两锉 旋覆花半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人参一两去芦头 木香一两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 槟榔一两 右捣筛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七八日。肺脏壅热。大肠不通。小便黄赤。心神烦喘。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紫苏茎叶 木通锉 桑根白皮锉 紫菀洗去苗土 黄芩已上各一两 川大黄一两半碎微炒 赤茯苓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槟榔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气壅烦喘。腹胁妨闷。不欲饮食。

槟榔半两 诃黎勒皮一两 桑根白皮半两锉 木香一分 桂心一分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 人参半两去芦头 赤茯苓三分 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 右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二枚。煎至五分。即去姜枣。不计时候。和滓温服。

治伤寒头痛。百节痠疼。气壅烦喘。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麻黄一两去根节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赤芍药三分 桂心半两 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石膏一两半杵碎 右捣细锉。拌令匀。分为三服。每服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汗出为度。

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出活人书 治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发喘。

芍药 桂去粗皮 甘草炙 细辛去苗叶 五味子炒 乾姜炮裂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三两 半夏汤浸七遍切焙二两半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千金方 治伤寒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麻黄去根节沸汤掠去沫焙四两 杏仁去皮双仁炒五十枚 甘草炙二两 石膏半斤碎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

茯苓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下有水气。肺气虚胀。喘急咽燥。

赤茯苓去黑皮 石膏各一两半 芍药三分 半夏一两汤浸七遍炒令乾 细辛去苗叶 桂去粗皮 五味子各半两 麻黄去根节沸汤掠去沫焙 桑根白皮锉各一两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猪苓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喘满。及大小便秘难。

猪苓去黑皮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术炒 麻黄去根节 桂去粗皮 葶苈微炒 泽泻各等分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马兜铃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肺气喘促。

马兜铃一分 木通锉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紫苏茎叶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灯心十五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

木香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肺气上喘。咽喉噎塞。头面虚浮。

木香一两磨 昆布汤洗去咸味焙令乾 海藻汤洗去咸味焙令乾 乾姜炮裂各三分 海蛤别研如粉 细辛去苗叶 蜀椒去目及闭口微炒令汗出各半两 右将六味捣罗为末。入海蛤。同研令匀。炼蜜和。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饮下十五丸。

大腹皮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汗后发喘。壮热不除。

大腹皮锉 柴胡去苗各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三分 桑根白皮微炙锉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芸薹子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喘咳不得卧。卧则气壅。心胸满闷。

芸薹子一两微炒 葶苈微炒一两半 马兜铃半两 紫菀去土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黄细研重一两半 白前 防己 人参各三分 皂荚酥炙令黄去皮子 甘草各半两炙令微赤 右捣罗九味为末。入杏仁。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童子小便煎乌梅汤。下二十丸。日二。

木香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上攻气喘。

木香 肉豆蔻去壳各半两 白茯苓去黑皮三分 人参三分 桂去粗皮 槟榔锉各一两 丁香一分 阿魏用酒研如泥入面少许拌和作饼子炙令黄熟一分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大。每服食后。米饮下二十丸。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去粗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大枣二枚。擘。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横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寒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执□水执□水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或人自寡学以废明耳。

枳实汤 治病人气上冲心。胸痞喘急。以有寒饮也。

枳实一两炙 橘皮 半夏一两 生姜 厚朴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咽痛。加桔梗一两。

五味子汤出活人书 治伤寒喘促。脉伏而厥。

人参 麦门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一两 五味子半两 右锉如麻豆大。生姜十片。枣子三枚。水三大白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伤寒上气附论

夫伤寒毒气不退。上焦烦热。则伤于肺。肺主于气。邪热壅滞。则肺叶虚胀。卫气不行。故令上气也。伤寒上气者。肺主气。手太阴是其经也。病人肺气有夙不调。又遇寒热邪气伤于其经。则胀而气逆不下。故令上气。

麦门冬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肺气壅。涕唾稠粘。胸胁胀满。上气喘促。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桑根白皮一两锉 木通半两锉 五味子半两 桔梗三两去芦头 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淡竹茹一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上气喘促。眠卧不得。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麻黄二两去根节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紫菀一两洗去苗 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紫苏子一两微炒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赤茯苓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腹胁虚胀。上气咽燥。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赤茯苓一两半 麻黄一两半去根节 赤芍药一两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细辛三分 桂心三分 五味子一两 诃黎勒皮一两 桑根白皮一两半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桑白皮散出圣惠方 治伤寒痰唾无恒。上气喘急。胸中满闷。坐卧不安。面目微肿。

桑根白皮一两锉 赤茯苓三两(分) 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 旋覆花一两 陈橘皮三分汤浸去白瓤焙 大腹皮一两锉 前胡一两去芦头 麻黄一两去根节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治伤寒上气喘急。心胸满闷。宜服此方。出圣惠方

