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 婴孩门 五脏伏敌喜伤附论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 婴孩门 五脏伏敌喜伤附论·

卷三百五十九 婴孩门

普济方卷三百五十九 婴孩门 五脏伏敌喜伤附论

肺所伏者心。所敌者肝。所喜者辛。所伤者焦苦。二变七蒸之脏。和则喜欢。气爽神清魄强。疾主喘满咳嗽。伤风作热。虚痰壅盛。

肾所伏者脾。所敌者心。所喜者咸。所伤者甘甜。五变十蒸之脏。和主行坐嬉戏笑语。疾主面黄黑齿。截齿咬牙。聤耳脓汁。

肝所伏者肺。所敌者脾。所喜者酸。所伤者辛辣。初变六蒸之脏。和则魂神壮。意志生。疾主风挛搐搦。眼目肿赤疼痛。

心所伏者肾。所敌者肺。所喜者苦。所伤者咸卤。三变八蒸之脏。和则情性悦乐。疾主惊癵恐悸。虚躁啼叫。言□严语狂烦。涎流口角。

脾所伏者肝。所敌者肾。所喜者甜所。伤者酸酽。四变九蒸之脏。和则消谷气。美饮食。疾主呕哕。疳积。虚痢。痞癖潮热。不思乳食。

五位分部定位附论

肺部所主鼻孔。名井灶。尖处名准头。眼边名大小眦。中央坎陷名山根。若鼻孔黑如煤。即肺经焦。或作黑燥如墨者。即肺家绝。其候难治。鼻中赤痒疳盛。蛔长或泻。白涕脑寒。困寐。或流清涕。伤风喜睡。肺热鼻塞。因息吹得。有妨吻乳。关窍闭阻。感风寒邪热亦如此。鼻下生疮。溃烂即疳。鼻中常臭。积热为咎。

肾部所主耳。穴之前名曰耳花。耳船名轮。轮里名廓。轮廓焦黑。肾家虚热。其黑如炭肾绝。死旦夕。耳门生疮。卫积非常。耳中脓出。肾热疳极。臭名聤耳。脓汁不止。痛痒如裂。其候虚热。耳听不聪。心肾气壅。常作鬨鬨。热气上攻。或如虫刮荣虚卫热。耳轮如冰。麻痘相侵。耳轮红热。伤寒是则。热极内痛。肿气相攻。清心凉膈。关窍通塞。儿孩两肾。常虚无病。若有攻击。便令无益。

肝部所主眼睛。有穴内藏。其神外究。五轮眶目□亥属脾。热即生眵。两眦属心。热痛如针。白属肺家。热赤生砂。黄属肝脏。昏瞀医障。中心瞳人。肾热不明。小儿眼目。痛即便哭。良方对治。更为忌毒。或患丹疮。从里为殃。经效良药。速疗无妨。眼本属肝。怕热怯寒。令有治法。拯理何难。眼忽连眨。惊风交杂。忽然窜视。惊风已至。肝热定睛。或翻无神。瞳出中陷。十无一生。

脾部所主。唇即口门。语言之尊。舌居其中。饮食之宗。齿牙咀嚼。咽喉相约。牙质既刚。角宫羽商。婴孩未定。唇口见病。上则人中。下乃承浆。上下四方。皆属脾乡。口内属心。心脾有热。舌燥唇裂。三焦蕴热。唇红如血。深红重渴。轻即流沫。鹅口慕口。木舌重舌。脾肺热就。口内喷臭。脾肾气寒。色如死肝。大惊一吓。口乾唇白。时时积惊。渐渐冲心。心气不足。令儿烦哭。何知脾绝。指甲皆黑。目无神光。医者知亡。五种撮口。惊风最恶。可医论方。无路莫错。

心部所主。眼睛直下。高骨之中。名之曰颧。颧下名面。面里名脸。属心无别。黑则沉困。青即惊悸。亦心发风。白乃疳气。虚黄卫积。浮肿气逆。相顺则安。相生则吉。相反病乖。相克证失。医士喜之。平常不动。良士恶之。其色反弄。应病弄色。九分不得。心绝何因。大叫数声。过关不叫。必作鸦声。夫人一身。主事于心。心不可病。神散呻吟。儿童心真。才热伤神。神既昏乱。当与调荣。心为身主。常安能语。忽然加热。谵言□严骇汝。心要当清。邪干不宁。心常昏沉。医工究心。药莫乱陈。人之五体。以头为首。首中有面。面中有睛。睛中有神。神者目中光彩是也。或隐或显。或横或冲。应卫而现。病之顺即顺。疾之逆即逆。色者。青黄红白黑是也。初发则我生而侵之。次则生我以临之。盛则我克以交之。重则克我而入之。侵即有犯。临即相干。交即过位。入即通度。然其白色者。白似枯骨。又如烟雾腾空。黑色者黑如冷灰。又如灶尾尘埃。红色者。红若朽木。又若赤霞照谷。黄色者。黄似淡竹。又如败叶经霜。青色者。青如冬瓜。又如荷叶盖水。察之侵临交入。究之生平克伤。加以听声而应之。一数圆长。谓其如水洄涡。漩洑流声也。二焦锐。谓如焚薪爆烈之声也。三数散靸。谓其如朽腐拆蠹之声也。四数洪亮。谓其如钟磬之器。击响之声也。五数颓毙。谓其如墙倾岑陷崩塌之声也。在疾病而有变。随证而有应。五行五脉。一气易更。色有滞者。从幼至长。气干犯者。随受以传。或善或恶。惟生五脏相参。百脉相领。轻重相传。自然应见。

辨小儿脉法

分三部法 分三部但取掌后高骨为关。关前为寸口。关后为尺脉。如小儿脉可以一指按其三关。进退取之。此法甚明。不须疑惑也。

论小儿脉 小儿脉三岁以上五岁以下。然后可看候。与大人有异者。为呼吸八至是常也。九至病十至困。盖小儿纯阳。故脉息数促。如大人者为不同也。小儿周岁以前。脉息难凭。周岁以后。方有脉形。宝鉴云。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血脉。骨肉皆坚牢。方可诊候也。

审脉逆顺。

惊搐脉(浮数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夜啼脉(微小顺。洪大逆。身冷逆)。心腹痛(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伤寒脉(洪弦顺。沉细逆。浮大顺。沉伏逆)。汗后脉(沉细顺。洪紧逆。困睡顺。狂躁逆)。温病脉(洪大顺。沉细逆。身热顺。腹痛逆)。咳嗽脉(浮滑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霍乱脉(浮洪顺。迟微逆。身温顺。身冷逆)。吐唞脉(浮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身冷逆)。泄泻脉(缓小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诸痢脉(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诸渴脉(洪数顺。微小逆。身温顺。肢冷逆)。诸肿脉(浮大顺。沉细逆。脏实顺。肠泄逆)。腹胀脉(浮大顺。虚小逆。脏实顺。泄泻逆)。痰喘脉(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寒热脉(紧数顺。沉细逆。倦怠顺。强直逆)。疳劳脉(紧数顺。沉细逆。脏实顺。脾泄逆)。虫痛脉(滑紧顺。浮大逆。身温顺。唇青逆)。诸失血(沉细顺。浮数逆。身温顺。发热逆)。中恶腹胀(紧细顺。浮大逆。身热顺。身冷逆)。黄疸脉(浮大顺。沉细逆。腹实顺。泄泻逆)。火瘅脉(浮洪顺。沉细逆。身热顺。身冷逆)。

已上脉。是小儿五脏之根本。若得其顺。则知其可治。若得其逆。则知其不可治也。纵有生者。十难一二。

七表应病。

浮(寸口风热头疼。关上腹胀胃痛。尺中大便不通)。芤(寸口衄血吐血。关上泻血痢血。尺中小便出血)。滑(寸口吐逆恶心。关上胃寒不食。尺中渴饮不休)。实(寸口胸中烦。关上腹满。下利切痛。尺中小腹胀。小便淋涩)。弦(寸口胸心结痛。关上胃寒不食。尺中小便赤涩)。紧(寸口头疼心痛。关上腹内刺痛。尺中小便急痛)。洪(寸口头疼壮热。关上吐逆不食。尺中小便赤涩)。

三部一脉。

三部俱数(身热惊搐。烦竭心燥)。三部俱缓(脾热口臭。吐逆寒热)。三部俱弦(肝风拘急。欲发惊搐)。三部俱浮(心腹疼痛。急则惊癵)。三部俱芤(久患泻血。吐血溺血)。三部俱洪(发热惊悸。大小肠涩)。三部俱实(胃壅不食。或即下利)。三部俱急(巢氏云。主小儿惊癵)。

脉应杂病。

数(为热属腑)。迟(为冷属脏)。阳数(主吐逆。不吐必发热)。阴微(主泄泻。不泻必盗汗)。沉数(寒热。寒多热少。亦主骨蒸)。紧数(寒热。热多寒少。又主骨热。急则惊癵)。沉紧(心腹疼痛。短数同就。主咳嗽有痰)。沉细(乳食不化。亦主□□□痛。下利)。沉伏(为积聚。主霍乱)。微缓(泄泻。乳不化。沉缓同)。微涩(瘈痵。筋挛。微涩主痢血)。微急(寒热。吐血)。微浮(嗽)。浮滑(宿食不消。亦主咳嗽)。浮紧(疳气。耳聋)。弦紧(潮痛)。浮弦(头痛身热)。浮数(惊热)。紧滑(吐血。恶心)。心急数(惊癵下利又主疳淋)。肺甚急(颠癵。风癵。痰涎流溢)。肺浮实(鼻塞。大小便不通)。脾微细(不吐则泻。难治)。关紧滑(主蛔虫。尺沉同)。尺微细(溏泄。冷痢。乳食不化)。尺微涩(便血。无血必盗汗)。脉过寸口入鱼际(主遗尿)。

七表八里脉。乃是五脏六腑脉也。盖小儿纯阳。有病多见七表脉。为属阳脉故也。主病有验。八里脉所以不见者。为属阴脉故也。设是小儿有八里脉者。必发寒癵。孙氏云。阳脉急甚必变阳癵。急惊风也。阴脉沉迟。多变阴癵。则是慢惊风也。是以八里脉多不经见。

小儿脉诀并歌

凡小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十至为发。五至为内胀。脉紧为风癵。沉缓为伤食。促息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热。伏细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多喘呕。而脉洪为有虫。浮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婴孩有疾未能言。筋骨肌肤尚少坚。脉理末全难考据。当观形色定由缘。面带青色肝之病。赤色心病因可必。白为肺病黄属脾。黑色属肾斯为得。黑死还生死可生。红深时气有疾停。青赤已受脾风了。青黑应传入慢惊。发热鼻冷是疮疹。耳冷应知风热证。通身皆热是伤寒。上热下冷伤食病。更将虎口纹色看。或红或紫伤风寒。青惊白疳黑中恶。黄困皮端皆可观。纹直是惊曲伤损。沉隐为风因可识。曲外为冷内食伤。纹得短少当安逸。五脏部位怕相承。更看禀受有亏盈。阴阳表里不可乱。补泻过多须辨明。五百七十有六日。大小变蒸数已毕。血荣气盛脉理全。诊候方能无所失。男左女右不相干。须臾一指盖三关。浮风洪热惊须数。迟冷沉虚实积然。脉浮固知感风候。浮大伤寒宜审究。浮紧惊风不可当。浮数风热应须有。浮迟之脉有潮热。乃知胃寒无所守。浮虚盗汗睡中多。浮洪胃口如火炙。泻痢浮大不可医。口噤不食亦堪悲。脉洪腹痛多呕逆。定知虫动不容违。脉弦为风或为寒。弦数之脉疟未痊。弦急因知为客忤。气或不和邪所干。脉沉带紧为腹痛。紧数为惊多瘈痵。脉牢而实大便难。牢紧痵聚何能动。脉浮濡泻为虚弱。久亦变惊上还作。虚紧伏热致生风。虚濡漫惊真可邈。脉沉而实为有积。沉数骨间须极热。沉迟虚冷岂因无。沉缓食伤多呕逆。脉缓筋细皆为冷。乳食不化两相宜。单细疳劳伏气攻。小大不均恶候省。蒸变尺寸脉不拘。既曰变蒸何必惊。脉如雀啄风癵疾。直上直下亦惊名。

