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黄帝八十一难经>论针法 69-81难

《黄帝八十一难经》论针法 69-81难·

六十九难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七十难曰: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七十一难曰:经言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七十二难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七十三难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七十四难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躁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七十六难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难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然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安得无虚;随而济之,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难曰: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人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19]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

[1]浮:原作沉,据《古本难经阐注》、《难经疏证》等改。

[2]儒:原作「涩」,据《古本难经阐注》等改。

[3]至:原作「死」,据《难经疏证》等改。

[4]至于收病:《难经本义》滑注「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

[5]再吸一至:原作「呼吸再至」,据《难经疏证》改。

[6]譬如:明本《难经》此二字在「树之有根」之前。

[7]啄:原无,据《难经疏证》补。

[8]筋:原作「节」,据《古本难经阐注》改。

[9]肉满:《灵枢·经脉篇》作「人中满」

[10]黧:原作「梨」,据《古本难经阐注》改。

[11]三阴:《灵枢·经脉篇》作「五阴」。

[12]虞:原作「然」,据《脉经》改。

[13]盛:原作「圣」,据《难经疏证》改。

[14]在:原作「有」,据上下文义改。

[15]当上关于九窍也:《灵枢·脉度篇》作「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16]魄:原作「魂」,据《难经疏证》改。

[17]涎:原作「液」,据《难经疏证》改。

[18]大:原作「太」,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改。

[19]补:原作「泻」,据《古本难经阐注》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