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便浊

便浊

证名。①指以小便浑浊不清为主症的疾患。见《医学正传·便浊遗精》。又称溺浊。浊而色白者为白浊,浊而有血色赤者为赤浊,赤浊实即尿血。有虚实之辨。实症多因痰湿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虚症有中气下陷、阴虚火动、下元虚弱等不同。湿痰流注者,小便白浊,胸脘满闷,苔腻。治宜燥湿化痰。用苍白二陈汤、固元丹、小分清饮等方。若属湿热下注者,更见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萆薢分清饮徙薪饮等方。脾虚气弱,中气下陷者,症见便浊日久不愈,面色白,神疲乏力,舌淡,脉虚软。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用知柏八味丸清心莲子饮等方。下元虚冷者,症见面白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脉沉。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本症可见于乳糜尿、磷酸盐尿、尿路感染、淋病等疾患。②指浊病,包括溺浊与精浊。《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参见条。③下消的症状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猜你喜欢

  • 化气利水

    即温阳利湿,详该条。

  • 伤乳

    出《丹溪心法》。即乳积。详该条。

  • 尚药局书吏

    唐代医官职称。共设4名,官阶从六品上。

  • 冷涎呕吐

    病证名。见《金匮翼·呕吐统论》。又名冷涎泛、冷痫。因痰饮伏于中脘所致。症见胸闷恶心,泛吐痰涎,遇冷即发。治宜温化痰饮。用吴茱萸汤、旋复花汤、新法半夏汤、挝脾汤等方。参见痰饮呕吐条。

  • 金丝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毛七之别名,详该条。

  • 代荣

    【介绍】:宋代医家。生平不详。撰有《医鉴》1卷,已佚。

  • 银线盆

    见《峨眉山药用植物》。为斑叶兰之别名,详该条。

  • 湿困脾阳

    指水湿影响脾阳运化功能的病变。与脾虚湿困的病机稍有差异,但主要证候大致相同。脾虚湿困,是因脾虚导致水湿困阻,脾虚是发病的关键。治宜健脾为主,结合燥湿。湿困脾阳,湿是发病的关键,治宜燥湿利湿为主,湿去则

  • 面针疗法

    是针刺面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面部和经络联系密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五色》明确指出,在颜面,“五藏六府肢节三部也,各有部分”,并具体记

  • 舌长

    病证名。系指舌长吐出口外而收缩无力。参见舌纵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