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增茴香丸

三增茴香丸

《是斋百一选方》卷十五方。又名三层茴香丸。第一料:茴香(舶上者,用海盐半两同炒焦黄,和盐称)、川楝子(炮,去核)、沙参(洗,锉)、木香(洗)各一两。为细末,以水煮米粉稠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腹食前日进三服,服后若未愈,可服第二料。第二料加下项药:荜茇一两,槟榔半两。上入前件药,共六味,重五两半,依前法为丸服用,若仍未愈,再服第三料。第三料又加下项药:白茯苓四两(紧小实者,去黑皮),黑附子半两(炮,去皮脐称,或加作一两)。上连前件药,共八味,重十两,依前法为丸服用,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过三料可愈。功能温肾祛寒,疏肝理气。治寒疝脐腹疼痛,睾丸偏大,阴囊肿胀重坠,有妨行步者。

猜你喜欢

  • 刘宏甫

    【介绍】:见刘光大条。

  • 蚶壳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积雪草之别名,详该条。

  • 金灯草

    见《履岩本草》。为酸浆之别名,详该条。

  • 胃胀

    病名。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医醇賸义·胀》:“胃为水谷之腑,职司出纳。阴寒之气上逆,水谷不能运行,故腹满而胃痛,水谷之气腐于胃中,故鼻闻焦臭,

  • 上腭

    口腔的上壁。详腭条。

  • 砂疥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六。由于血热凝滞所致。皮损形如细砂,焮赤疼痛,抓后有少量滋水。治宜内服当归饮子。类似痒疹。

  • 疮口不合

    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疮疡溃后久不敛口。多因正虚邪恋所致。若见脓水清稀,脉虚神疲者,宜八珍汤以补益气血;若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者,宜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若疮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

  • 锁喉蛇瘴

    病名。《杂病源流》卷二十四。系由毒蛇瘴气中人,致咽喉肿痛或颈项肿痛者。“又有锁喉蛇瘴,岭南人多受朴蛇瘴气,项大肿痛连喉者。”或身发寒热、肿痛难咽。治宜解毒消肿。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

  • 仓廪(lǐn 凛)之本

    指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仓廪,即仓库。脾胃等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故称。

  • 四花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崔氏别录》,所述取穴法繁复。《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今多从之。主治痨瘵,咳嗽,喘息,虚弱羸瘦等。艾炷灸7~15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