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梁翰芬《眼科学讲义》:“肉沙之证,风热之邪,滞在太阳,气血凝结所致。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旧说称为鱼子,其大者,即谓之为石榴,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参见鱼
《圣济总录》卷三十九方。桃枝白皮一握,朱砂、炮附子、豆豉、炒吴茱萸各一两,栀子仁十四枚,当归、肉桂各三两。为粗末,每服四钱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日三夜一服。治中恶霍乱,心痛,胸胁痛,喘急。
见清·叶小峰《本草再新》。为釜脐墨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元·滑寿编撰。3卷。作者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于1519年又取王冰注参补其间,而以
指湿邪过盛伤害阳气。湿为重浊粘滞的阴邪,能阻滞阳气活动,尤易损伤脾阳,产生面白、胸闷、腹胀、痞满、泄泻,甚则形成水肿等症。因而治湿须要维护阳气,注意通利小便,不得过用寒凉。《温热论》:“湿邪害人最广,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痘疹余毒未尽,复受风邪,致眼中作痒,睑弦红赤溃烂,俗称痘风眼。治法:以祛风清热解毒为主,睑弦湿烂者,尚需除湿止痒,宜选服加减四物汤或除湿汤。外以内服药渣煎水薰洗,再点眼药精,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1卷,已佚。
证名,亦称口僻。指口唇歪斜于一侧的症象。出《灵枢·经脉》。多由风寒阻滞经脉所致。《诸病源候论·风口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脉浮而迟者可
病名。为一种皮肤疱性脓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王灼疮,洪烛疮。多见于小儿。由脏腑积热,蕴郁肌肤,外受湿气而成。初生如麻粒,渐增大蔓延,甚则泡浆满布周身,溃烂后如汤火所伤。治宜清热利湿解毒。内
【介绍】:见刘默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