紫苏子一合微炒 麻黄一两去根节 槟榔一两 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右捣筛为散。每服五钱。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诃黎勒丸出圣惠方 治伤寒气壅。心胸不利。上气咳嗽。腹胁妨闷。

诃黎勒皮一两 大腹皮一两锉圣济用一两半 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 桑根白皮一两锉 前胡一两去芦头 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汉防己半两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杏仁一两半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别研如膏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别研如膏 右为细末。入杏仁、葶苈。更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二十丸。圣济名大腹皮丸。姜枣汤下。

槟榔丸出圣惠方 治伤寒心胸不利。上气喘促。腹胁妨闷。

槟榔一两 木香半两 诃黎勒皮一两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人参半两去芦头 赤芍药五(三)分 桂心三分 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木通半两锉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下二十丸。

半夏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上气。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气逆。

半夏汤洗七遍炒乾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甘草炙一两(分) 槟榔锉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竹茹汤出圣惠方 治伤寒后。上气烦满。客热在脏。乾呕。口中生疮。不得饮食。

青竹茹 葛根各一两 半夏汤浸七遍焙乾 麦门冬去心焙各五(三)分 甘草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贝母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水多。卒上气发热。

贝母炮去心 桑根白皮锉 款冬花各一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甘草炙一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竹叶三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五嗽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上气咳嗽。

乾姜炮 皂荚涂酥炙令黄去皮子 桂去粗皮各等分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下。日二。

葶苈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肺壅。上气多痰。

葶苈隔纸微炒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一两 防己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一两 右捣罗四味为末。入杏仁。同研匀。以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煎桑白皮汤下。日二。微利即止。

白前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上气咳嗽。

白前 贝母炮去心 人参 紫菀去苗土各一两 款冬花三分 桑根白皮炙锉 葶苈隔纸微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如膏各一(半)两 右捣罗七味为末。入杏仁。同研匀。炼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米饮下。渐加至二十丸。

天门冬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心肺热。上气喘逆。

天门冬去心焙 白茯苓去黑心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各一两 贝母去心 生乾地黄焙 甘草炙锉 人参 乌梅炒各半两 右捣罗七味为末。入杏仁。研令匀。炼蜜和。更杵三五百下。丸如弹子大。食后。含化一丸。咽津。日可三五丸。

葶苈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上气喘粗。身面肿。小便涩。

葶苈子隔纸微炒半两 大枣去核五枚 右二味。用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麦门冬汤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羸瘦。

麦门冬去心焙 桑根白皮炙锉 生乾地黄各一两 桔梗炒三分 半夏汤洗七遍焙乾 紫菀去苗土 淡竹茹 麻黄去根节各三分 五味子 甘草炙各半两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贝母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心肺有热。咳嗽上气。喉中作声。痰涕口乾。

贝母去心二两 甘草炙三分 旋覆花半两 天门冬去心焙一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如膏四两 右捣罗四味为末。入杏仁。同研匀。炼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弹子大。每食后含化一丸。咽津。

诃黎勒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寒后。脾胃气不和。饮食无味。上气壅闷。

诃黎勒炮去核 半夏汤洗七遍焙乾炒 白术各一两 榔槟锉半两 人参三分 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芍药 桂去粗皮各三分 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三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下。日二服。

人参汤 主霍乱大烦渴。身热上气者。

人参 茯苓 甘草 桑白皮 黄耆 白术 生姜各一两 大枣六枚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五合。

李根汤出活人书 治气上冲。正在心端。

半夏汤洗半两 桂枝一两 当归 芍药 茯苓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甘李根白皮二两 右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如圣加枳实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噫气者。何气使然。答曰。胸中气不交故也。少阴经至胸中。交于厥阴。水火之相搏而有声。故噫气也。

甘草 桔梗 枳实炒各五钱 右锉细。每服五钱。入五味子半钱。水煎。

如圣加吴茱萸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气逆而甚。无汗下证。

甘草 桔梗 吴茱萸炒各五钱 右锉细。每服五钱。入五味子半钱。同煎。

伤寒呕吐附论

夫伤寒呕吐。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口□宛。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乾呕。而无乾吐。是以于呕。则曰食谷欲呕。及吐。则曰饮食入口即吐。则呕吐之有轻重可知矣。伤寒呕。有责为热者。有责为寒者。至于吐家。则悉言虚冷也。经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又曰。胃中虚冷。故吐也。呕家则不然。呕有热者。有寒者。有停饮者。有胃脘有脓者。皆当明辨之。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与其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大柴胡汤主之者。是邪热为呕者也。膈上有寒饮乾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与其乾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是寒邪为呕者也。先呕后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是停饮呕者。呕家有痈脓。不须治。脓尽自愈。是胃脘有脓而呕者。诸如此者。虽有殊别。大抵伤寒表邪欲传里。气上逆。则为呕也。是以半表半里证。多云呕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是知邪气传里者。必致呕也。至于乾姜附子汤证云。不呕不渴。为里无热。十枣汤证云。乾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即此观之。其呕为里热明矣。呕家之为病。气逆者。必散之。痰饮者。必下之。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是要散其逆气也。又曰。用半夏者。以去其水。水去。呕则止。是要下其痰饮也。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者。谓其逆而未收歛为实也。其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已为难治。盖谓其虚寒之甚。医者。必审其邪气之虚实。病证之逆顺。为施药。治则当矣。

