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拟用诸法·
培中泻木法∶治伏气飧泄洞泄及风痢。白术(二钱,土炒)白芍(一钱,土炒) 陈广皮(一钱) 软防风(一钱)白茯苓(三钱) 粉甘草(五分) 炮姜炭(八分) 吴萸(八分,泡)
加新荷叶一钱,煎服。
术、芍、陈、防四味,即刘草窗先生治痛泻之要方,用之为君,以其泻木而益土也。佐苓、甘培中有力,姜炭暖土多功,更佐吴萸疏其木而止其痛,荷叶升其清而助其脾。
补火生土法∶治飧泄洞泄,命门无火,久泻虚痢。
淡附片(八分)肉桂(六分,细锉分冲)菟丝子(一钱) 破故纸(一钱)吴茱萸(八分,泡)益智仁(一钱) 苏芡实(二钱)
加莲子肉十粒入煎。
下焦无火,不能熏蒸腐化,致泻完谷,故以桂、附辛甘大热,补命门之火以生脾土;菟丝、故纸,温补其下;吴萸、益智,暖其下复暖其中;中下得其温暖,则火土自得相生,而完谷自能消化;更佐芡实、莲子,补其脾且固其肾;盖火土生,脾肾固,而飧泄洞泄无不向愈矣。
暖培卑监法∶治脾土虚寒泄泻,及冷痢水谷痢。
西潞党(三钱,米炒) 白茯苓(三钱) 于潜术(二钱,土炒) 粉甘草(五分,水炙) 炮姜炭(八分) 茅苍术(六分,土炒)益智仁(一钱)葛根(五分,煨)
加粳米一撮,煎服。
经云∶土不及曰卑监。法中以四君合理中,暖培其脾土也。脾喜燥,故佐以苍术,喜温佐以益智,喜升佐以葛根,喜甘佐以粳米。
补中收脱法∶治泄痢不已,气虚下陷,谷道不合,肛门下脱。
东洋参(三钱) 黄 (二钱,米炒) 于潜术(一钱,土炒) 粉甘草(五分,炙)罂粟壳(一钱,炙)白芍药(一钱,土炒) 诃黎勒(一钱五分)
加石榴皮一钱同煎。
此治泻痢日久,气虚脱肛之法也。以参、 、术、草之甘温,补中州以提其陷;罂、芍、诃黎之酸涩,止泻痢且敛其肛;用榴皮为引者,亦取其酸以收脱,涩以住痢也。
通利州都法∶治火泻、湿泻,湿热痢疾。
白茯苓(三钱)泽泻(一钱五分)苍术(八分,土炒)车前子(二钱)通草(一钱)滑石(三钱,飞) 苦桔梗(一钱)
河水煎服。
斯仿舒驰远先生加减五苓之意。州都者,膀胱之官名也。
首用茯苓甘淡平和,而通州都为君;泽泻咸寒下达,而走膀胱为臣;佐苍术之苦温,以化其湿;车前、通、滑之甘淡,以渗其湿;使桔梗之开提,能通天气于地道也。
清凉涤暑法∶治暑温暑热,暑泻秋暑。滑石(三钱,水飞) 生甘草(八分)青蒿(一钱五分) 白扁豆(一钱)连翘(三钱,去心) 白茯苓(三钱)通草(一钱)
加西瓜翠衣一片入煎。滑石、甘草,即河间之天水散,以涤其暑热也。恐其力之不及,故加蒿、扁、瓜衣以清暑;又恐其干犯乎心,更佐连翘以清心。夫小暑之节,在乎相火之后,大暑之令,在乎湿土之先,故先贤所谓暑不离湿也,兼用通、苓,意在渗湿耳。
化痰顺气法∶治痰气闭塞,痰疟、痰泻。
白茯苓(四钱) 制半夏(二钱)陈皮(一钱五分) 粉甘草(八分) 广木香(五分,煨) 浓朴(一钱,姜制)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法中苓、夏、陈、甘,即局方二陈汤化痰之妥方也。加木香、浓朴,以行其气,气得流行,则顺而不滞,故古人谓化痰须顺气,气行痰自消,且木香、浓朴,均能治泻,以此法治其痰泻,不亦宜乎!
楂曲平胃法∶治因食作泻,兼治食疟。
楂肉(三钱,炒)神曲(三钱,炒)苍术(一钱,土炒) 浓朴(一钱,姜制) 陈广皮(一钱)甘草(八分)
加 二枚为引。
法内苍、陈、朴、草,系局方之平胃散,为消导之要剂。佐山楂健脾磨积,神曲消食住泻, 乃鸡之脾也,不但能消水谷,而且能治泻利。食泻投之,必然中鹄。
增损胃苓法∶(见后)
清痢荡积法∶治热痢夹食,脉滑数,烦渴溺赤。
广木香(六分,煨)黄连(六分,吴萸炒) 生军(三钱,酒浸)枳壳(一钱五分,麸炒)黄芩(一钱,酒炒)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粉甘草(五分)葛根(五分,煨)
加鲜荷叶三钱,煎服。
此法首用香、连治痢为主,加军、枳以荡其积,芩、芍以清其血,甘草解毒,荷、葛升提,施于实热之痢,每多奏效耳。
温化湿邪法∶治寒湿酿痢,胸痞溺白。藿香(一钱五分) 蔻壳(一钱二分)神曲(三钱,炒) 浓朴(一钱,姜制)陈皮(一钱五分)苍术(八分,土炒)
加生姜三片为引。
凡湿在表宜宣散,在里宜渗利,今在气分,宜温药以化之。藿香、蔻壳,宣上下之邪滞;神曲、浓朴,化脾胃之积湿;陈皮理其气分,苍术化其湿邪,更佐生姜温暖其中,中焦通畅无滞,滞下愈矣。
调中开噤法∶治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即噤口痢证。
西潞党(三钱,米炒)黄连(五分,姜汁炒) 制半夏(一钱五分) 广藿香(一钱)石莲肉(三钱)
加陈廪米一撮,煎服。
痢成噤口,脾胃俱惫矣。故用潞党补其中州,黄连清其余痢,半夏和中止呕,藿香醒胃苏脾,石莲肉开其噤,陈廪米养其胃,倘绝不欲食者,除去黄连可也。
调中畅气法∶治中虚气滞,休息痢疾,并治脾亏泄泻。
潞党参(三钱,米炒) 于术(二钱,土炒) 黄 (二钱,酒炒) 炙甘草(四分) 陈广皮(一钱) 腹皮(一钱五分,酒洗) 广木香(三分,煨)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