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思考中医>(2)湿何以配土

《思考中医》(2)湿何以配土·

湿为什么配土?或者土为什么配湿?这个问题从农村出来的都会很清楚。土是生养万物的。可它靠什么来生养呢?大家知道,今年北方的许多地方持续干旱,这一干旱,不但庄稼种不成,连野生的草木也枯死了。“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所以,土一旦失去了“湿”性,变成焦土了,这个生养的作用也就荡然无存。土不能离开湿,所以要湿土相配。但,土亦不能过湿,土一过湿,生养的作用同样要大打折扣。中基在讲脾的性用时,强调脾喜燥恶湿,其实就是讲的这个方面。因此,土不能不湿,亦不能过湿。既不能不及,又不可太过。这是为什么呢?兹引王冰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注释,权作解答:“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土死,死则庶类凋丧,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湿气施化则土宅而云腾雨降。其为变极则骤注土崩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素问·五行运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五行运》讲中央,讲湿、土、甘、脾、肉、肺……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思考清楚了,并获得了定解。那么,我们研究倮虫之长,并解决倮虫之长的诸多问题,便有了一个坚实的依靠处。湿与土,合之为一体,分开来又有天地之别。湿以气讲,土以形言。形气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呢?《内经》讲得很清楚,就是“气聚则形成”。所以,土是什么?土是怎么构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块是怎么形成的?就是这个湿气聚合而成的。所以,《素问》它讲“中央生湿,湿生土”,而不讲“中央生土,土生湿”,这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先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家要很清楚,不能混淆。《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家想想,如果这个本末、先后你搞不清楚,你怎么去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