歌括曰。脉浮有表并虚细。呕吐恶寒无失气。大便坚硬。小便清。或少或多或自利。

脉浮者。为有表也。不可下。大抵脉浮而恶寒者。为有表也。表证未罢。不可下。脉虚细。王叔和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呕吐。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切不可下。恶寒者。太阳阳明合病。属表。可发汗。若是少阴证。宜温之。无失气者。谓不转失气也。依潮大承气汤。大便坚而小便清者。不在里也。桂枝汤。大便坚而小便少。恐津液还入胃。而先硬后溏也。每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此津液还入胃。不久当自大便也。大便坚而小便多。其脾为约。

又歌曰。呕吐阳明逆气行。数为胃热缓寒生。太阳合病利不利。肾证三条各有名。

呕吐阳明逆气。气上逆则为呕吐。水谷不下是也。伤寒呕吐证。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吐。水谷不下是也。伤寒呕吐。有胃热。有胃寒。有水气。有脓血。辨四者而已。胃热。脉数或紧。必有口苦舌乾。烦渴之证。有胃寒者。脉弦而迟。必有逆冷。下食。大小便自利之证。水气者。先后呕。膈满。怔忪。若胃脘脓血。则腥气燥气奔逆上冲。经所谓呕家有痈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又谓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是矣。大抵呕吐。皆有所出也。已下咽而出。呕也。未下咽而出者。吐也。吐特甚于呕耳。若概以呕无所出。则其间所谓乾呕者。独何耶。呕吐多属阳明气逆而上行。戒不可下。汗后水药不入口者逆。呕而脉弱。小便自利。微热而厥者。虚极难调也。生姜呕家圣药。热燥者。乌梅代之。活人书云。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则呕。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

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者。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汤也。秘者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哕。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证。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方具第十七卷。古人治呕。多用半夏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去呕皆用之。太阳与阳合病。必下利。若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光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而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汤主之。伤寒差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云。吐有冷热二证。寸口脉数手心热。烦渴而吐。以有热在胃脘。五苓散主之。伤寒有表证。渴欲饮水。水入口即吐者。名曰水逆。由心经受热。而小肠不利故也。宜服五苓散。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曾轻汗下。关脉迟。胃中虚冷而吐。乾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寒多。不饮水而吐者。理中汤去白术加生姜主之。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因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乾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吐利。手足逆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主之。若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呕吐而下利有两。仲景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下之。又有霍乱证。霍乱呕吐而利。热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丸。或有寒。腹满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脚转筋。理中汤。加附子一枚。生用。并粗末。作汤服之。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主之。吐利止。而身体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仲景大柴胡一证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即非霍乱也。吐利已。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若夏月中暑。霍乱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烦燥。四肢逆冷。冷汗自出。两脚转筋者。宜服香薷散。井中悬极冷。频服之。乃效。香薷散。夏月预宜合下。以备此证。其他药不能救。仍须极冷。并服之。效矣。

橘皮汤 治阳明病。呕吐痰水青黄。胸中烦者。

橘皮 甘草炙 葛根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半夏四两切焙 竹茹一两 小麦三合 右以水七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生姜三两。煮取三升。去滓。再煮取二升。温服七合。

和胃丸 治阳明病。心下痛而呕吐。腹胁满者。以有停水也。

大黄酒浸 甘遂 桂枝 乾姜 白术 茯苓 芍药 厚朴 半夏洗已上各一两 巴豆十粒去皮心研如脂 右捣筛。入巴豆。炼蜜和丸如梧子大。白饮下两丸。

大黄甘草汤出金匮方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出金匮方 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文蛤汤出金匮方 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坚头痛。

文蛤五两 麻黄 甘草 生姜各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愈。

猪苓散出金匮方 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宜服。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藿香汤 治伤寒后。胃气未和。呕吐不下食。

藿香 竹茹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麦门冬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半两 人参三分 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薤白饮 治伤寒后。脾胃虚冷。呕逆不下食。

薤白切五茎 生姜切一两 附子炮裂去皮脐锉一两(分) 右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再煎沸。入鸡子白一枚。搅匀。空心温服。

姜术半夏汤出保生回车论

乾姜二两炮 白术二两 半夏二两汤浸七次片切焙乾 右锉碎。如麦豆粒。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进三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