形候验病诗

额上多青色。惊疼卧不安。赤时身壮热。黄燥汗难乾。

素问云。心热病者颜先赤。心气合火。火气炎上。指象明候。故候于颜。颜额也。

毛发燥乾黄。惊疳体似汤。热除须有汗。微渴意恓惶。

毫毛毕直。主伤寒作热。素问云。寒客于人。使人毛发毕直。皮肤闭而乃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之。

左脸连腮赤。身躯发热时。肝弦筋脉急。惊哭又攒眉。

身热攒眉主头痛。不热攒眉主下痢。素问云。肝热病者。左脸先赤。肝气合木。木气应春。南面正理之。则其左脸也。

右脸腮青白。时时咳嗽频。痰涎多呕逆。不食少精神。

素问云。肺气合金。金气应秋。南面正理之。则右脸也。

两脸微赤因潮热。夜间发作日间歇。久则令儿气血虚。骨肉如蒸四肢厥。

有一等小儿两脸常赤。是血气状实自然也。非热所作。若脸赤有热者。色必憔悴。养生方云。气虚则发厥。谓手足冷也。血虚则发热。谓肌肤热也。

两脸腮青黑。多啼无奈何。惊疼是进退。腑脏不安和。鼻燥身粗促。孩儿衄血因。黄时尿不利。赤色热多嗔。鼻燥儿多哭。皆因肺热为。白青连口鼻。吐泻食伤脾。

目鲜目眨目青惊。直视心肝热已成。二脏战争风火盛。(肝主风。心主火。)渐看搐搦动双睛。

钱氏云。目赤兼青欲发搐。目直身反强直生风。又云。肝风热目连眨。万全方云。目若目睛青脉。左胁下必硬。多吐涎沫。扁鹊云。目睛青脉主癖。凶也。

有积眼睛黄。春冬骨似汤。夏秋多泻痢。疱肿嗽难当。两目疱浮肿。皆因久嗽为。睛黄脾有积。潮热有疮痍。

亦有目疱肿不嗽者。因积食伤脾。久必虚肿。有目肿腹胀者。必利色无常。

眼深微黑睛微赤。必生耳聋肾受积。眼梢如有细红筋。内吊惊风是踪迹。

印堂多青黑。腹痛夜频啼。睡卧时惊悸。无欢日惨凄。攒眉因下痢。疳积面黄浮。吐泻形容白。唇乾渴不休。

伤寒身热攒眉者。主头疼。

黄色人中畔。儿因食物伤。形青便淀沫。脾胃不安康。唇白儿须吐。兼成失血形。(红赤亦同)唇乾唇皱渴。夜热不安宁。久渴泻唇红。(以上虚证不可用凉药)。

有积唇黄色。看看作肿形。脾虚多夜起。粪白臭酸腥。

唇青脾胃怯。肠冷痛非常。畏食多嫌乳。憎寒面色黄。

青肝木色。唇主脾土。木来克土。知脾弱不能食。巢氏云。小儿脏气不和。血气为冷所乘。即口唇青白。亦有脏气热。唇生疮。而风冷之气入疮。虽瘥后血气不复。故令唇青。

口臭(或作燥)唇焦赤。肠中粪不通。气粗多作热。睡卧不和同。

紫色唇间见。流涎口畔垂。蛔虫攻刺痛。久则致尪羸。

涎流唇紫蛔虫积。痛作疼时汗出多。虚痛若来脾胃冷。虫消积泻保安和。

舌白乾焦燥。焦黄并热为。小便难且涩。心火渐蒸脾。

如小便不涩。必焦黄。舌肿厚。急欲乳不能吃者。此因邪热客入儿脐。流入心肺。即舌厚唇燥。不急治杀人。洗心散。导赤散。墨鱼切片子贴舌上。百草霜盐等分。和涂舌上下立消。舌黄舌上出血。舌肿舌裂舌上芒刺。舌焦舌黑舌赤。并与地黄汤。方见(舌胎舌卷同)。

两耳前微赤。疳攻必耳聋。微黄惊入肾。戛齿睡魂中。

颐下微黄亦主之。或曰女子无肾。素问云。脆胎者系肾。

白□光白青形面。心烦泻又惊。躽身啼腹痛。脏腑作雷鸣。

面色青兼赤。惊来热亦成。色青肠胃冷。腹痛但啼声。红赤伤寒面。

心烦热不安。眼解惊必作。风盛变多端。

有一等小儿面黄不赤。却发潮热。伤寒壮热者。必唇乾燥。或气微促也。

面白黄皆见。心烦泻不调。因伤常夜起。乳食不能消。 面色兼黄赤。惊疳发病因。睡中多叫哭。潮热损精神。 胃热身金色。脾蒸面眼黄。不宜肠自利。黄疸病难当。 头面青筋起。嗞煎不肯眠。身躯才发热。惊哭握双拳。

唇红面赤睡难安。头黑青筋惊气蟠。冷气入肠成内吊。虚风在胃变多端。躯身叫哭为非祟。拗颈啼声欲作癵。不久自然惊搐候。阴阳邪正互相干。

弄色非时变。胎气客忤惊。红青须发搐。兼黑痛分明。

钱氏云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泽者死。孙氏云。弄色为夭色。夭色者死。

下颐色(微红)亦主耳聋热聚小肠中。结涩膀胱内。令儿溺不通。

素问云。肾热病颐先赤。肾气合水。水性润下。指象明候。故候于颐。古书有一证面青目兼黄。小便涩异常。亦主滑。

喉中多哽气。噎饮欲生惊。二证皆癵疾。看看搐搦成。

便黄因内热。红赤黑同看。绿白青皆冷。疳肥食臭酸。

有一等淡黄沫。如蟹之吐沫。黄如槐花者。虚热。治法在后。

伤食酸馊臭。兼疳泻白肥。积停物不化。结实久还稀。

小儿多要吐者伤胃中有宿食。宜下之妙。丸子下益黄散补。若此吐唾者停饮在胃。黄龙丸以白术橘皮煎汤送下。孙氏云。小儿饮乳吃水正。乳吃食正。食饮水并成痰饮。钱氏云。口中吐沫。后必虫痛。

面黄目白少精光。多睡嗞煎被食伤。呕逆出闻酸气息。时时腹痛阵难当。先下后补。

右验实积痛。钱氏云。凡积痛。面黄目白无精光。多爱睡。畏食。大便酸臭。轻者磨去其积。重者下去其积。腹痛亦去矣。

时行疮豆数日前。状似伤风面脸鲜。乍热乍凉头有汗。虚惊虚悸手多牵。唇红体热时加喘。鼻清耳冷只贪眠。目涩气粗频嚏喷。定知疮疹有相传。

疮疹多惊悸。时行候一同。憎寒偏要水。发热又嫌风。目涩双睛白。疱浮两脸红。嗽涎声哑嗄。呵欠睡蒙眬。 疮豆相传染。时行若感风。唇乾唇绿白。目涩目微红。 疹出眉先皱。疮来鼻不通。皮毛寒耸立。麸豆隐其中。 时气行疮豆。形青面脸鲜。嗞煎头有汗。恍惚手多牵。 嚏喷兼微嗽。嘘呵只爱眠。睡中惊起哭。疮豆欲相传。孩儿惊搐定。体热状如汤。班疹藏肌肉。身凉出豆疮。 身热心烦躁。惊来耳似冰。指梢俱带冷。豆搐甚分明。

汤氏杂病形证歌

鬼气皮肤里。相传脏腑间。肿虚知水病。瘈痵似风癵。发热浑身涩。头痛心腹攒。小儿还有此。服药急医看。

时气皆因节令亏。头疼壮热汗微微。良工仔细看时候。但作伤寒病治之。(宜服羌活散。惺惺散)。

热气流传脾胃居。致教黄色在皮肤。须知其病真何似。可用烧钱问女师。(此证宜服五苓散。煎茵陈汤调)。

热气还逢府气冲。便成结毒在肠中。身体若烦多燥渴。更兼尿粪不能通。(此证宜利下。轻则利之用四顺饮。重则下之。用金星丸)。

时气还须早早医。变成败气切须知。差乍寒乍热无时度。或往或来体渐羸。(小儿骨蒸者。皆因时气不治疗疗。渐成败气羸瘦。寒热往来。便是疳劳。宜服地骨皮散。次服星露膏。鳖甲散)。

阴阳邪气两相并。脏腑阴阳各竞争。发作有时名是疟。早须医治莫留停。(此疾宜服正气散。并疟药草果饮)。

虽然吐下热犹余。盖为元因脏腑虚。热盛虚时皮肉涩。致令燥渴不能除。(此候宜服五苓散。以上俱是时气传变。有此等候。初无治法。学者当审其根源。量其轻重虚实用药。何患不痊)。

时气虽然瘥。犹多余热停。气填须不食。颊冷面皮青。

热盛血兮血散行。鼻出血兮人可惊。皆因汗而不得汗。上壅喘兮闻有声。(大凡时气与伤寒病相似。初病在表。速而汗之。庸医恐误失表。渐入腠理。其热循于经络。血得热即散。从鼻中出。故其名红汗也。宜服小柴胡汤。大便秘用大柴胡汤)。

病未入而先下之。乘虚入腹怎生医。痞满喉中生喘急。结胸之候切须知。

伤寒热毒胃中存。久作班疮发满身。若见舌唇浑似墨直教性命在逡巡。

黄病皆因胃热为。痢加腹满脉沉微。见此候时休用意。若言魂去定难医。

百日孩儿忽作黄。非干瘟疫及时殃。只为胎中遭热盛。勿令人灸作成疮。(此候乳母宜服生料四物汤。用生地黄赤芍药乃是也。儿亦服之)。

疟疾因何渴。皆因脏腑虚。热余多饮水。结块腹中居。

小儿胎里受风寒。生下令儿不得安。腹痛躽身频哭泣。良工依此细寻看(此名躽啼。宜服钩藤膏木--香等药)。

风冷伤筋脉。四肢全不仁。痛因风热搏。缓是热伤筋。寒客于喉里。啼声似哑人。温和用汤药不尔损精神。

小儿虚肿一似吹。盖是风邪夹气为。若见皮肤如熟李。此名疳水听因依。(此候宜服塌气散。并五苓散加木香青皮。用灯心煎)。

脾为土壤不克水。便为肿满入于脾。肿毒赤时还热痛。水居血气即成之。若看此候须审细。莫教差误使倾危。

太阳入耳助听聪。气滞多应耳必聋。鸣是风并气相系。痛因脑户有邪风。

肾热郁蒸聤耳患。渐深疼痛出稠脓。不痛即非风与气。盖缘风水入其中。

热气薰肝眼必昏。有其轻重必须分。轻疾热多多热泪。重生白翳色如银。赤目眦头成努肉。蒙眬睛上似浮云。洗肝饮子频频服。只此良医是异人。

小儿饮水久停肝。翳障全无辨物难。夜里不明为雀目。青盲昼夜一般般。

小儿眼里热班疮烂。发渴无时痒复疼。盖为热气伤眼睑。世人俗语号胎风。

毒热喉中热作痈。名为喉闭食难通。马脾颔间生肿痛。重必心烦命必终。(凡有此证。急宜吐出恶涎为佳)。

胃热皆因血气强。四肢温壮小便黄。表里热时烦燥甚。渴多身体恰如汤。 客忤多因人物冲。更遭鬼气亦相逢。吐下青黄并白沫。水谷闷胀痛又攻。 面色青红时变色。脉弦急数不干风。一似惊癵无上视。早须医治莫从容。 小儿气弱命中衰。魂魄多因被鬼持。其候痿黄频哭泣。冲人冷气早须医。

乘年衰兮逢月空。失时和兮三虚中。遇贼风兮还卒死。一如鬼气候须同。脏腑未绝兮须再活。急须救疗莫从容。

疝气因何得。邪风在肾经。流传并血聚。如此渐成形。冷气结在脏。因兹小腹疼。本经无补法。疏利药通灵。霍乱因风冷。忽然吐泻并。有时连腹痛。或即绕脐鸣。乳母因伤冷。孩儿有宿症。夹风身发热。脏实更头疼。

