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朱仁康·《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指圆癣之形如古钱状者。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谷精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刺苋菜之别名,详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介绍】:见欧阳植条。
证名。系指面部皮肤的色素沉着性疾患。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面皯、黧黑、面尘。由肾亏火旺,血虚不荣,火燥结滞或肝郁气滞所致。多发于面部,以女性多见。皮损呈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色枯不泽,境
舌根灰色,中红,尖黄苔。为肠胃燥热,阴液耗伤之候。症见发热,口渴,谵语,大便秘结。宜急下存阴(见《伤寒舌鉴》)。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熟地黄八两,石斛膏、线胶各四两,莲子、芡实各三两,麦门冬、茯神、五味子、沙苑子各二两,远志一两。为细末,金樱膏为丸。治肾脏精亏,相火易动难制,致梦遗精浊,烦劳即发
治法理论之一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引,引领,引出。从阳引阴指从阳分引出阴分的邪气,或从阳分引出阴分的正气,本指针法而言,但也适用于其它治疗手段。《类经》十二卷
【介绍】:见袁坤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