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治疔大全》。即乌茄疔。见该条。
书名。6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兼有医案、医论。卷1~2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3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4~5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6为妇、外、儿科治案。本书记录了齐氏的学
《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①指心包络,马莳注:“自五稚(心俞)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而包络……为小心也。”②指命门,吴鹤皋注:“下部
①《洁古家珍》方。天南星、半夏各一两,橘皮二两。为粗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生姜煎汤送下。治咳嗽痰喘。②《卫生宝鉴》卷十一方。肉桂、草乌头各一字,半夏五钱。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
通挟、夹。即傍近或侧边,指某一部位的左右两边。《素问·腹中论》:“侠胃脘内痈。”《素问·刺疟篇》:“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病因或病证。详湿痰、痰湿阻肺条。
名词。出汉·马王堆医书《合阴阳方》。即阴蒂。
病名。系指牙龈肿硬如蕈状。见《外证医案汇编》卷二。牙蕈形似核桃,坚硬,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不可针破,否则失血难痊,宜耐性调理。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散结。可选用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川芎、黄芩、栀子、红花
病名。《喉科指掌》卷五:“此症因肺脾积热,其色鲜红,肿胀关内。六脉洪大,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消痈,泻热凉血。以大黄、当归尾,皂角刺、天花粉、黄芩、赤芍、栀子、射干、桔梗、甘草、丹皮、生地等。或刺少商、
又称断针。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针灸聚英》:“折针,本草云,医工针人而针折在肉中不出。”多由针身伤蚀,操作粗猛,体位变动或外力碰撞所致。针折后,患者应保持原体位,如断端尚在体外,可即拔出;如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