小儿吐痢早须医。总是肠虚胃逆为。更有中他汤药毒。必加烦躁在心脾。

风冷伤于乳。变坏汁须凝。孩儿生呕逆。气喘腹彭亨。解脱当风处。洗浴向檐楹。哭中还喂奶。气逆在胸停。呕吐从兹发。良医谙本经。(当令乳母服顺气酿乳药)。

血为荣兮气为卫。二气相须无阻滞。忽然血被气来侵。所以妄行不循位。血随气上奔心来。吐出鲜红争忍视。便须服药急医看。解热凉中依次第。(备急即服藕汁及萝卜汁。治法当顺其气。次行血)。

产母怀胎忌数般。莫令伤冷或伤寒。生下婴儿不吃乳。更加腹痛肚皮坚。

乳哺寒温不着量。致令壅滞在胸堂。更兼新乳相投触。不得安和乱胃肠。因成吐唞须医治。诊脉轻浮寿必长。

衣厚伤热损小儿。热蒸津液透肤皮。致令身体连头上。汗出流珠污湿衣。

小儿血气未调和。腠里开疏易染疴。将养伤湿成盗汗。早须医治莫蹉跎。(此候有二般。有虚汗。有心血溢汗。治法不同。切宜详审。虚汗乃脾虚不能克制津液。当补脾。心虚溢汗两脸赤当歛心气。凉血为佳)。

饮乳并伤水。为痰结在胸。令儿乳不下。吐沫似癵同。实则身烘热。谵言入梦中。早须药医疗。取久变惊风。

三焦若不调。胸中寒气极。烦满喘气粗。嗳出酸气臭。乳哺不能消。结聚成症癖。有形名曰症。浮动为症积。弦强癖之元。分明记胸臆。

胸中热兼实。荣卫不通彻。脏腑不调和。经中名痞结。气满腹肚胀。时时加壮热。不用问神明。此是分明诀。

察形证神色 凡看小儿疾病。先观形证神色。而切脉次之。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黄脾之病。面黑肾之病。先欲别其五脏。各有所主。次看禀受盈亏。胎气虚实。阴阳二证。补过泻多。当救其失。兼五脏六腑表里各有相应配。若能明其标本。则神圣工巧自然有之。

察形证歌 摇头揉目。肝热生风。眵泪憎明。三焦积热。鼻生清涕。肺受其寒。颊赤面黄。风伤脾热。霍乱吐逆。胃积气伤。泻痢不常。气攻肠滑。面青呵欠。惊风传肝。盗汗频频。脏腑虚热。伤寒惊搐。风盛发狂。胃热生斑。气伤冷厥。长吁啮齿。风盛气生。上窜摇头。流涎胃热。肺壅气伤。咳嗽咯血。涎盛发齤。积伤风热。小便淋积。热聚膀胱。疝气因啼。胎中积结。奶脾痞癖。因物所伤。喉闭丹疮。肺之受热。爱吃泥土。脾脏生疳。呕逆痰涎。蛔虫上出。鹤膝解颅。因风腑热。审而用之。细详使药。

病症疑难

逆证似顺 顺逆有别。阴阳不均。证候相加。色脉致乱。惟是惊风发作。按脉察证以较之。阳候证脉。俱得其阳阳者顺也。阴候证脉。俱得其阴。阴者逆也。阳候有阴脉者。其证欲传。阴候得阳脉者。其证反是也。谓如急惊风。乃是阳癵。得脉沉细迟弱浮数洪弦。阳中之阳又有得脉沉缓。阳中有阴。慢惊风乃是阴癵。得脉沉细迟弱。阴中之阴。又有得脉浮大阴中有阳。所言逆证似顺。乃谓阴乃谓阴中有阳。助阳不醒。回阳不生。其候偏亏。虽则阴中有阳。其阳非真脉。使有疑二。不可攻理。详而知之。察其可否而后已。

阴证反阳 小儿伤寒。惟察表里而理之。不以阴阳证候究竟者。盖无关前关后之脉。所谓纯阳之孩。合而言之。此说惊之阴候。慢惊是也。凡儿吐泻疾作慢惊。其候无反证。良由急惊传来。已成阴癵。药用寒凉。证入慢脾。药用燥热。其候反阳者。反从阳也。其脉愈盛。其证愈逆。故云反也。阴阳俱坏。实为难治。医工不知所以。但见其搐搦。肆意退热截风。良久却不引搐。但只合眼聚痰。冥冥如睡。证候有如此。何药理之。

阴盛强阳 慢惊风候谓之阴盛。及其欲绝之时。虚痰上攻。咽喉引气。呼吸粗大。其脉浮数。其证强阳。得之医工将谓阳回。以得其所之。宜与下痰药。用大迅。痰涎随药而下。儿命随药而亡。众言医杀之。非也。谓不识证绝而用之。虽不下药亦死矣。

虚极生热 疳疾有作。斯证初发。即谓疳气。次第传至疳极。是谓虚极之后。阴阳二气不匀。上下气不升降。荣卫两虚。脏腑滑泄。岂可攻疗。善医疳者。随顺药饵以助之。淡薄饮食以扶之。荣卫善得均匀。气脉方得升降。既而阴阳二气已得调和。脏腑已自充实。肌肤已自肥壮。医工已知疳传虚候。名作疳极。遂与补气药。服之稍多。反生大热。所谓虚极勿补。热盛烦渴。疾作疳劳。名曰丁奚。皆由药助。虚极生热而致之也。

冷极必寒 症积已作。证候所传。自是孩童饮食不化。气滞中脘再食停气。复伤前积。积之为病。皆致其冷。冷之既久。脾胃虚怯。虚怯既存。阴阳相胜。寒热间发。痞癖有加。脉气无定。医工不理阴阳。令其匀平。但作痰疟治之。利下大速。疾不去根。为患反重。难施和剂。良由动利脏腑。虚必入腹。发作烦燥。腹肚胀紧。气喘短促。难以调治。此等证候。究心无忽。保全是幸。

热多作燥 热分内外。身藉阴阳。一气受邪。三焦致热。三焦者。本质无状。隐伏得名。所通五脏六腑相干。血脉皮毛。温平由实。燥热由虚。静则为一名。动则分三所。上焦喉管至于臆。中焦至于中脘。下焦至于丹田。以大拇指展中指作一握。自咽喉坎处分作三停。则知上中下三焦所寓也。温极则热。热盛则燥。燥盛则焦寄于其中矣。大人患此。犹尚不可。况小儿三焦隐伏。热多作热。寒凉之药。所投不堪。毕竟从长。何剂调理。若不早疗。疾作无辜。

理实致虚 虚则作疾。实亦是病。按实理虚。遣病去疾。内知其冷热。外审其证候。三实两虚。神不安居。三虚两实。人有得失。虚之为病。其候则速。实之为疾。其候则缓。实未致害。虚则作祸迅矣。肝心脾肺肾子母相生。肺肝脾肾心五脏相克。且如脾胃经虚。呕哕不食。又心气不足。惊悸有作。所疗子母俱虚。小便闭涩。利之可乎。所以知其内者。母虚靠子实。子虚藉母荣。又肺家有热宜泻之。否大肠滑利宜温之可。医工但究母虚脾病。理其子实。若攻其子。则母亦虚。所谓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脾病泻心。理实致虚矣。

利表伤里 伤寒痘疹。皆论表里。二义不同。所受反是。伤寒所传。从表入里。痘疹所发。自里出表。作热形证。与伤寒颇似。病家不究轻重。所受相尚。与服升麻葛根汤。或过剂饮饵。其表里已解。其汗不止。汗出稍多。里虚作渴。且热乘机。悉化疹痘。自然逈出所缘。逐其热利其表。遍出虽多。疹亦不成。痘亦不是。比比小赤。由其热尚是有限。里外不相续。荣卫不加助。即于中道而废。渐加黑陷。非食毒感风之咎。自是助发大过。失其自然之理。至死莫知其由。是谓利表伤里也。

退热作渴 小儿发热一证。与大人同。热在三焦方渴。肺惊不利。虚烦方渴。上盛下虚方渴。水火不相济方渴。伏暑蕴热方渴。津液燥竭方渴。渴证本无。但有其热。热在乎表。攻动其里。里自无热。受之以虚。表热传里。反致其渴。表里俱虚。引饮入脾。头面手足受湿。虚浮作肿。医工下之。徒增其病。宜与扶表救里。庶几有命。

疗惊发风 有痰者必有热随之。有惊者必有风继之。利其惊风。必先散其热。则痰不生。此医者流。所得其宜。调理证候。截风定搐。以明其要也。常见豪贵家。才见孩童有热。不问原因。便投惊药。日辄数粒。月既积多。虽则惊悸不作。忪恐无妨。其儿所服寒凉药多。脾胃虚弱。不吐即泻。遂成慢风。更与惊药。愈加其疾。调理医工。当究之也。

风痰隐久 风者肝主之。肝稍不和。则风所由纵。痰者脾主之。脾若不壮。则痰所由盛。痰之与风。惊之与热。四证互在。流行于经络。传变它疾。风痰相袭。久而不化。隐在肝脾。所由饮食冷热。相干不散。虽则疗理愈而复作。以至长成。且风痰常在牙颊之间。吐茹无尽。生发有因。或作齤鼻□合。或喘息。或硬牙关。或肿颐颊。临于肺则咳嗽。干乎心则恍惚。善术医士。未能速下其痰。恐风猖狂者逐其风。又疑痰作梗。须是风痰并化。妙药奇方。逐渐减瘥可也。食不禁戒。服药无功。若疗风痰。不可缓致。久则发疾。宜深究之。

惊热无时 因惊而得热。其热常发。不系乎心。而属乎血。更加气血荣卫。不得循还。惊热时常发作。或生疥癣。或发疮痍。热来神困心虚。热去唇焦口苦。呻吟求饮。恍惚忘饥。儿孩受此艰辛。药饵如何救疗。人参、羌活、蝎尾、当归之类总不相关。更寻妙饵可也。

恐悸喘息 惊悸心属。喘息得同而言否。愚曰。非心主之。若心所受。其疾不作喘发。是知肝脏魂魄不安。恐悸伤乎肝肺。肺受其惊。而受其喘。须求水饮。肝受其惊。发喘细细。若张口大喘者。肝肺俱不利。镇心安神。调气定喘。未必尽善。当于损益魂魄。丸散泻心补肝。立见功效。

食噎咳逆 儿孩睡息。魂魄恬游。击响高声。伤乎其神。睡中不稳。乃心不宁。乳幼饥渴。饮食宜细。掇物触志。伤乎其气。令肺作噎。肺脾发噫。其气逆不升降。其志分不伸舒。阴阳差忒。胸襟郁闷。良久取气。发声含饭。面黑。啼哭声焦。轻则咳逆致燥。盛则咽塞不通。所受之后。常作咳逆者。良由食噎触击。闷挫关窍。宣通脏腑。即宜升降。荣卫乃利。若不早治。咳逆肝伤。终身致疾。而难疗矣。

令子无辜 夫人所藉者阴阳而生。所宜者气血而长。血气不顺则五脏以违其和。阴阳不均。则百脉乱其体。流之于表里相参。注之于经络致急。凡周晬乳儿。等闲捉挐。又更齐齿。身体。检束。头目摇动。此乃阴阳有亏。荣卫失正。疾名胡孙禁。十二种无辜疾之一也。母情不识。见之喜笑。复作体态。教令如其然也。久而不已。愈加其遍次。非风痰之所攻。无惊热之致作。当为舒其气。调其脉。均其阴阳。适其寒温。受气不足。三才降。气数成。方谓为人。万象论功。道合始知得志。胞胎既备。心定神全。血脉未充。骨萎髓薄。筋力藉乎骨体。智谋出乎心神。为人恍惚者斯可知。多忘者应由是。伛偻者乃如然。侏儒者必告此。不及数人。重者候存。五软太过。受之深者。身负五硬。由其肺心肝肾。所属者气血脉筋骨。所受者体舌臂项膝。其或有疾于证候。不及议者。往往无辜。无辜形体必定。受气不足。谓之五硬五软。只许闻名。稍有求医。难著方药。后进孰谓堪与疗理者。野老付之一笑。

