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针刺时持针操作的手。一般多用右手。
病证名。指胸膈间气塞不通,食下即吐者。《医林绳墨》卷五:“食下即吐,其吐痰涎裹食,是谓之格气。”多由气机阻滞,痰食互阻所致。参见格食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若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先祖在当地以小儿科闻名,鸿绪也精通医术。撰有《内经纂要》一书,已佚。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下痢名曰子痢。”
补法之一。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如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肾气虚寒用右归丸。
【介绍】:见王泰林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承泣。见该条。
穴位分类名。即阿是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不定穴,又名天应穴,但疼痛便针。”参见阿是穴条。
望诊内容之一。络脉,指浮络,即浅表的小血管丛,包括掌大鱼际络脉、耳后络脉等。诊察络脉的色泽和充盈度,结合皮肤的冷暖,有助于了解脏腑气血病变。《灵枢·经脉》:“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
病证名。出《肖山竹林寺妇科》。多因肾水涸竭,肺津焦燥,产后血气已损,肾阴肺津耗竭所致。症见舌黑如尘,心闷发烧,口燥,耳焦唇青。治宜滋养阴液。用增液汤加知母、鲜石斛等。也有主张用春泽汤(猪苓、泽泻、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