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喘症论》。指气喘由于外感六淫引起者。包括风寒喘逆、暑湿喘逆、燥火喘逆等。详各该条。
病证名。出《灵枢·杂病》。指鼻出血。《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血性得热,则流散妄行。从鼻出者,谓之衄。”也有统指鼻、齿、耳、目、舌以及皮肤不因外伤的出血者。详见鼻衄、衄血等条。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八月之时,故名之曰仲秋痹也。”详足少阴经筋病候条。
真寒假热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证似阳。”多因阴盛之极,虚阳外露所致。《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阴盛之极,往往格阳,面红目赤,口舌裂破,手扬足掷,语言错妄,有似乎阳也。
症名。指两眼眼球直望前方,不能正常转动,常因津血耗损或肝风内动,致筋脉失养,拘急不舒而引起,为病情严重的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参见温肺条。
病证名。见《古今医统》。即黄风内障。详该条。
参见女科、产后编条。
经穴名。在头部者,称头临泣;在足部者,称足临泣。同属足少阳胆经。见各该条。
病名。①指湿气盛而成痹者。见《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并治》。又名着痹、肌痹。《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精神昏塞。”《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症,或一处麻痹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