饭多伤气 幼孩未降。形处胞胎。籍母气血滋荫。由如养素。已诞之后。继时吻之以乳。乳者化其气血。敷养肌肤。百脉流和。三焦颐顺。身体渐舒。骨力渐壮。三周所庇。一生为幸。其或母因产得疾。血竭气耗。乳不成汁。当召--看顾。贫乏之家。食不继口。奚能讲此。其乳少其食多。不益儿体。其有不产之妇。抱幼继宗。终夜号啼。惟饲饭食。初伤其气。次伤其形。久伤其神。重伤其命。萎羸声急。躁哭皮皱。项软足垂。唇焦骨露。但见有眼。时光将久。气散神败。凡人生子。吮乳为上。独以谷食扶持。十中未保一二。抑服圆散。堪笑强为勉之。急假乳荫。庶得为人。死中半活矣。

脐肿受热 初生未及荫乳。洗罢便用断脐。带留一握。绵裹三重。受气根全者。其脐自深。成胎数阙者其脐自突。脐者受质之根也。为人之本也。形体之基也。元命之寿也。迭月之前。一腊之后。其儿脐红高肿。不作水湿。亦无风候。但将胸堂仰起。呃呃作声。阖家无见。责之老妪。有伤脐带致之非也。召愚一观察之。知心气受之胎热。与利丁火。少顷不展胸堂。呃声遂止。越宿视之。脐根复本。医工与传。故书于楮。果其宜哉。谩举捧颐。以诮之云尔。

治胎中受病诸证。

鬼胎 妇人产育有患鬼胎者。庸鄙谓妇人纳鬼之气而受之。实非也。鬼胎者。乃父精不足。母气衰羸。滋育涵泳之不及。护爱安存之失调。方及七八个月已降生。又有过及十月而生。初生胎气血虚羸。降诞艰难。所言鬼胎者。即胎气怯弱。荣卫不充。致子萎消。犹如果子。结实之时。有所荫藉不到灌溉为物褊小。其形猥衰。无有可爱。如此之谓。胎气怯萎。常与丸散。扶挟乳哺。匀调气血。充荫肠胃。固壮即保其尽善。盖由受气不足。禀赋不全。忽而横殇。非可惜耶。

魃病 小儿有患魃病者。非五脏传变。亦非六腑所主也。缘儿生后。方且周晬。母腹有孕。血气所荫。分之两端。是故胚胎渐伤。乳汁成毒。虚邪相攻。儿吻致疾。歛率其气。郁伤其神。魄令儿疳。虚尪羸枯。憔悴烦燥。朝昏呕哕。日夜不可得疗。但速与断其乳。温平胃气。和顺血脉。自然而愈。其有萎怯致病。乃成无辜证。(巢氏病源。小儿被魃病者。妇人怀妊。有鬼神导其胞中。胎嫉妒而致服他。故令小儿病也。妊娠妇人。不必悉能致魃。人时有此耳。魃之为疾。频频下痢。寒热往来。毛发髟□手髟□宁。情思不悦。是其证也。千金又论曰魃者小儿鬼也。凡妇人先有小儿。未能行母继有胎妊。儿未节乳。渐觉羸瘦骨立。毛发稀黄不长。时作壮热。大便不匀。乃魃之证也)。

胎气 初生芽儿。三朝之后。满月之前。所受诸证作疾。轻重不同者。盖由胎气禀赋有强弱。其母饮食恣令饥饱。起止无忌。坐卧不择。令儿得疾。不寒即热。不虚即怯。热乃作壅。寒乃作泄。虚即作惊。怯即作结。寒则温之。热则凉之。虚则壮荣。怯则益卫。惊用安神。结用微利。详审用之。不必过剂。

胎病 芽儿胎病。谓月数将满。母失护爱。或劳动气血相干。或坐卧饥饱相役。或饮食冷热相制。或恐怖血脉相乱。胎气有伤。儿形无补。或因动土兴工。或由营葺卧房。又因胎气燥热。儿生艰难。母生惊悸。以致乳汁不和。儿吻成毒。故能作热。令儿食即呕吐。眠不定席。神不安稳。闻响即掣。若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先宜顺气。次服四顺。若不安愈。葱根必效。

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窜。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怕物。视作定目。若不早疗。恍恍惚惚。形体虽长。情性乖拙。为人多荒。朝记夕忘。虽久受病。不如无生。盖父母但知惜其娇姿。安养无用之儿。如此者。凡胎气服药。至用贵细。若以常方。难言功效。

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儿当受之。生育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则恐。声响即悸。若不绷抱安床。取次难为调适。既有胎惊。将传胎风之候。产母谨谨忌食。一切热毒之物。若作寻常。毕竟难拯。盖是血脉柔弱。脏腑虚怯。不堪重剂。何可攻击。是使智者怯惧。受之若轻。热已自散。即于项上生疖。其大如拳。名曰惊气。须当破之。而后合之。勿傅毒药。恐伤肌体。不惟伤坏。深恐为祸。

胎病风痰 儿在胎中。母喜食热毒之物。热即生风。脾肺不利。遂有风痰。虽不能损肌伤体。其痰与风相袭。痰多风不散。热盛痰复生。风痰能作热。更加暖被红炉。母食炙火□尃淹藏动风之物。即时害生。药非不验。乳汁之咎也。如儿或患风痰。不必下截风化痰药。但清心肺凉膈。利顺三焦。则自然安愈。亦不可太凉。恐寒伤脏腑。宜以消风散。吞下白丸子至良。合小作丸。

胎病结热 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及至生育。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閟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弩力停郁。急以三黄丸或四顺七宝。以通为度。不必过剂。切不可积丸子药。不惟无益。恐反为害。

胎病为寒邪 儿在胎中。母因感受寒邪。热气烦蒸。传入胎脏。儿当受之。及至生育。令儿关窍不通。精神昏浊。作热加蒸。啼声不响。号叫骇人。未知之者。将谓惊风。妄动脏腑。或妄镇心。良由所受寒邪。初只在表。久则传里。邪气乱真。血脉皮毛皆不得其便。腠理所拘。邪不得解。变蒸有违。气血致伤。烦燥益增。无能自畅。但与小柴胡汤。服之稍轻。次以人参羌活散。然胎中所受。未分表里。既生荫庇。当议和解为良。

胎病荣热 儿在胎中。母喜啖姜瓜。古人有云。修灶缺唇。食姜余指。盖姜性至热。又是淹藏。攻及血脉。传入经络。轻则令儿遍体生疽疮。延毒热疮丹疮之类。经年发作。或于头额生核。重则大发。痈疖溃则烂坏皮肤。十死一生。何堪忍见。初生幼孩。毒气加盛。肌肉柔弱。参术托里。杞柏扶肌。常与清心。平调血脉。母慎其口。父抱令暖。医工顺理。以扶其危。

胎病卫热 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否则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其真气。攻以阴邪干乱。心魂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常昏困。腹急气粗。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食早晚。精神少具。宜平调脏腑。脏腑既正。热自散止。

胎病脏寒 儿在胎中。将顺其月。母喜食诸生冷物过度。冷盛既寒。肠鸣泄利。时时有作。生育之后。儿腹青脉。膨胀虚紧。乃是虚气入腹。呃呃作声。日夜不禁。虽则渐长。终是脏腑阴阳二气受不匀调。若不温平分气。长成痞结。阳结易治。阴结难医。诚宜抑母服药。庶得乳温。令子调和。

胎病潮热 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经络荣卫。为热所伤。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作热潮来。先寒关紧。身体作颤。庸工未谙其理。即以艾炷灸之。经络未痊。用之枉究。但与调中。均其阴阳。若是肚紧。宜以全条蛇蜕。米醋炒令热。手帕盛系脐上。渐安。

证候发端

急惊风候。医云阳癵也。手足搐搦。涎潮大热。医家下之。往往利以轻粉。或水银、巴豆。皆有毒药。既已苏省。精神犹向昏沉未快。乳食者或有余热。其候欲得安痊平和。只可用平稳药调胃气。不可便与燥热药。若与服之。其候复作矣。(小儿惊风之后。胃气多虚不食。沉沉默默。或泻尚不止。只可助胃生气。以截风药移在生胃散或观音散中。谓用全蝎、天麻、僵蚕、白附、防风、羌活之类。生姜枣子同煎。自然胃壮泻止。诸风不作。虽则惊热及搐搦皆去。其精神未爽。不可便谓无事。若用补药助虚。乾姜、豆蔻、硫黄、附子之类则热复来。其候又发。凡治急惊之候。正谓医疗。岂可遽云调理。用药乃在一时之久若竟宽缓。证候转加深重。医者既知当下。即可量其轻重。如病五六分。只下三四分许。随通且利。热去痰消。则病徐徐减差。若不揣度。一概并荡下之。太过伤害脏腑。疾转阴候。乃作慢惊风候。岂可临时生胃回阳)。

慢惊风候。医云阴癵也。良由急惊用寒凉之药太过。转动深重。传作慢惊。或因吐痢不止。而成慢惊。或因澡浴感风。不解而作慢惊。或因风食二癵。不治而变成慢惊。或因咳嗽下痰。转虚而成慢惊。因由甚众。概而举之。病家怕惊不怕泻。良医怕泻不怕惊。其泻不止。惊风愈盛。若与治惊。更用寒凉之药。且泻转多。病加进重矣。(小儿脾胃虚怯。方作吐泻。其证有五。有热吐。冷吐。虚吐。痰吐。食吐。所言热吐者。谓母饮酒吃肥炙火□尃淹藏。或冒风伤暑致热。儿吻乳入胃。遂成热吐。冷吐者。谓儿胃冷。加以宿冷之物。与食即吐。虚吐者。其儿肌热神困。疳积未消。胃堂久虚即吐。痰吐者。其儿胃气本虚。复感寒邪。生痰作热。留滞胸膈故吐。食吐者。其儿胃弱。饮食不节。强食伤脾。作热神困。吐后即吐之。病家但知其吐。不明所以。且吐兼泻作。名曰霍乱。其吐候又推轻重有五。初则乳自流出谓之唞。唞之不已即谓之吐。吐之不已即作呕。呕之不已。即作逆。逆之不已即作哕。自呕逆哕皆有出声动气。呕者口开而作。逆者心胸上下气逆郁筑。哕者无物可出。即膈虚胃寒引气。哕哕作声。此等候恶。须臾变证。即慢脾风。热吐者。先去风痰。冷吐虚吐与生胃气。痰吐即与下之。次与正气。食吐宜与搨气。岂可一概理之。吐泻不止。脾虚风生。眼开慢惊。眼合慢脾。治之不当。更下惊药旋踵而死。岂可得而救疗。儿分长幼。病察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以泻为速。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则虚之矣。但治肠止泻为良。吐即生胃为正。截风之药。加而用之。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切不可用。亦不可用大热药。其候乃属阴证)。

小儿热证古。分十种为总例。有惊热、疳热、风热、潮热、伤风寒热、疟热、积热、丹热、疮疹热、余毒热。(十种热证。病各不同。已有触类而作。潮热者。即痞癖。热也。类近积热。证先腹肚热脚冷者是。伤寒热与疮疹热亦相类。且伤寒有三种。皆从表发入里。疮疹随五脏所受。从里出表。故不同根。风热与惊热亦相近。疳热与余毒热相类。疳有五证。疟有五候。皆由脾家阴阳不顺。若惊热盛即风热作。丹毒热有数种。皆五脏热毒所作。自上发下曰毒。自下发上曰丹。总之曰丹毒。各随轻重。又有一种名曰龙带。横腰过肚上。或至胸前。相交者重。有如火燔。其候亦同丹治。病后余毒热。诸证皆有之。须适轻重类诸证而调解。不可越前病用药。如伤寒后有余毒热。即于伤寒调理。不及而解。余皆放之。大抵惊热凉之。风热化之。疳热补之。潮湿散之。伤寒热解之。疟热分之。积热利之。丹热消之。疮疹热顺表之。诸证余热。皆和证不可直便独下。热积虚极。先和脾调胃。令其充实。次以与服下。若积证二二并作。何证先下。而急与调胃药服之。稍用倒置不免为它咎。乃计利害。所议积证作疾。无可与之安和。一味当下。斯为良法。有积不可安养。久则为它病矣。惟痞癖证。先宜定去寒热。寒热已去。方可后下。以适为度。下之太过。反生重热。虽有重热。即不宜用凉药。宜以调理胃气药与之。尤宜深究)。

