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内热

内热

①证名。与外感发热相对而言,泛指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胸中,故内热。”《素问·厥论》:“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内热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理虚元鉴·虚热内热骨蒸论》:“故夜热、内热、虚热,为虚劳之初病,骨蒸内热、潮热,则虚劳之本病也。……治法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则热自退矣。”参见发热条。②一种治法。内通纳。《灵枢·寿夭刚柔》:“刺寒痹者内热。”即在针刺痹症时用火针熨法灸法等。

猜你喜欢

  • 大刀豆

    见《分类草药性》。即刀豆,详该条。

  • 小指

    ①手的第五指,即末指。《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②足的第五趾,即末趾。《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 阴漏

    病证名。①《证治准绳·杂病》:“不论(眼之)何部生漏,但从黄昏至天晓则痛胀,流水作青黑色或腥臭不可闻,日间则稍可,非若他证之长流,乃幽阴中有伏隐之火随气升而来,故遇阴分即病重,治当温而清之。”宜黄芪汤

  • 秘传证治要诀

    见证治要诀条。

  • 加味泻白汤

    《症因脉治》卷一方。桑白皮、地骨皮、桔梗、杏仁、防风、黄芩、栝蒌仁、知母、薄荷、枳壳、橘红、甘草。水煎服。治外感风邪伤肺,恶寒发热,咳嗽痰喘,腋下作痛,痛引缺盆,脉右寸浮紧。若口渴,加石膏、天花粉、竹

  • 小儿吐血

    病证名。吐血多因素体阳热偏盛,乳食不当,郁而化热,热乘于血,血热妄行,随气上逆而成。《幼幼集成》:“胃中积热,火逼其血而妄行,故从口吐出,宜清其胃火。”用犀角地黄汤合四生散。如突然吐血,面色苍白者,为

  • 陈良父

    【介绍】:见陈自明条。

  • 断谷

    即辟谷。见该条。

  • 独丁子

    见《昆明郊区药用植物的初步调查报告》。为金铁锁之别名,详该条。

  • 龚庆宣

    【生卒】:五世纪末【介绍】:南北朝时期齐梁间外科医家。所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一书,系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外科学专著。对于痈疽的诊断、治疗,都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对其后的外科学发展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