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脉诀汇辨>

《脉诀汇辨》息·

桑榆子曰∶“精化为气,气化而神集焉。故曰,神能御气,则鼻不失息。”谭紫霄曰∶“神犹母也,气犹子也。

以神召气,如以母召子。凡呼吸有声者,风也,非息也。守风则散。虽无声而鼻中涩滞者,喘也,非息也。守喘则结。不声不滞,而往来有迹者,气也,非息也。守气则劳。所谓息者,不出不入之义。绵绵密密,若存若亡,心不着境,无我无人,更有何息可调?至此则神自返,息自定,心息相根据,水火相媾,息息归根,金丹之母。”丘长春云∶“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己有。”以此言之。息之所关于人大矣哉!故较之于声,尤所当辨也。

气来短促,不足以息,呼吸难应,乃为虚甚。素无寒热,短气难续,知其为实。

无寒热则阴阳和平,而亦短气不能布息,此中焦有碍,或痰火为害。

吸而微数,病在中焦。

中实吸不得入,还出复入,故脉来微数,亦系实证,非痰即食,可以攻下。

实则可生,虚者不治。

实则可下。中虚吸不尽入而微数者,肝肾欲绝,焉能救乎?

上焦吸促,下焦吸远,上下暌违,何以施疗?

病在上焦,气宜通下;病在下焦,气宜达上。上下交通,病斯愈矣。今上焦者吸促而不能通下,下焦者吸远而不能达上,上下不交通,病岂易治乎!至于呼吸动摇,振振而气不载形者,必死之证矣。

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

然而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主持。夫脏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矣。若夫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足以占宗气之盛衰。所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盖见布息之气,关通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持。设气积贲门不散,两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使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专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本之《内经》,即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肾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素问·通评虚实论》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矣。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远,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因于阴邪所伏,卒难升上,故吸远。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

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意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