小儿伤寒正受、夹惊夹食(正受伤寒所由感受寒邪。胃冷。脱着。伤于腠理。轻则伤风。重则壮热。头疼鼻塞。流涕。斯乃正伤寒候。又有伤风、伤暑、伤冷、伤湿、皆能作热困乏。但不咳嗽。又有因惊之时而伤寒。故云夹惊。又有因食之时而感寒气者。故曰夹食。大抵伤寒或有它证似积之类。切不可妄下。若下之太早。表里俱虚。难以调理。谓之坏证。大人坏证。尚犹可药。小儿坏证。救疗无门。凡伤寒有惊候。亦不可下惊药。虽夹惊证亦不可用下惊药。幼儿伤寒。只可解表。虽曰用表。不可令儿汗出。如王氏杜薄荷散和剂方人参羌活散之类。若热在里。谵语郑声。于证当下。只用散末药。七宝洗心散。四顺饮。犀角饮之类。不可用丸子。或以取积药下之。其热不去。反成无辜。夹食者于理用下。宜以紫霜丸量虚实而用。须问先伤寒后夹食。后伤寒。然伤寒夹食。乃在于食时之间。惟母觉知其先后。多是不觉。若知之以后受者。先调理之。既不明其先后。即可解表。以俟里证有者。方可与下。为尤善也。且下与表。二理不可并行。且如三日前在表。三日后在里。斯乃大概约而言之。恐后人传之不当。反为其害。凡伤寒在表即解。在里则下。不可以日限为拘。其或有在表里之间。亦宜和解。如又不愈。小柴胡汤治之。又不愈俟传里下为良。大者谵语。小即烦啼。切不可意急取愈。宜在用心。明究表里)。

小儿积证(积证最为要紧。病家将作寻常。医者不急治之。及至传变方觉困重。东汉王氏不言疳与泻及痢。即述证而已。所以治未病之病。凡小儿自幼及长。不患惊风癵痓癫痉有之矣。未闻无患积证者。五脏之所积名曰积。六腑之所聚名曰聚。且小儿只理五脏受病。故不有大聚证者何。腑属阳。虽有病不治而自愈。且胃属腑气。生于渐。乃脾主食。主有疾当治之。脏属阴治之。尤难调治。四季有积。欲下之。理皆可用下药。但当究其虚实。然后利之。既有积气。不能全实。量其轻重。故古人有挨积、磨积、消积、化积、无下积之说)。

小儿有患惊风痰热四证。如何用药。(小儿有热。热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作风。风盛发搐。又盛牙关紧急。又盛反张上窜。痰涎拥。牙关紧。风热极。闭经络即作搐搦。涎拥胃口。闷乱不省。才入中脘。手足拳挛。关窍不通。百脉凝滞。有退热而愈者。有治惊而愈者。有截风而愈者。有化痰通关而愈者。皆是依证用药。不可不究其所以。凡病在热。不可妄言痰。病在惊不可妄治风。病在痰不可便治惊。病在风不可便治搐。凡治小儿。病在惊由痰热得。只可退热化痰。其惊自止。病在风。风由惊作。只可利惊化痰。其风自散。病在痰涎。急须退热化痰。若有搐。须用截风散惊。若以意急。虽治惊。痰不化。热以不退。惊如何自止。化其痰。热若不退。风亦不散。痰如何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

小儿泄泻。除疳泻为虚热。余泻皆脏腑虚寒怯弱得之。(小儿脏寒腑冷。大肠不禁。总谓之泻。分别轻重。究竟缓速。有溏。有泄。有滑。有利。有洞。五者不同。岂可一概而理。溏者糟不聚。由其尚浓。似泻非泻。泄者无时而作。或出不知。利者直射溅溜。气从中脱。滑者谷食直过。肠胃不化。洞者顿然下之。如桶散溃。余更不留。即知其儿脏寒腑冷。泻之作疾。其来缓速。轻重可知。凡儿泻。粪出青色者。盖脾受肝经所制。肝属乙木。能克土。所胜之功。故见本质。由其脏之虚寒。非谓惊也。又泻初黄良久变青色。乃脏寒之徵。又泻药物直过。尤为寒滑。凡虚滑三五次即困乏。若不急与温其脏调其胃。平顺三焦。和正荣卫。即慢惊证候。传变如此之急。欲以止泻药。次第调理之。往往不及。惟务温其脏腑。脏腑既温。寒何能留于肠胃之间。或以热药顿止。则热反为它疾。须先投滞肠药。然后生胃正气与服。切不可意急。过剂投之热药也。稍或脏腑至虚寒。孩童困乏。四肢厥冷者。是谓逆证。当用黑附子、白术、乾姜、量轻重而用。凡投热药。泻止则痢作无疑)。

小儿痢疾。医云五疳八痢。究其理。种数多端。轻重不一。(痢者利也。痢之为疾无积不成。及至积化成痢。且脾胃亦虚。即不可便下。善治痢者。生其胃、温其脾、厚其肠、和其气、无不愈也。若成痢疾。故不可下。下之反虚作渴。浮肿痞满。胀急不食。亦未可便补。补则伤热。能令脱肛。先与禁却一切毒食之物。频与生胃赤调气。或白。即是冷热不调。或受暑致温。即与分阴阳气。利水谷道。若里急即与厚肠胃。肚痛即与和顺气。温脏腑。或纯白者。乃积冷毒加之。即挨去其毒。却与温其脾胃。其痢自止。凡痢疾能饮食可治。不能饮食。疾名禁口。有不食至死。又有毒气侵胃口。亦不饮食。或患痢疾。因食毒物。不见肠头。鲜血频滴。且门宽大。深黑可畏腹肚□□□痛。里急后重。名曰刮肠。日夜频并。饮食在过者。名曰滑肠。此三种痢疾。最为恶候。乃是十二种中。皆能传变。而作此候。凡言小儿美饮食者。饮谓饮乳。食谓食饭。若病中能饮水浆。喜食果子鱼肉之类者。亦助其虚。不能令脏腑充实。须是白粽子烂煮饮可矣。若以葱粿米□壹。粘腻不堪。脾胃之物。尤其增困。幼者吻乳。克化渐安。五脏平和。六腑调贴。然后阴阳自均。气脉自壮。丸散汤剂不必抑之。或有余毒。宜以顺调缓助。不可攻之。又有时气作痢。熏习相染而成。或由天气晴雨不常。阴湿冷热。相干肠胃。糟粕不聚。遂成其疾。腹肚□□□痛。里急后重。他药莫治者。宜服木香、黄连、地榆、川当归、白芍药、肉豆蔻为末。蒸乌梅肉丸。枣子汤下三五十丸。如麻子大。加减神良)。

小儿疳疾其证数端。其候不同。发作不常。治疗不一。方论不等。轻重斟酌。随宜设方。必有可理者。(疳者甘也。疳因脾家有积虚而致。其积不可复食粘腻甘甜生冷炙火□尃之物。故名曰疳。初作名疳气。皆由饮食不节。生冷相投。积伤久滞不化而得之。久则疳气传于五脏。传足名疳极候。又反传名疳逆候。虽食不生肌肉。作渴烦燥。名疳虚候。时发潮热。盗汗常有。名疳劳候。腹大喉细。手足无肉者。名丁奚候。自丁奚翻食吐虫。虚热来去。名曰哺露。十岁以下曰疳。以上曰劳。治劳之理悉不用疳药。盖疾作传足非常。治疳之法。理其气虚。助其血弱。调令脉壮。消其虫子。散去疳热。和顺三焦。无用急力攻治。亦无勉强投药。只可循候而设。不得过剂。若冷药易动脏腑。燥药易损三焦。审察端的。丸散随其轻重。无所失矣)。

小儿诸证。悉皆著载方药。疗理法度。惟有咳嗽一证。究莫能尽。月内芽儿难医。百日婴孩亦难调理。(所言芽儿及婴孩咳嗽难治者。盖为初生血气微弱。五脏未充。肌体未固。变蒸未周之儿。所感寒邪。攻及腠理。表里相干。邪正相胜。阴阳未和。不可强生攻治。妄吐妄下。妄汗妄补。皆令儿疾转盛。不惟无益。甚有伤害。幼儿咳嗽。乳母之过。丸散狼虎。医人之罪。岂特芽儿及婴儿难为调理。小儿有咳嗽。未许一二服药。便见安乐。虽伤寒伤风证候已归平复。且咳嗽尚作。大抵究竟小儿咳嗽。先看有无热与痰。有热在表。无热传过。或是未传。痰稠热盛。痰壅即吐。宜服补肺散。人参、茯苓、麻黄、白术、杏仁、甘草、阿胶、诃子、地骨皮、桑白皮、桔梗。有痰加半夏。风热加防风、天麻服之。自然痰化热散。咳嗽渐愈。未可直用粗涩药。白矾、南星、石膏、雄黄、砒粉之类。宜先滋润。脾肺。次用王氏金华散。少少时时与服。或以白丸子加雌朱脑子。随大小作丸。凡儿患咳嗽。须究表里。未可一向攻嗽。若用金石药直入胃脘。乃成脾风候。手足勾曲。又何所益。巴豆、轻粉、砒霜药下之。肠胃不禁。须臾成风。亦何所益。只用温平与表顺。助其气。滋润肺经。和顺三焦。其痰渐化。其热自退。不必攻击。所谓理嗽宜且补气化痰。益肺生胃。胃开气壮。即嗽渐减。胃正即痰不生。肺滋即嗽不有。然小儿气弱。其嗽作热。与大人一同。而用药调理实不同。又有时气咳嗽。谓天时冷热不同。幼儿虚怯。受患者众。其嗽日夜不辍。或吐或喘。痰热壅盛。至重者利之即愈。谓用大黄、朴硝、枳实、陈皮、半夏、人参、厚朴、柴胡。心神烦闷。胸膈不快。方宜与服。无热与痰。亦不可下)。

审小儿得病之源

大喜后乳食。多变惊癵。 喜属心。大喜后乳食。则伤心。钱氏云。心主惊。惊是癵也。素问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孙真人云。伤阴则泻。伤阳则惊。

大喜后饮水多。成喘急。 喜后饮水。则停于膈上。令胸喘急。通真子云。喜后饮水。水伤于三焦。令气息喘急。圣惠方云。汗后饮水。必成喘也。盖喜属心。汗亦属心故也。

大哭后乳食多。成吐泻。 哭属肺。大哭后乳食。则伤肺。肺气逆则作吐泻。故肺与大肠为表里。钱氏云。大哭后乳儿。多成吐泻。

大哭后饮水。多成嗽噎。 哭属肺。大哭后饮水则气道不通。成痰嗽气噎。圣惠方云。饮水积结不散。故成痰也。又云。肺水气乘之则多咳嗽也。仓公云。哭人饮成气噎。呕吐咳嗽痰水。

大饥后乳食多。成腹痛。 修真秘诀云。饥食过多。则结积聚。又云。凡食不用急。急则不细。不细则伤损脾胃。扁鹊云。大饥急食。久成癖块面黄。

大饥后饮水。泄泻肚疼。 饥后饮水。则冷湿伤脾。脾气受湿。则令腹痛。素问云。湿胜则泻。圣惠方云。饮冷过多。结在心下。故令心腹满痛也。

大饱后饮水过多。成气逆。 素问云。饮多则肺布叶举。是气逆而上奔。故能生痰疾。道书云。饮食过多。成痰癖气逆。养生云。饮水莫急咽。久成气病。

大饱后迎风。多成暴厥。 大饱则食气上冲心肺之间未散。卒被风冷所伤。故暴厥不醒。如中风之状。修真秘诀云。热食汗出。当风发痉。头疼多肿。

大惊后乳食。呕吐心痛。 大惊后乳食。则手少阴经受邪。多成心痛。抱朴子云。夹惊便食。多成心痛。心主惊故也。大惊饮食。气节不通。或吐逆翻胃。

大惊后饮水。久成不语。 心主惊。惊后饮水则伤心。心气通于舌。舌本无力。故不语也。亦能成水痢癖。宝鉴云。小儿水痢癖者。因饮水而被惊则成也。

当风乳儿成吐嗽腹膨。 仓公云。小儿迎风饮乳。风冷入肺。则令咳嗽。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咳嗽。肺主气。气伤则腹胀。

