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陈嘉谟条。
又称埋针疗法。是指将皮内针浅刺穴位皮下并留置较长时间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操作时,首先应选以易于固定而又不影响肢体活动处(如背部、四肢或耳部等)的穴位。如用颗粒式或环式皮内针,可横刺;如用揿针,则直刺
①又称常脉。即正常的脉象。亦即脉来有胃气、有神、有根。②即辨别脉象。
针灸著作。2册。吴炳耀撰,吴韵桐绘图。书成于1933年。上册论内景、阴阳、五行、诊法、经络、针灸法及各种病证的针灸取穴法;下册包括十四经的经穴分寸歌、循行歌、主病歌等,每经绘有精细的经脉经穴彩色图,图
①《罗氏会约医镜》卷九方。蜜炙黄芪一两,白术三钱,附子二至三钱,干姜(炒黄)一钱半,炙甘草一钱,熟地黄一两,当归身三钱。水煎服。功能益气固脱。治血脱气亦随之而脱,以致昏愦者。方中加人参更佳;若泄泻,去
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顋唇亦歪在一边……亦曰唇睑相邀。”详风牵斜条。
书名。3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编。第一分册为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第二分册为药物筛选方法;第三分册为新技术的应用。197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劳热之一。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脾热,轻重按俱不得,热在不轻不重间,脾主肌肉也。夜尤甚。必兼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可伴面黄,腹胀,肠鸣,泄泻,吐逆,不欲食,
病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即打伤,详该条。