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催气

催气

指针刺时,采用各种刺激手法促使得气尽快出现。《神应经》:“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临床上,通常采用持续捻转或提插,改变针刺的深度和方法,或用循、摄、弹、摇,或用艾卷熏灸方向促使气至以达到催气的目的。参见有关各条。

猜你喜欢

  • 胎气攻心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亦名孩儿攻心。病因孕后过食辛辣,热毒之物,热积胎中,以致胎儿不安,手足乱动,上冲于心。症见母多烦躁痛苦,两胁疼痛。宜清胃热,佐以安胎。用调中和气散(大黄、石膏、槟榔、枳壳、

  • 蜘蛛胀

    病名。单腹胀的俗称。《类证治裁》:“单腹胀俗名蜘蛛胀。腹肿,四肢瘦。由脾气虚极,真脏已伤也。”参见单腹胀条。

  • 口甜

    症名。口中自觉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可见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

  • 阴平阳秘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 凝神

    气功术语。指凝聚意念。出《庄子·达里》:“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在气功中排除种种杂念,思维活动凝聚在练功上,除练功意念外,其他思维活动不起,而保持着一种宁静的练功状态。

  • 热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火热炎上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吐酸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吐出酸水之症。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常兼见气闷饱胀,暖气腐臭等。治宜和中消食化痰,用曲术丸、八味平胃散、干姜丸等方;若从热化,则宜栀连二陈汤、咽醋丸。有因肝

  • 虚挛

    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挛条。

  • 伤寒论类方

    伤寒方论著作。清徐大椿编释。刊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徐氏将《伤寒论》113方予以分类(纯以方分类,不按六经分类),证随方定,便于按证索方。该书对主方及其方类在阐析方面重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使读

  • 筋束

    经穴名。出《医学入门》。即筋缩。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