当风饮水。成雀目青盲。 素问云。风气通于肝。当风饮水。则水停于肝。肝气通于目。故成青盲雀目也。宝鉴曰。小儿饮水久停肝。翳障全无辨物难。夜里不明为雀目。青盲昼夕一般般。

夜露下乳儿。多成呕吐。 夜露下乳儿。阴气入咽。冷乳不散。多生呕逆。修真秘诀云。夜露食。其上有邪气。

夜露下饮水。多成洩泻。 素问云。湿胜在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故大肠传道。而乃注泻也。

正食便乳。成疳黄口臭。 王氏云。正食便乳。令儿口臭。牙中血出。通真子云。乳食并飡。令儿面黄口臭。又能生痰癖。巢氏云。饮乳食哺不能无痰癖。

正汗便乳。成心疳壮热。 葛洪云。汗者心之液。正汗便乳。则伤其心。心伤则液散。液散则皮肤苦燥。或心疳壮热。钱氏云。心疳面黄脸赤。身体壮热。修真秘诀云。大汗脱衣。得偏风半身不遂。

食热面乳儿。多成龟胸。 圣惠方云。小儿龟胸。缘肺热胀满所生。又乳母恣食五辛热面。令儿龟胸也。孙兆云。母食五辛。令儿龟胸。

食酸咸炙火□尃。乳儿成渴。 圣惠方云。乳母恣食五辛。多味酸咸。夜飡炙火□尃。心胸停滞。便即乳儿。致脏腑生热。热则烦躁。致令渴不止也。又儿食酱肉。渴饮水。则成渴痢。

母醉卧当风。乳儿失音。 抱朴子云。乳母饮酒过度。当风取凉。仰卧乳儿。风冷酒毒。气乱之乳。入于于喉咽之间。故令儿失音不语也。

母饱便乳儿。身热喘急。 孙氏云。乳母大饱。胸膈停滞。气息未调。便即乳儿。遂令身热喘急。万全云。醉饱伤劳便乳儿者。多成疳病。

饮水便乳。积痰成惊风。 宝鉴云。饮水并伤乳。为痰结在胸。令儿乳不下。吐泻与癵同。实则身多热。喃言入睡中。早须医治取。久则变惊风。修真秘诀云。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饮酒食肉乳儿。成天吊。 圣惠方云。乳母食饮无常。酒肉过度。烦毒气流入乳中。即便乳儿。心肺生热。热毒既盛。风邪所伤。则令心神惊悸。眼目反腾。壮热不休。四肢抽掣。故成天吊。

嗽后饮乳。成惊喘痰噎。 嗽者肺也。嗽后饮乳。痰聚不散。气道不利。关膈不通。则成痰噎。痰噎即惊喘。

嗽后饮水。成鼻邕□鼻多涕。 嗽主肺。肺气通于鼻。嗽后饮水。则伤于肺气。肺气受寒。则鼻邕□鼻多涕。家宝云。清涕出。肺受寒。

悲喜未定便乳。成涎嗽。 孟氏云。悲喜未定。便乳儿者。涎嗽引风。高氏云。小儿悲喜未定。便饮乳者。则伤肝心。风火交急则化成痰。流滞于肺。而成痰嗽。

悲喜未定。饮水成吐血。 悲喜未定。气血不和。饮水则逆其气。气逆则胜血。血随气行。故令吐血。万全方云。渴则饮水多。停心下故令喘嗽。甚则唾血。

儿啼未定便乳。生瘿气。 圣惠方云。儿啼未定。以乳乳之。令气不得消散。故结聚成瘿气也。孟氏云。儿啼未定。肺窍开便即乳儿。与气相逆。气结停积。多成瘰疬。

儿啼未定饮水。成胸高。 孟氏云。儿啼未定。饮水则痰结。痰结则肺胀。肺胀则胸高。巢氏云。痰者水饮停结胸膈之间。故结成痰也。又云。若为风冷所加。即气聚于肺。肺胀则胸高气急。

拭浴未乾乳儿。生疮疥。 宝鉴云。小儿癣是母于风中浴后拭之未乾。和水饮乳。及夏月汗出而不粉。生疮细星星是也。修真秘诀云。炊汤洗面无光彩。作甑哇疮。

拭浴未乾饮水。成头疼。 拭浴未乾。便饮水者。则内外伤冷。故令身热头疼。葛氏云。湿体饮水。则内外寒冷交攻。遂头疼身热。仙经曰。炊汤洗浴。则多成痹。

喜乳。涎喘生惊。 孙兆云。令儿上气颠狂。亦令儿生痰喘急。或生惊。

怒乳。疝气腹胀。 千金翼云。怒乳令儿疝气。扁鹊云。女子则腹胀。

寒乳。奶片不化。 华陀云。乳气寒虚冷。故令便青而啼。千金翼云。令儿咳嗽。

热乳。面黄不食。 千金翼云。令儿呕吐。张氏云。热乳则伤肺气。令儿龟胸。

气乳。吐泻腹胀。 宝鉴云。令儿面黄白。乳哺减少。夜啼唞乳。

病乳。能生诸疾。 令儿黄瘦。骨蒸盗汗。嗞煎夜哭。孙氏云。病乳则致虚羸。及生诸候。

壅乳。吐逆生痰。 灵秘云。壅乳成痰涎。涎壅生惊。宝鉴云。壅乳成奶癖。又吐逆生痰。

魃乳。腹急脏冷。 宝鉴云。腹急而泻。胸背皆热。夜啼肌瘦。一如积块。

醉乳。恍惚多惊。 千金翼云。令小儿热。腹急痛。扁鹊云。醉淫情乱乳儿。恍惚多惊。

淫乳。心发惊癵。 宝鉴云。乳母淫佚情乱。乳儿令吐泻身热。啼叫如惊。不治。已上急欲乳儿。能生诸病。不可不忌也。凡喜怒气乱未定乳儿。则成吐泻腹痛。疳黄不食。寒热壅积不散。乳儿则成痰癖涎嗽。肺胀龟胸。醉淫喘乳。多发惊癵。圣惠方云。醉淫喘乳。能杀小儿。圣济经。乳者夏不欲热。热则吐逆。冬不欲寒。寒则咳痢。母不欲怒。怒则令上气颠狂。母不欲醉。醉则令身热腹满。母方吐下而乳。则致虚羸。母有积热而乳。则变黄不能食。新房而乳。则致瘦悴。交胫不能行。大抵母乳食不便。则生疾病。

病源歌

胎风腹痛。 胎病变胎风。胎惊变不同。胎癵寒腹痛。胎热搐如弓。

内吊夜啼。百日内外多有此证。 盘肠内吊躽身哭。气吊疼时曲脐腹。每夜多啼直至明。胎中有毒肠间搐。

盘肠内吊。十岁上下多有此证。 盘肠吊痛令儿哭。气刺攻冲声漉漉。脐上如蛇隐见形。发歇无时因积毒。

口吐不泻。恶候。 伤乳停胸膈。生痰作吐频。不宜尿粪涩。尤忌燥红唇。

壅乳生吐。恶候。 孩儿何呕逆。壅乳为伤脾。解脱因风冷。频频吐不宜。素问云。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巢氏云。小儿吐唞者。乳哺冷热不调。则令停胸膈。因乳哺前后相触。气不宣流。故令儿吐唞也。

吐乳发搐。恶候。 吐乳频频必发惊。脾虚因弱失精神。精神既失涎潮盛。顖肿青筋不救因。

唞乳生涎。 唞乳非为吉。生涎甚可疑。斗睛防掣搐。咂口必惊危。

食停中脘。急利大便。 食停中脘内。呕逆气难通。不泻时为痛。生痰必引风。

嗞煎生惊。 嗞煎无休歇。风生五脏中。面青因腹痛。不尔变惊风。

呵欠生惊。 呵欠若频频。睛斜撮口唇。虽然惊未发。啼哭动心神。

摇头生惊。 摇头频擦面。拗颈亦因风。目眨青筋绽。牵身搦若弓。

悲喜莫乳。 悲喜令儿乳。痰涎嗽不通。停留胸膈上。吐逆未生风。巢氏云。小儿饮乳。因冷热不调。停积胸膈之间。结聚成痰。痰多则令饮不下。吐痰沫。壮热不止。则发惊癵。

肺穴生风。 肺穴伤风冷。痰涎喘嗽声。嗞煎因有热。恍惚自然惊。

伤暖伤风。 伤暖伤风冷。令儿鼻不通。乳多咽不利。痰聚引惊风。

嗽咳因风。 嗽咳因风肺受寒。痰涎喘急睡难安。时时发热心烦燥。脸赤唇红口鼻乾。(鼻内流涕亦然)钱氏云。嗽而吐痰风在肺。以麻黄辈发散。孙氏云。嗽而不吐。痰热在上焦。甘草、桔梗、身热嗽受邪重。身凉受邪轻。

