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鬼穴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即水沟。
见《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三十六荡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庄绰条。
阳气亢盛之极,盈溢于外,不能与阴气相交所致的格拒现象。《灵枢·终始》:“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病名。见《外台秘要》卷六。①《医林绳墨·霍乱》:“若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名之曰湿霍乱也。”多因饮食生冷,或感受寒、湿、暑邪所致。本病较干霍乱之欲吐泻而不得者有别。亦有以干霍乱较湿霍
【生卒】:十世纪【介绍】:北宋医家。曾任翰林医官。奉命与尚药奉御刘翰、翰林医官翟煦、吴复珪、王光祐、陈昭遇等共同修订本草,编成《开宝详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20卷。
经外奇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胸壁外上方,中府穴外侧0.5寸处。主治肩壁疼痛。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常伴见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
出《证治准绳·幼科》。即继病,详该条。
舌苔黄,舌体浮而肿大。《辨舌指南》:“黄腻满布者,由湿热郁而化毒,宜清湿火化毒;白腻黄腻者,痰浊相搏上溢为胀也,宜蠲痰化浊;舌黄胀大满口者,乃胃府湿热蕴结不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