胃冷咳逆。治用香南散。 咳逆寒生胃。连声最损人。卫虚荣不顺。牵引痛频频。素问曰噫。巢氏云。风冷伤于肺。肺冷传于脾胃而成。

鼻塞不通。 邪客皮毛肺中风。致令鼻塞气难通。寒停顖户流清涕。息肉生成满鼻中。

鼻流清涕。 鼻内流清涕。原因肺感寒。寒停传顖户。鼻涕不曾乾。

喘息声嗄。恶证。 寒邪伤肺叶。啼哭哑无声。气结停胸膈。痰涎喘自惊。

惊喘痰噎。 惊喘痰潮噎。风惊又食伤。盖因三种作。发热体如汤。

惊痰壅滞。 痰涎壅乳滞胸中。膈节令儿气不通。嗽吐自然生喘急。精神恍惚变惊风。

惊后成癵。 慢惊虽瘥后。涎唾溢难收。发歇成痰疾。精神不自由。

惊后肢软 慢惊虽瘥后。神思一如痴。不语因痰滞。须防软四肢。

惊风不语。恶候。 惊风得病不能言。只被风邪五脏绵。涎滞肺心关气道。致令声语不相连。

癵病潮歇。 癵来仆地口流涎。嚼舌唇青眼鼻牵。头颤手摇痰壅噎。朝昏退息复依然。

痉病强直。恶候。 强直反如弓。神昏似中风。涎流唇口动。瘈痵与癵同。

颠狂嗔喜。 重阴相胜必为颠。嗔喜无时面目鲜。阳盛两争强自作。或歌或哭妄惊眠。

伤寒惊狂。 伤寒身热发狂颠。脸赤唇红目又鲜。气促生涎多渴燥。翻睛牵口不曾眠。

伤寒结胸。恶候。 伤寒因下早。肿痛结胸间。痞闷时为喘。皮肤作紫斑。

时气传变。仲景云寒毒藏于肌骨。至春即发病。 时气因邪触。春秋及夏冬。受邪肌肉内。伤客卫荣中。头痛浑身热。心烦两颊红。鼻青涎嗽啑。传变似伤风。

夜热日凉。 夜热身如火。天明依旧凉。非干邪气作。盖为客风伤。疳热尿多赤。脾蒸粪带黄。汗来方始退。肌体渐羸黄。

头热身凉。六合汤。 头热却身凉。阴亏不顺阳。阴沉阳不降。病作必为殃。

头热头疼。同前法。 诸伤伤脑户。热痛只攻头。阴被阳相隔。荣行卫不流。

身热发厥。久泻利多。此虚热。 气热多发厥。血虚须作热。气血若俱虚。身热手足厥。

久热筋疼。 久热伤筋骨。伸舒痛若风。亦能成软弱。血气不能通。

久热头晕。 久热主头晕。心虚卧不宁。骨蒸微有汗。憔悴成形容。

风热相竞。驱风膏、宣风散。 风热互相竞。风挛不自由。疼牵腰脊曲。痛引热攻头。

掩面惊哭。怯风膏。琥珀散。 掩面藏头哭。心虚怕见人。惊潮肝肾作。戛齿及牵唇。

伏热生惊。 伏热生涎燥。多嗔见食悲。向明增不乐。入暗稍相宜。或即鲜双目。无时动四肢。渴烦寻冷地。暑毒作惊危。

中暑似惊。恶候。 暑伏伤心状若惊。头疼热渴躁无声。昏沉喘噎涎无汗。手足掣抽眼斗睛。

伤寒鼻衄。 伤寒何鼻衄。盖为热传心。合汗应无汗。阳邪气受深。

吐血气逆。 血虚气盛不和同。热毒流心引肺风。忽然尔气虚荣卫逆。吐出鲜明点点红。

痰中有血。 咳嗽痰中忽有红。风伤气热不和同。痰中脓血因频嗽。脉损声粗必引红。

大便下血。 风冷肠间有热攻。交相系作粪须红。疳伤脏腑令便血。钱氏云。筋疳泻血。而瘦。孙氏云。疳伤。心肺肠中下血。湿暑兼停在胃中。古书云肠胃有温毒。血下如赤豆汁。

血淋尿血。 久热膀胱内。脬中积聚成。小便时下血。涩少痛干心。

热淋结涩。 三焦因有热。热聚入膀胱。结涩阴中痛。淋漓溺色黄。

石淋沙石。 膀胱并肾热。小水脬中结。似石或如沙。涩痛溺难泄。

气淋频涩。 寒气膀胱内。尿难涩又频。肾虚脬受冷。水道不藏精。

寒淋如膏。 淋沥脂膏水。脬寒肾气虚。溺频精液耗。白浊又难除。

水泉不止。 水泉频不止。脬内不收藏。冷滑溺难禁。亡津耗小肠。

脬囊疼痛。 脬转尿时痛。尿时却似常。非干淋沥病。气壅结膀胱。

遗溺。 膀胱因受冷。夜卧必尿床。久则遗便溺。淋沥滑小肠。

疳蚀。女阴有疳。深者自然生虫。亦用熏法。 疳蚀阴中肿。浸淫渐作疮。白脓如带下。久耗即痿黄。(香蟾丸加附子、龙骨各半两。外用蟾酥膏傅之)。

虫攻下部。 疳虫攻下部。侵蚀至肛门。痒痛虫来咂。疳深病在根。(粟房散、遣虫丸。又有薰法)。

肛肠脱出。 肛肠频自下。因痢滑难收。秋后经时日。令肠痛不休。

脐湿生疮。 脐湿成疮肿。风伤冷气攻。腹膨脓作痛。荏苒必生风。

尿难粪结。 结热在肠中。尿难粪不通。外加身壮热。内必引惊风。

大小便涩。四顺散、八正散。 气壅生风热。大便不疏泄。小水涩难通。顷刻成惊掣。

吐泻因暑。 吐泻因伤暑。肠鸣利色黄。(扁鹊云。伤暑吐泻。肠鸣便黄水。久则青白。千金云。寒则肠中鸣。泄泻肠满痛。千金翼云肠虚则如雷鸣。泻泄青白痢。食不化腹脐痛)。渴多烦不食。尿少热如汤。困顿精神慢。嗞煎意思荒。气粗频腹痛。面色减精光。

疳脾泄泻。 小儿泄泻精神少。久患脾虚食不闻。碧绿眼睛生白膜。青黄面脸见红筋。有时揉鼻揉眉额。或即牵唇擦齿龈。渴饮停留脾受湿。致令水谷不能分。

疳泻进退。 疳泻膨脐腹。肌肤日渐衰。脾虚难化食。肠滑又经时。粪杂腥多臭。头垂肿四肢。唇红因渴热。进退极难医。

疳痢杂色。 大便脓血色青黄。久患成疳必滑肠。下部脱肛情倦怠。上焦烦渴意凄惶。疼来冷热相干作。因为寒温理失常。体热须宜多进食。岂愁憔悴少精光。

粪中杂色。 粪杂原因积。醙酸是食伤。惊深青淀沫。疳白臭非常。

五脏粪色。 肝冷传脾粪绿青。焦黄脾热土之形。肺肠寒积脓粘白。赤黑因心肾热成。

惊疳相传。 惊病兼疳病。相传心与脾。嗞煎多爱哭。憔悴渐尪羸。惊热便黄沫。疳寒尿白脂。睡中眠不稳。遍体有疮痍。

惊疳食伤。 作泻不甚泻。或吐或不吐。乍热乍温凉。多嗔多喜怒。小水涩难通。大便物不聚。惊疳与食伤。嗞煎兼乳哺。

乳食频伤。 乳食若频伤。为痰亦为积。吐出臭酸醙。泻多恶气息。腹痛腹膨脝。瘦黄疳瘦瘠。或倦或嗞煎。不眠不安迹。(紫圆子下益黄散)。

食物不化。 食物难消化。脾间有积停。肠疼须作泻。进退不安宁。

坚积癖块。 坚积癖块有多端。元因乳食聚脾肝。或积横脐连腹痛。无时隐见胁难安。

瘰疬核块。 瘰疬本因肝。连珠核数般。项边筋结块。脓溃卒难安。

面覆地睡。 伤暑伤疳食。心烦覆地眠。腹膨疼渴燥。吐与泻相连。

腹大非饱 嗜食不知饥饱。不生肌肉。腹大大便频洩。肠胃不守故也。腹大非干饱。多飡只是饥。疳深常骨热。肌体致尪羸。(妙丸子下益黄散补之)。

因饥伤饱。苦参丸。 因饥伤太饱。气胀腹膨脝。渴汗疳黄热。嗞煎不喜行。

虚实腹胀。 腹胀皆因食气传。虚而喘满泻相连。朝宽暮急须为实。虚胀宜温实可宣。

寒热因积。 壮热来时又却寒。皮肤燥涩发毛乾。非干神鬼为邪祟。取下脾间积始安。

冷物为疟。 寒热往来频。伤脾是病因。连朝劳血气。间日损精神。

头面生疮。四顺散。 五脏不和同。六腑气难通。疮疖生头面。流传必至痈。

血热生疮。 血热生疮疥。脓窝绽若珠。痒时搔不已。痛过肿皮肤。

腮肿咽痛。 腮肿喉中痛。咽乾咽物难。有痰风热作。涎喘不宁安。

风疹火丹。四顺散。 热盛生风疹。俄然发遍身。火丹并赤肿。班毒亦惊人。

脓耳成聋。 脑户停风热。重蒸耳作脓。肿疼因热聚。气聚亦成聋。(煆白矾坯子。硎如桃花色。入麝香。纳耳中)。

心疳脸赤。 心疳脸赤少精光。壮热唇红面色黄。才卧皮肤流盗汗。睡中惊哭意恓惶。

肝疳白膜。 肝疳白膜眼中瞒。怕日羞明泪不乾。咬指摇头肌体瘦。腹中坚癖块多端。

脾疳腹胀。 脾疳腹胀体痿黄。食物难消又滑肠。揉鼻揉眉多爱吐。蛔虫和粪泻非常。

肺疳咳嗽。 肺疳咳嗽体尪羸。喘急痰涎气力衰。疥癞皮肤生遍体。频频吃食只多饥。

肾疳骨热。 肾疳骨热生偏坠。齿黑唇焦疮匿□虫鼻。憎寒壮热手如冰。每夜嗞煎不稳睡。

时时吐唾。 时时频吐唾。肾气冷之因。日久亡津液。萎黄作瘦人。(地黄丸加附子)。

偏坠肿硬。 阴核肿如吹。儿啼怒气为。或因疳积作。或被暑邪欺。传注膀胱内。侵陵外肾垂。停留坚且大。结聚一边欹。

疳热肢冷。 浑身热似火。手足冷如冰。腹大时加渴。皮肤盗汗蒸。(宝鉴云。浑身似火。渴饮水无休。手足如冰)。

骨热肤燥。 骨热皮肤燥。时时盗汗多。又加津液竭。血气不安和。

疳眼羞明。 疳眼最羞明。才开泪又倾。肝心俱积热。生膜翳遮睛。

雀目青盲。 雀目气熏肝。黄昏见物难。睛虽无翳膜。内障若云瞒。

盗汗如珠。 才睡汗如珠。夜多日昼无。亡津添骨热。面色燥皮肤。

渴变成肿。 渴频因久泻。脾胃久亡津。水饮无乾舌。咽焦又燥唇。眉攒多困倦。发竖少精神。荏苒经时日。成虚肿遍身。

脾冷流涎。 脾冷流涎唾。经云是滞颐。不宜颏下湿。湿久损伤肌。(乾姜白术为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下)。

疳肿明亮。 虚黄如熟李。疳水定无疑。聚气膀胱内。阴囊肿若吹。

风肿多痒。 体肿时时痒。风邪客肺脾。搔之成□□□□□畾。痰热互相为。

气肿因嗽。 久嗽疱浮肿。因劳肺气为。痰停胸膈满。涎喘不相宜。

积肿伤脾。 因食误伤脾。肌肤状若吹。腹膨多气促。虚肿积无疑。

虚肿烦渴。恶候。 久痢积伤脾。脾虚肿四肢。渴烦多畏食。脐凸满将危。

顖肿头大。 顖肿头皮急。风攻脑缝开。缝开头必大。筋缓颈难攅。

咳嗽气粗。(大忌腹满)。 百日孩儿嗽。涎鸣肺脏虚。喘粗心腹胀。哽咽咽难居。(圣惠方云。老人小儿。热而腹胀者死)。

胃热身黄。 胃热遍身黄。熏蒸体似汤。泻频心腹胀。脉乱定知亡。

客忤吐沫(入房喘息未定。便乳儿者。则成客忤。杀小儿)。 客忤畏生人。或冲鬼共神。吐黄青白沫。泻绿黑红新。眼白睛垂下。唇青色变频。若伤淫喘乳。腹痛命逡巡。

三虚卒中。 乘年逢月失时和。此是三虚被鬼魔。贼气中心儿暴死。阴阳未绝免沉疴。

痘毒停留。 痘毒停留热有余。流传脏腑结痈疽。攻脾泻利肠中滑。冲肺痰涎嗽转虚。侵肾耳疼脓易聚。熏肝眼痛医难除。心经若也邪干犯。惊哭精神不自居。

痘毒生热。 痘毒多生热。攻冲气血虚。熏肝睛上膜。入肺嗽难除。传肾疮犹黑。传脾肿有余。传心惊恍惚。眠卧不能舒。

痘后结痈。 痘后结痈疽。肌肤热未除。疮瘢重再出。脓泡起如初。嗞啀无欢意。惊眠意不舒。肠疼元有积。毒气腹中居。

痘毒攻肝。 痘毒攻肝胆。羞明眼涩昏。赤筋生息肉。白翳结瘢痕。

疮痘如珠。 疮痘如珠绽。肥红正得宜。瘢焦须解利。有热速凉之。

痘毒未尽。 痘毒除未尽。疮瘢再出疮。身凉重发热。痈肿必为殃。

痘毒发惊。恶候。气实者可治。 痘后惊来逆。疮前搐亦危。吐痰真可畏。哽气不相宜。

痘后牙疳。 痘后亡津液。生疳食齿龂。侵唇连口鼻。损肉又伤筋。

疮后肚疼。 发热腹中痛。班疮腹内攻。出多防不透。出少更防痈。

疮痘逆候。不治。 吐泻班疮逆。便难疹亦危。黯疮因走气。厌痘血之衰。

疮痘变证。不治。 咽物时时噎。喉中抢错声。喘痰头有汗。腹胀气虚鸣。

疮痘便难。 痘毒热交攻。尿难粪不通。数朝须鼻衄。或泻若肠风。

疮痘青黑。不治。 疮痘欲出先青黑。半在皮肤带紫色。昏沉默默又憎寒。困顿冥冥都不食。心烦涎盛泻脓频。体热喘粗痈肿极。渴吐戛牙时颤发。毒聚咽喉声哑塞。

汤氏恶候形证歌

孩儿形候细消详。背母摇头各一厢。鼻额汗珠鱼口呷。手拏胸膈命遭殃。白睛灌入瞳人里。四肢垂亸痛声强。五硬五乾并五软。下痢频频亦不良。顖门肿起难医疗。忽作鸦声便即亡。小儿形证最难别。满口顽涎喉中噎。吐泻无时加咳嗽。身体皮肤色无血。汗出如油头仰后。眼青鼻黑不光洁。浮胸心凸兼撮口。足面直垂冷如铁。搐搦睛斜连唇口。扭身摇头难捉拽。舌黑如墨喘又逆。饮水百杯犹未歇。啼哭无泪似鸦声。喉吹牵锯口吹沫。此疾诚难去疗之。免被时人道医杀。肝风摇头诸家无。古今方书不曾述。

不治候歌(全生方云。一病未已一病复生。五行胜复相连。其人必死)。

顖肿或陷。 初生小婴孩。惟怕顖门开。胎风忧顖肿。顖陷亦多灾。

腹胀内吊。 初生小婴孩。腹胀目瞪开。内吊痛难止。惊风搐再来。

青点口噤。 初生小婴孩。著噤口难开。脐内流鲜血。肌肤碧似苔。

重舌无声。 婴孩患重舌。啼叫哭无声。面色频更变。惊疼命必倾。

弄舌生惊。 弄舌惊之极。牵睛引皱眉。涎流空叹气。唇撮口如吹。

顖门低陷。 顖陷形容瘦。频伤乳所为。泻青黄白水。呕吐用难医。

顖门开大。 顖大头成缝。胎中母气衰。父精因不足。肌体致虚羸。

顖门肿起。 顖肿青筋露。嗞煎又怕惊。吐涎并呕乳。风引动双睛。

孩子发惊。 孩子发惊时。唇红汗湿肌。瞪睛双直视。体躽四肢垂。腹胀频频喘。精神渐渐衰。吐涎非易治。爪甲黑难医。

急惊握拳。 急惊将发先握拳。盖为胸中有毒涎。阴错阳差为逆候。男左女右搐须痊。面白唇红应少睡。口?舌卷更惊眠。大忌腹高头手汗。神昏气促岂能痊。

啼哭无泪。 啼哭无泪或无声。下气时时又发惊。啮齿粘痰鱼口动。瞳人昏暗翳遮睛。

发搐面白。 发搐面白唇中黑。身上皮肤无血色。汗出如油粘体滑。顽涎满口喉中塞。

惊风指黑。 惊风指黑爪如烟。手足多垂软似绵。咬奶多啼无泪下。暂时停息又牵缠。

再发惊风。 再发惊潮搐。涎流脸目斜。乌青连口鼻。啼哭类如鸦。

面冷腮红。 面冷腮红。眼斗睛。手青甲黯指如丁。朝朝呕吐时时泻。日日嗞煎夜夜惊。舌肿风涎牵锯响。唇焦气喘水鸡鸣。齿噤戛牙偏咬奶。频吹鱼口作鸦声。

逆危衰脱。 面白唇红逆。睛昏力困危。惊风嫌有汗。痢热怕攒眉。吐泻防咽噎。痰涎忌气痿。顖低脾胃脱。颈软骨筋衰。

喘嗽变惊。 粘痰作嗽发连绵。喘急时时脸面鲜。外被客风伤肺穴。内缘冷气入喉咽。看看拗颈双眸直。渐渐翻身两手牵。口角流涎心腹胀。鸦声龁齿必难痊。

感风气喘。 邪客皮毛肺感风。忽然喘急气难通。睛邪汗出唇青逆。尤忌痰涎聚腹中。

虚阳生风。 虚脱变虚风。虚阳必上攻。下焦阴气盛。中脘食难通。

上热下冷。 虚阳上热口生疮。下泄频频为滑肠。渴饮唇乾咽若火。四肢冷逆似冰霜。

天柱骨倒。 天柱骨倒为亡津。所得元因吐泻频。肝受贼风难俯仰。脾伤冷气损精神。头垂颈软身憔悴。筋缓皮宽项不伸。面色萎黄胸腹胀。渴多畏食命逡巡。

历验不治。 顖肿数日。急病不治。或风攻顖门头骨开解。或时面赤如酒色。少时即愈。必发惊不可治。儿百日内外发搐。愈而复作。并愈后顖肿不可治。病愈后复作。面黑神昏。虽不吐泻。大便如常。身热口疮。嗞煎。儿自指口内者。胸中有痰。久必发惊。不治。

久痢不治。 身热脓青。身热血黯。潮热腹痛。憎寒汗出。头热足冷。壮热手冷。形羸头软。睛昏赤脉。眼涩白膜。口臭生痰。面肿作喘。舌头黄黑。口唇焦赤。喉中鸣响。膈满气喘。饥不能食。渴欲思酒。痢如血蚕。或如痈脓。神昏项硬。

杂色不治。 青赤从眉入目者死。青色连眉入耳者死。青色如针目下者死。青黑色入口鼻者死。黑色多绕口鼻者死。黑色从眉绕耳者死。鼻上青色腹痛者死。鼻上白色诸血出者死。耳目口鼻起黑或白色者死。汗不出出不止者死。热病得汗热不去者死。

不治证

目赤脉贯瞳人。胸肿及陷。鼻乾黑。鱼口气急。吐虫不定。泻不定。精神好。大渴不定。止之又渴。吹鼻不喷。病重口乾。不睡。时气唇上青黑点。颊深赤如涂胭脂。鼻开张喘急不定。

听声音验病

验五脏正声。 脾属土应宫音。(其声缓大而慢)。肺属金应商音。(其声促而清。次于宫)。肝属木应角音。(其声悲而和。次于商)。心属火应徵音。(其声雄而清。次于角)。肾属水应羽音。(其声沉而细。次于徵)。

乱声音主病。 声雄而重大。(主伤风身热头疼。惊悸。上焦热)。声雄而实涩。(主身热。大便不通。及口疮)。声悲而焦躁。(主肝风拘急。眠卧不安。或恐怖)。声浊而沉重。(主疳气。并耳聋)。声哭而不啼。(主惊。睡卧不安)。声啼而不哭。(主腹中疼)。声促而躁急。(主肺经感风邪。咳嗽身热)。声长而细小。(主下痢。腹痛或大便下血)。声嗄而不响。(主肺热。久则虚)。声嗄而轻颤。(主久病。发惊癵)。声短而微细。(主小便涩)。声短而迟缓。(主泻虚肠鸣)。声前促而后缓。(主吐逆恶心。不思饮)。声嗞煎不定。(主心烦躁。眠卧不定)。

有小儿声嗄咳嗽。眼目涩者。是欲出疮痘。有疮痘盛出。或出后痘毒咽喉声哑者死候也。又有初生婴儿患重舌。啼声不出者死。

辨疑

儿患阴癵。其脉浮数洪弦。是阴中之阳。非真阳也。

儿患慢惊。得脉浮数。呼吸粗大。是其绝证。非阳回也。

儿患痘疹。作热非伤寒也。但看耳后赤缕者是。

儿患身反张。非惊风也。或投凉寒亦愈。

儿间响即掣跳者。非惊也。乃肺肝足神有未安。

热在筋脉亦发搐。非真搐也。如或过剂。变假为真。

撮要

凡儿在胞胎。必须饮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气和。胎气安。生子必伟。

儿孩变蒸作热。非为其病。不药自愈。

小儿有病在腑。有自愈者。故先贤惟理其脏。未言其腑阳脏阴。如麻子一证。乃是腑病。

小儿颅顖未合。视为寻常。

儿生谷道无穿。多至不救。药无速验。必假物透以通之。

惊风发搐。手足不宜热捉。恐风癵逆入经络。废害肢体。

小儿无容入神庙中。恐神情闪烁。必生怖畏。

小儿笑极与和哭极。与乐。睡思既浓。母使咀嚼。

小儿患疮疹发惊不可下惊药。有热不可用退热药。或出痘后有汗不可止汗。或吐不可理吐。或下亦有可不可。

怀娠之后。最忌食热毒等物。庶儿孩之生。免有脐突疮痈等患。

乳母常须养和血气。乐以忘忧。使乳汁温平。纵儿疾作。自安平过半矣。

婴儿平常无病。不必服药。恐遇病服药无效。

初生小儿。必忌外客所触。庶免致客忤热。古人所以忌客。

儿孩不宜食肉太早。伤及脾胃。免致虫积疳积。

论发际穴

仁斋直指方论云。小儿初诞。收生者多于头额前发际中间灸之。盖取其可以截风路也。诸风笃证。药力不及。昏迷沉绝。嘿然无声。于此灼艾。每有扶危之功。然亦顾其善后之剂何如耳。百会一穴在顶心端正旋毛间。亦济危困者以是哉。

灌药服药法

小儿煎药以银盏。约水半盏。药多又加多焉。其或不能灌药。则以匙送下。服药未尽。旋旋与之。药性温热乳食前服。药性寒凉乳食后少顷服。和平之疾。随意无拘。

论脑麝银粉巴硝等不可轻用

仁斋直指方论云。小儿急惊风。古人以其内外热炽。风气暴烈。而无所泄。故用脑麝麻黄以通其关窍。银粉巴硝以下其痰热。盖不得已而用之。其实为风热盛实者设也。世俗无见。不权轻重。每见发热发搐辄用脑麝蟾酥铅霜水银轻粉巴豆芒硝等剂。视之以为常。惟其不当用而轻用。或当用而过用之。是以急惊转为慢惊。吐泻胃虚。荏苒时日。惊风之所为难疗者。正坐此也。万一发热惊搐。本为伤风伤寒伤食疮痘而作。误药至此。其为害岂浅鲜哉。以理观之。能用细辛羌活青皮乾姜荆芥之类。以为发散。胜如脑麝。能用独活柴胡山栀枳壳大黄之类。以为通利。胜如银粉膏硝。设或当用酌量。可用而不可无之。亦须酌量。勿可过剂。幼幼书谓泻青丸导赤散乃医用之上药。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然其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自止。但用之贵乎药病相当。弗容固执。或半字。或一字。或桐子半丸。或桐子一丸。尤在酌量而作剂也。设或过焉。当以蚯蚓桑皮为解。解巴豆毒以龙脑薄荷汁调沙糖服。或芭蕉根汁服。凡幼儿欲发惊风。先神志不定。恍惚惧人。搭眼上视。左顾右盻。伸手握拳。闷郁拿气。情态不若寻常。如此者有惊即散惊。有热即退热。壅实即云壅实。热退则不生痰。惊散则不生风。壅滞通则气得其平。病无由作。是故当以小剂治之。若夫患在痰热。全未有风癵。搐搦颤引之状。则只与退热化痰。如参苏饮之类可也。谨勿妄投通关利腠等剂。恶或透其热。流入经络。反成风痰。此又小儿无病不可服药之戒。世俗玩习。以为小儿体热。或遇澡浴。即与久坐汤水之中。风冷外伤。水湿内渗。顷刻间遽成风搐。或恶叫频吐。或昏迷失音。或洞泄或已势如暴风疾雨。难以支吾。不可不戒。

小儿四时用药拔粹

假如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当归羌活防风。或地黄丸泻青丸相间服是也。春分后风热也。羌活防风黄芩。或泻青丸用导赤散下之。立夏之后宜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导赤散泻黄散合而服之。或黄芩甘草白术茯苓之类。为胜湿去热也。立秋后宜益黄散。陈皮厚朴人参木香之类是也。秋分之后泻白散。立冬之后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

新生儿戒灸

尝有北人居于南方。新生小儿多与灸顖。其害非浅。古书云。河洛土地多寒。多儿生三日。灸顖以防惊。今者东南地土多湿。新生牙儿无病不宜逆灸。圣济经云。前世之书。执小儿气盛之论者。不知阳中有阴。而专于吐利。执河北关中地寒之论者。不知南北之异而专于灸炳。大抵宜察其地土寒温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